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几点建议

关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几点建议

关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
几点建议
按照上级相关业务部门的要求,我县草补办认真总结了过去在草补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下是我县对此项政策的几点建议。

1、减畜任务难度较大。

我县2012年实际入户清点牲畜数量为个绵羊单位,人工种草及农副产品加上可利用草原载畜量为个绵羊单位,距实现草畜平衡还需减畜个免疫单位。

按照3:4:3的原则,今年是减畜任务最后一年,预计无法实现草畜平衡,建议对于个别减畜压力大的县按照一定比例5年完成减畜。

这样减畜降低了畜产品市场的供应波动和价格波动,也避免了农牧民收入的大起大落。

2、草原生态监测与评估难度较大。

仅以牧区频繁多发的自然灾害为例,牧区有旱灾、白灾、黑灾、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每年在各县发生不同程度的各类自然灾害。

在监测、评估中如何考虑灾害影响及其程度,对相关技术人员来说,将面临诸多的难题。

3、草畜平衡奖励资金金额较小。

尤其是在农业乡镇人口较多草场面积较小,我县除两个纯牧乡以外,其余乡镇每年享受的草畜平衡奖励资金非常少(大部分户都在300元以下),难以激发群众支持草畜平衡工作的积极性。

4、落实草原监理部门编制和人员。

目前我县尚未建立相关草原监理工作的部门,建议尽快落实相关部门和编制人员,统筹加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5、建立牧区合作组织特别是生产性合作组织。

随着牧区畜牧业的发展,联户经营或生产性合作组织的建立,已成为牧区畜牧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趋势。

随着农业合作社法的出台,政府应该鼓励牧区也建立畜牧业生产性合作组织,并在扶持合作社的发展中,加强草场、良种、机械设备等硬件的投入,同时通过大学生村官制度等方式,为牧民合作社输送更多专业人才,使合作社真正成为牧民的致富主要依靠,牧区畜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之一。

6、制定畜产品储备和最低保护价制度。

目前,国家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其中农畜产品价格涨幅较大,成为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市场价格走势都具有规律性的波动周期,今日相对稳定的市场供需及较高的市场价格,不能保障未来不发生畜产品供需矛盾或价格永远保持较高的水平。

因此,为了保障国家畜产品供需稳定,保障牧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需要把牛羊肉等主要畜产品纳入国家农畜产品储备和最低保护价制度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