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慧理答,指向科学素养的提升

智慧理答,指向科学素养的提升

智慧理答,指向科学素养的提升
浙江省龙游县箬塘小学余菊仙 324400
【内容摘要】本文中将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处理、评价界定为理答,从课堂中教师的激励、引导、点拨、处变等四方面例举论述智慧理答,同时,从理答要指向内容、过程、方法、目的等,以体现指向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理答智慧指向科学素养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

教师理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说是一个细节问题,但却不可小觑。

特别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意识、方法、品质都尚处在启蒙阶段,心理上对自我的认识有着他评性,更需要通过教师的反馈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的评价要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作为对学生回答的即时评价——理答,在小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形成、科学技能的习得、科学方法的领会、科学品质的发展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诚然,那种满堂喝彩的理答,比如“把掌声送给他”,“你真棒!”等,是肤浅的,既没有让学生理解好在哪里,也没有真正从学生内心引发共鸣,而是指令式的,结论式的,这样的理答没错,但在科学素养的提升上没用。

尤其值得深思的是,教师的理答也不能直接告诉他们其发言是正确或错误的,否则,学生会把注意力放在老师身上,而不是放在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上面,教师便成了知识的来源,这就使学生丧失了思考的责任感。

这种强调对错的理答方法强化了老师的权威地位,并不能发展学生的反映现实的科学思维能力。

那么,教师应如何理答,才能指向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呢?
一、激励的智慧——指向内容
课堂上学生正确的回答,往往向教师传递了诸多的信息:学生听讲专注、思考积极、勇于表达、对知识的理解正确无误……此时,引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
向“会学”迈进,才是更高层次的。

所以教师的理答应重点在于指出其正确回答背后的信息内容,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师由衷的赞赏和肯定,使学生获得自信心和自尊感的满足,也是对其学习方法、习惯的一种强化,更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指引。

例如,《动物的卵》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小组观察鸡蛋的外部特征后,进行全班交流:
生1:鸡蛋一头大,一头小,这样滚不远,便于母鸡孵小鸡。

如果很圆的话,就会滚走……
师(用欣喜的目光看着他):你能把鸡蛋的外形特点和它的作用联系起来思考,很有深度。

生2:我用放大镜观察鸡蛋表面,发现是凹凸不平的,书上说这是因为有小孔,是给小鸡呼吸用的。

师(竖起大拇指):你不仅观察仔细,而且善于查看资料,用自己的发现验证了书上的知识。

生2(又兴致勃勃地高举小手),其他学生也满脸期待。

师(摸摸生2的头,弯下腰):我们把这个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好吗?
生3:蛋壳虽然很薄,但我用力地捏,还是不会破碎,看来它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师: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这就是科学精神!(转向生4)你有补充吗?
生4:科学家把这种结构称为薄壳结构,悉尼歌剧院的屋顶就是采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既节省材料又坚固。

师:我们应向你学习,多了解生活中的科学。

从这一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教师对生1的评价,从而使得后面的学生也都能将其外形和作用联系起来思考,这就是在渗透一种联系的科学观。

对生2,生3,生4的理答,又各有侧重,内容富有变化,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要仔细观察,善于吸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科学的品质就是这
样在教师的激励下渐渐发展和养成的。

二、引导的智慧——指向过程
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成功的理答表现在于既不纠缠错误,又避免伤害孩子的积极性。

要达此境界,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科学素养,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深挖学生语言背后的思维,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使得教师的理答既有针对性,又有发展性。

叶澜教授曾经提出:“要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看到错误的价值,辩清学生思维上的差异,把它作为教学上有价值的资源加以综合利用。

”教师要针对这一错误资源留下空白,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把这种错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

在理答的形式上,教师应适当“让权”于学生,变教师理答为师生、生生互动的理答。

如学习《热起来了》一课,一学生说:“我们感觉冷的时候,就多穿衣服,所以我认为衣服是会生热的。

”老师问:“有多少同学支持他的观点?”一统计竟然有一大半呢。

“还有一部分同学持有不同意见,你们是怎么想的?”另一学生说:“如果衣服会生热的话,那就是说,穿得多的人体温就高,穿得少的人体温就要低一些了。

而事实上,我们人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

所以我表示怀疑。

”还有一学生说:“我看到夏天的时候,卖冰棍的,都用厚厚的棉被盖着,要是棉被会生热,那岂不把棒冰都融化了吗?”反方同学不由地鼓掌,正方同学欲辩不能。

老师说:“两方同学都有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那么衣服到底会不会生热?我们用实验来说话吧……”
正是教师的正确引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发现问题的普遍性,从而抓住教学契机,对这个错误资源有效地加以利用。

让学生充分地研讨,展现思维过程,在发现问题,反思问题中,引起认知矛盾,增强了探究问题的内驱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亲手实验对科学探究的价值。

通过这一环节的理答,增强了学生的实证意识,培养了逻辑思维的能力,更让学生珍惜自己的发言权,
体会到交流的重要作用,感受到思维碰撞过程的愉悦。

三、点拨的智慧——指向方法
我们很希望一堂课所有的问题学生都回答得正确清晰,然而这非但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果真的是那样,我们反而质疑:学生是否有必要学习这个内容。

经常的情况是,学生的回答既有合理部分又有不完善部分,而教师的真功夫恰恰在于此时如何应答和有效点拨,将学生的研究方法指向更科学的轨道上来。

例如在《热是怎样传递的》中,在圆盘的中间加热,其传递方向是怎样的?学生由于受前面“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的影响,于是预测:由圆心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传递。

老师把圆盘转了一下,问:“你现在有新的想法吗?”这时学生又在原来的预测上添画了两条射线,由原来的四个方向变成了八个方向。

教师问:“你们能画出所有的传递方向吗?这里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可循呢?”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师的继续追问下再次被激发。

他们再一次进行合作探究,学生情绪激昂,通过合作探索得到如下结论:只要由圆心出发的射线方向都对,并且有无数条。

我们都知道科学知识是学不完的,让学生学会方法才是受用终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一位学生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但有时物体不振动,也会产生声音。

老师问:“请你举个例子。

”学生说:“我用棒槌敲桌子,桌子没振动,它却发出了声音。

”老师说:“其他同学对这个现象有什么想法?”另一学生回答:“因为桌子振动是我们不容易察觉的,如果用精密的仪器来测量就知道它是在振动的。

”老师说:“你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想法吗?”
学生纷纷投入到新一轮的探究中,想出了很多种办法证明桌子其实是振动的。

笔者认为,教师的这种点拨总结,指明了研究的方法,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最终促进了学生认知的发展,能力的提升。

四、处变的智慧——指向目的
课堂是随时变化着的,冷不防就会冒出一个意外来,我们如何巧妙地理答,将“意外”生成“提升素养”的美丽呢?一次课前理答式的谈话给了笔者启发:刚才我听到有同学悄悄地议论:她是家长还是老师?她是来实习的老师吧。

可能大学快毕业了……我发现我们四(1)班的同学很注意观察,并能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进行合理的预测,科学探究就是这样开始的呀。

你们还想知道关于老师的哪些信息?”有学生问老师姓什么,还有问老师是从哪里来的。

这时一学生大声说:“是从老师妈妈的肚子里来的。

”顿时惹得哄堂大笑。

老师温和地说:“这真是一个聪明的回答!可这样的回答有助于认识我吗?我希望大家在这堂课里能用科学的方法得到最接近事实的信息!”
我们经常会因为平等、开放,一不留神就被学生“忽悠”了,这时千万别忘“来时路”,即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这段谈话,老师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向学生传达——什么是预测,怎样得到有用的信息,为后面的探究活动作好铺垫。

再如在观察岩石时,一位学生突然问海里的贝壳怎么跑到山上去了?老师说:“这的确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你们是怎么想的?”许多学生都猜想这里曾经是海底。

“请仔细观察岩石的地层,以证实自己的想法。

”老师说,然后请一位同学讲述沉积岩是怎么形成的,学生相互回答彼此的问题,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这一环节里,一个看似与观察岩石无关的问题,在教师的理答下,将学生的思路引到了观察岩石的地层,推想沉积岩的形成上来,紧扣教学目标,收放自如。

也许,我们会觉得智慧的理答,很难。

的确如此,教师既要考虑教学预设,又要关注学生,真的不容易。

心理学中,从注意的分配规律来看,一个人要同时从事两项工作,就必须对其中一项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设计进行框架预设,块状备课,对教什么,怎么教能成竹在胸,随机应变。

这样才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研究科学”上,才能用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作出适
当的应对。

正所谓是“心中有教材,眼里有学生。


当然,教师的理答亦不可过多,喧宾夺主就不好了,我们还是要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让我们不断反思、不断优化理答策略,实现智慧理答,提倡精练理答,丰富多元理答,让理答成为思维碰撞的桥梁,成就课堂互动的精彩,展现探究活动的魅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扎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和提升。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