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惩戒教育的有效策略

浅谈惩戒教育的有效策略

浅谈惩戒教育的有效策略
内容摘要:从教育学意义上讲,教育惩戒是指对个人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与否定或批评处分,目的是制止某种行为发生;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为减少某种行为的重现概率,减少在此行为后伴随的不愉快事件的发生,惩戒教育要讲究策略。

关键词:惩戒教育策略
一.播撒爱心滋润心田
学生渴望教师的爱,就象禾苗需要雨露阳光一样,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的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并朝着教师的期望目标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小学校长时,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块砸另外的同学,就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办公室去。

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那位学生早已等在那里。

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奖给你。

”学生惊疑不定地接过糖。

接着,先生又掏出一颗糖,说:“我制止你用泥块打人,你立即住手,我应该奖励你。

”学生疑惑万分地接过糖。

先生又掏出第三颗糖,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
你有正义感,这颗糖也是奖给你的。

”这时,学生激动得流下眼泪,说:“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四颗糖:“这颗糖奖给你,是因为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好啦,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

”这种惩戒,是在浓浓的爱中实施的,是对孩子心灵深处的触动。

学生不但没有任何抵触情绪,还受到了很大的感动。

但就是这种温情惩戒,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心悦诚服地改正了错误。

二.放大优点重在鼓励
教育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

因此我们要让惩戒变得更加美丽动人,使它具有一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

当一个孩子犯了错,你要惩戒他时,首先一定要肯定他的本质是好的。

你要告诉他:正因为你是一个好孩子,所以,做错了事才使我非常非常地失望。

然后告诉他为什么不对,明确指出做错事是要承担责任,要接受教训的。

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用中医之说比喻教育惩戒最形象准确,那就是“扶正祛邪”。

三.方法得当触动心灵
惩戒教育是一门艺术,好的惩戒,不是让学生遭
受皮肉之苦,而是触动其心灵。

美国著名的解剖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受的一次惩罚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麦克劳德上学时岁什么都好奇,一天心血来潮,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便于同学偷偷把校长的爱犬杀了。

校长知道后,非常的恼火,决定对他们实施惩罚。

怎么惩罚呢?校长了解到麦克劳德是个好奇的孩子,好奇心促使他犯下这个错误,他十分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决定:一个星期内画出两幅图,一幅是狗的骨骼图,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环图。

在这样一个惩罚措施下,麦克劳德认真的研究狗的内部结构,查阅了很多资料,终于完成了两幅图,并交给了校长,校长对他进行了高度的表扬。

杀狗事件就在这样一个结果中结束了。

而麦克劳德却从此对解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奋于解剖?W的研究,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解剖学家。

试想如果当初校长不尊重麦克劳德,而只是狠狠训斥,麦克劳德也许会厌恶学习、厌恶学校、甚至厌恶生活,当然也就不会引起他对解剖学的兴趣了,更没有后来的成就了。

四.面向全体公正公平
实施教育惩戒要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公平,要坚决避免主观武断和随意实施惩罚的做法。

长期以来,在教育行为上,教师普遍存在着这种做法:对于学习
优秀的学生,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好,因此对其身上存在的缺点和所犯的错误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而对于所谓的“差生”往往赶尽杀绝。

这种做法既不利于“优秀生”的成长,更不利于“差生”的转化。

只有对违反校规、班规的所有学生、所有行为一视同仁地进行惩戒,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将对惩戒的抵触情绪降到最低,心甘情愿地接受惩戒,改正错误。

五.把握时机注重实效
批评孩子要讲究时机,对不同孩子要区别对待。

比如,低年级孩子犯了错,要立即指出错误,责备他,若过后再批评他,他可能早已把发生的事情忘记了,批评起不到任何效果;而对于自尊心明显增强的高年级孩子,应尽量避免当众责备他,事后单独给他指出效果可能更好。

惩戒过后,要及时地给予应有的关心,避免不良后果产生。

教育是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作为一种理性的教育,必须是赏识与惩戒并驾齐驱的教育;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必须是赏识与惩戒和谐统一的教育;作为一种负责的教育,必须是充满爱心与智慧的教育。

缺少赏识的教育不健全,没有惩罚的教育不完整――赏识与惩戒犹如一个肢体健全的人的左右手,既是相反的又是和谐统一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汉家岔镇初级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