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行政权力泛化的问题及其对策陈笃彬(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世界高等学校权力结构类型,分析了由于我国高等学校行政权力泛化所造成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权力结构效能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高等学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中图分类号〕G6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064(2001)04-0054-03一、高等学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有关问题高校的权力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即行政权力、学术权力。
所谓学术权力是指学术人员所拥有的权力。
所谓行政权力是指由高校各级行政部门所拥有的权力。
高等学校的人员基本上也可以分为两大类:学术人员和行政人员。
在高等学校,学术权力主要表现为教授、副教授以及其他学术人员的权力;行政权力主要表现为校长、处长、科长等行政管理人员的权力等等。
在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可能由学术人员担任,但是这些人在其岗位上所行使的权力乃是行政权力。
目前世界高校的权力类型大概可分为:1.行政权力为主的类型。
我国的高校属于这种类型。
在我国,高校比较强调行政权力。
处长对校长负责,科长对处长负责,这种管理类型与政府行政机关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美国的一些特大型大学也属于这一类型。
这些大学由于学校内部跨度大,因此,就必须通过强化行政权力,强化科层制来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从而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
行政权力为主的权力类型的主要优点在于:管理层次清楚,效率高。
其缺点在于:学术权力无法发挥作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产生冲突;背离了高等学校的“学术导向”。
2.学术权力为主的类型。
法国的高校是比较典型的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类型。
如,法国大学的校长有决定权,校务委员会有审议权,校科学委员会和大学生活委员会有建议权。
在法国大学中,二级学院也设院务委员会(称为理事会)。
理事会与学院院长的关系,同校务委员会同校长的关系有相似之处。
相对学术权力而言,这些国家大学的行政权力相当有限。
学术权力为主的权力类型的主要优点在于:学术权力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符合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有利于调动高等学校的主体———教师的办学积极性。
其缺点在于:决策的效率会受到影响,行政人员的失落感,以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冲突的存在。
3.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互相平衡的类型。
英国大学的校务委员会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有的学校称其为最高管理委员会。
校务委员会只负责决定学校的大政方针,不管学校的日常管理。
校务委员会成员有数百人,组成人员有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行政人员代表以及部分校外有关人士代表。
英国大学的评议会由教授组成。
主要负责全校的学术事务,包括负责学部、系学术事务管理。
英国的大学校长只是荣誉职位,学校的工作通常由具有“行政首脑”和“学者观点的主要代言人”双重角色的副校长负责。
副校长由校务委员会和校评议委员会共同提名,由校务委员会任命。
互相平衡型的权力类型是以上两种权力类型的整合,如果应用得当,这种模式会吸收以上两种模式的长处,成为高等学校的最佳权力类型。
二、我国高等学校存在行政权利泛化的问题及原因我国高校行政权力的泛化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高校被视为事业单位,并且按照党政机关给予一定的级别。
我国高校按行政级别来划分可分为:副部级高校、正厅级高校、副厅级高校、正处级高校。
在高校内部也是比照党政机关的级别来设置校部管理机构,以及任命管理干部。
我国高校的校级领导基本上都由上级任命。
学校的管理模式以科层制为主,科长对处长负责,处长对分管的副校长负责,副校长对校长负责。
在系一级教学单位也是系主任对校长负责,而教研室主任对系主任负责。
在我国高校内部虽然也建立了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等学术机构组织,但其作用不太明显。
·54· 〔收稿日期〕2001-10-102001年11月第17卷 第4期教 育 科 学Education Science Nov .,2001Vol .17 No .4行政权力的泛化给我国高校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1.官本位严重。
本来高校是开展教学和学术活动的地方,应该以办学质量的好坏来作为衡量学校的标准。
由于高校的管理干部有着跟党政机关干部一样的级别,造成了官本位思想在高校泛滥成灾,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
比如,博士生导师任系主任,系一级在高校相当于正处级,因此就有了正处级博导之称;博士生导师任教研室主任,教研室在高校相当于正科级,因此就有了正科级博导之称。
由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很多高校比照党政级别来制定福利政策。
比如在分房时,讲师相当于正科,副教授相当于副处,教授相当于正处等。
这种福利制度进一步激化了官本位思想,造成了学术人员心性迷乱。
为了追求一定的利益,许多有学术造诣的教师为了当官而毁掉了学术前途。
2.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目前我国高校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并没有完全改变。
在机构改革中,许多高校没有认真地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问题,只是对行政权力重新进行拼装组合,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来设置管理机构。
厅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按照年龄一刀切,不安排实际岗位的干部,要安排非领导职务,就出现了众多的正副厅级巡视员、正副处级调研员、正副主任科员。
许多院校正在进行的校院系三级管理改革,出发点是好的,但实施时却出了一些问题。
原来的系变为学院,系主任成为学院院长,正处级干部。
原来的教研室经过组合成为系,系主任没有级别不行,因此就成为副处级干部。
有级别的干部越来越多,带来的是办事效率越来越低。
3.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严重冲突。
行政权力的泛化必然造成对学术事务过多干涉,因此冲突是难免的。
在我国高校,诸如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大多是作为咨询机构,大部分学术事务是由行政权力来决定。
行政权力的滥用导致了行政人员与学术人员的冲突和对立。
学术人员认为行政人员在制定政策时更多的是考虑本群体的利益,教师应有的权利得不到体现。
高校教师要承受诸多的压力。
比如评定职称时的外语考试,论文要在何种级别的杂志上发表,学生的评价、专家的评价、同行的评价,竞争上课等等。
而行政人员的压力较小,能上能下目前还无法实施。
造成我国高校行政权力泛化的主要原因有:1.从高校外部看,在高等教育管理上,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职权不分。
高校和政府职能不清,政府对高校统得过死,管得过细。
虽然《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的职责,但在实际操作中,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
2.不能正确理解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
如何正确地理解这种领导体制,目前存在误区。
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是党委包揽一切,以党代政;有的是把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对立起来,争权夺利,在谁说了算上争论不休。
凡此种种,都造成了党政关系紧张,导致了高校学术权力很难找到存活的空间。
3.没有充分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
在我国高校,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行政权力指挥学术权力是造成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严重冲突,学术权力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
高校领导往往忽视学术权力的作用,即使在专家当校长的高校也是如此。
教授们除了在职称评审中发挥作用以外,更多的是参加座谈会,对学校的事务提提建设性意见。
三、提高我国高校权力结构效能的对策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权力结构效能的关键在于消除行政权力的泛化,建立起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均衡的权力结构。
1.依法办事,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的职责,规定了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但目前这些法律条文还无法落实。
政府要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要求,简政放权,从制约型向服务型转变,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这样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废除行政级别,消除官本位思想。
自从有了大学,就有了大学理想。
所谓大学理想应该是一所大学的所有大学人通过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服务社会,来实现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抱负。
大学所追求的理想应该是和所谓的行政级别和官本位思想格格不入的。
只有取消行政级别,才能真正建立高等院校的学术导向,才能真正消除官本位思想。
3.深入进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目前很多高校所进行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只是停留在行政权力的重新整合,并没有考虑如何建立适应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均衡型的权力类型。
要改变高等学校管理机关化的情况,必须以能充分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为目标来建立精干的行政机构。
要从高等教育的规律出发,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行政机构。
要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建立一支高效率的行政管理队伍。
要用职员职级制来代替目前的与行政机关相对应的干部级别制。
要采取聘任制和任期制,来建立行政管理干部能上能下、优上劣下的制度。
4.努力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首先,要正确认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在高校中是政治·55·核心和领导核心。
校长是法人,全面负责行政工作。
“领导”与“负责”不是一种简单的从属关系。
因此要注意在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校长独立负责地主持行政工作的作用。
其次,要按照江总书记“社会主义政治家和教育家”的要求认真选好配好校级领导班子。
目前我国选拔校级领导班子的方法还不够科学,透明度不够,教职员工参与度不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要注意选拔一批教育管理专家到校级领导岗位上来,使高校的管理更加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
第三,要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办事制度来确保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高效运行。
要坚持党委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制度。
党委领导必须是集体领导,坚持党委的集体领导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可靠保证。
要建立符合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党委会议事制度。
只有坚持党委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学校的教学、科研等日常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高校是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院、校长的作用,使其真正做到有职有权,有权决定和处理日常行政工作。
5.充分发挥学术权力在办学中的作用。
我国高校的管理是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学术权力基本不发挥作用。
相对学术权力而言,行政权力的独立性不强。
高等学校的行政权力要接受政府的约束。
而学术权力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高校,由于学术导向的作用,学术权威和学术权力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这两年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扩大,原有的权力模式的弊端日愈凸现,甚至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只有充分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高等学校才能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才能为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要改变学术事务与行政事务不分的局面。
行政权力干预甚至代替学术权力行使职权,这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要通过建立规章制度来改变这种状况。
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相对分开,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对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