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深度对话,课堂教学的新追求(课件37张)
深度对话,课堂教学的新追求(课件37张)
把握目标: 向心性
把握年段的学习目标。 依据教材表达特点。 扣住课后练习
(
研究学生:了解儿童是教育学的理论
和实践最重要的交接点。
每个儿童的学习是一个个别化的的历程。 教育是条失事的船,但是我们能在船上发现珍宝。 不研究学生,教师就会变成留声机。 学生不是有待填充的标准化容器; 学生是有待点燃的多色彩的火把。
(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老师要注意倾听和引导,
实现推波助澜,促成动态生成。)
引导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引 导是帮助学生提炼 独特体验 中的 “原始本意”,剔除一些“非学生 本意的”误导信息。
对话的最高层次就是学生自己与 自己的对话 。
引导与评价:
肯定正确-----表扬要有针对性。 纠正错误------避免直接否定,用“反 诘法”引起学生深入思考。 揭示矛盾----把学生不同的意见集中起 来,揭示矛盾,引发深思。 求异和求佳------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 答案,又要善于比较,寻求相对较好的 答案。 延时评价----暂不作评价,而是在深入 阅读后让学生再作结论。
四大转变:
由强调学科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进而 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 由强调目标到强调过程的价值 由强调教材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 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由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 课程的整合
用足教材 开发教材
阅读视角:读者、教师、学生
教材的特色、妙处
教材的精华区 认知的冲突区 知识、经验区
学会与同伴对话:
达到与同伴深层次的对话并使对话产生显 著的效果,需要做到以下二点:
生成共同话题
学会倾听和分享、分担
学会与理论对话
① 理论学习:用理性的眼光审视自 己的实践。
② 课例交流:在理论的观照下,进 行有目的的探索。
优秀的教师,既是创造者, 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 研究者;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 也改变自己。
教学意识关注的是教学,课程意识 关注的是人本身。教育的本质是丰富 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性。
學 習
学习的要素:
行为主体:学生 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知识:了解、理解、应用 技能:模仿、独立操作、迁移 过程与方法:感受、参与、尝试、寻找、讨论、合作、分享……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领悟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深度对话,教育教学的新追求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王莺
wangy@
思考背景:
学习是同客观世界对话、同他人对 话、同自我对话三位一体的活动。其 基础就是基于柔和的声音与身体的交 往,基于“倾听关系”的对话性沟通。
教师的实践智慧它来自于课堂,从 一堂堂课中萌生、滋长起来,在一次 次师生交往、同事对话、专业引领中 得到涵养的。
一节好课:
在对话中成长
与教材对话 与学生对话 与同伴对话 与自己对话 与理论对话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 引领着另一个(或者另一群)不 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
追求完美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 过程。
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
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
教学意识关注的是是否实现了目标。 课程意识是关注这个教学目标的实现 是否合理。
学会与自己行为的对话
【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全景扫描,微格分析】
观察、分析、研究“对应学生的教学” (每一个学生学习实况和教师态度、行 为回应之间的联系)。 提出改进实作的具体办法。
学会与自己“个人理论”的对话
【撰写教学反思日记】 理清自己的教学问题及成因 梳理一段教学经验 整理一则教学案例 不断地与新理念、他人作比较,提出改进 实作的教学设计
多维设计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 交流方式 作业设计
教师即课程
消解中心 强化对话
教师:协助者、协作者、促进者 学生:参与者、合作者、发现者
从“剥夺”到“还给” 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
中心辐射→网络式沟通
过程引领 互动生成
走进课堂,就是走进变化 过程生成: 反馈、调整、重组 互动深化:情感流、意识流、知识流
符合学生的实际
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环境、生 活经历、年龄特点等都是制约学生 学习的因素。
研究课标,寻求基点 研究教材,寻求原点 研究学生,寻求起点 研究教法,寻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线型的教学设计 板块式教学设计
板块式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灵活的、多维的。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开放的、探究的。
研究学生:
关注学生的尊严 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 关注学生的个性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来自望与能力学习失败的原因:
缺乏自信与自尊 低动机 缺乏学习机会 真的缺乏潜能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 情,就是爱。教育没有情爱, 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方形也 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 空虚。”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
------陶行知
感谢您的聆听! 期待您的建议!
----米契斯《爱的教育》
读懂学生:“因何而起”“何以如此”
读懂学生的特点 读懂学生的基础 读懂学生的需求 读懂学生的语言 读懂学生的困惑 读懂学生的错误 读懂学生的情感 (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学习轨道;学习情感)
剥洋葱法
剥洋葱法是一种诊断性技术,用于 识别和说明因果关系链,找到问题 的根本原因。通过问至少问5个“为 什么”,对问题一层层剖析、最终 找到真相的方法。
研究学生:
学生的现有基础是教学的起点。
学生的问题、困惑、见解和兴趣等是教学 的重要生长点
(学生的认知冲突区 学生的知识经验区 )
研究学生:
一、人们不仅有多元智慧方面的差 异, 而且有智慧形成节奏、速度和方式的差 异。
二、大脑并不只是认知的 场域,而且是情感的寓所, 在情感培养中自律具有极为 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