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价值观之个人主义研究

美国价值观之个人主义研究

美的历程
2012.9.B
引言
“大熔炉”是关于美国的一个比喻。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二百多年的沧桑变化中,美国文化像熔炉般吸收兼并了诸多世界文明的精华,形成特色鲜明、开放性、多元化的文化体系。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托理·麦克丹默斯教授认为构成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支柱主要有:洛克的天赋人权论,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观,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

这些思想和价值观构成了早期美国精神的灵魂,而个人主义正是这一灵魂的集中体现。

个人主义的内涵和发展
个人主义起源于最初阶段的美国历史。

大部分美国早期移民是为逃脱各种欧洲封建权势的压迫和束缚而来北美大陆寻求新生活的,其性格本身就烙有反抗压迫束缚、追求民主自由的特点——个人主义的最初内涵。

正如《独立宣言》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人们一些不能剥夺的权利,包含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


美国个人主义的重大发展是西进运动与边疆拓荒。

西部生活使个人主义获得了新的含义:自立精神和自由意愿,看重个人按自己意愿生活的自由和独立。

首先, 拓荒者在西进过程中努力地营造家园, 创造幸福生活。

自由赋予他们的幸福生活使他们由衷地反对外来干涉,捍卫自由独立。

再者,拓荒者虽摆脱封建桎梏,但也失去文明世界的舒适和安逸, 因而自力更生、独立开拓成为生活必需。

20世纪初期,美国逐步开始实现工业化,人类对经济社会的认识加深使个人主义再次获得新的内涵:不仅强调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我价值,既要依靠个人的勤奋和才能在竞争中把握命运,又看重社会公平,机会均等并反对垄断。

个人主义的内涵和重点会跟着美国社会及经济的演变而发展,但其核心始终是人人都有决定个人生活的权利,他人无权干涉或控制。

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精髓依旧是自主自决、自负其责。

美国文化与个人主义
一、个人主义与日常言行(一)日常交谈
个人主义强调个性,强调个人的自然权利:平等和自由。

因而在美国,隐私权受到他人和法律的尊重和保护。

关于婚恋、年龄、家庭、经济、宗教信仰等都属于隐私性问题,美国人常持回避态度。

因而美国人日常交谈的话题具有通用性或一般性。

如:
A : Hi , Jack. How are you?
B : Fine , thanks , And you?A : I ’m terri fic. Thank you.(二)衣着服饰
自由至上、崇尚个性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同样体现在美国人的衣着服饰上。

自由化、个性化是他们的服装观念,服
装不是用于张显社会地位,而是用来张扬个性。

每个美国人会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喜欢的衣服,样式、颜色随心所欲。

因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公司职员,尤其是高科技人员,面对紧张的工作,都脱下了拘谨的西装,换上了休闲的便装,发起了“穿着自由”(dress down ) 的时尚风潮。

二、个人主义与语言文化(一)称呼中的个人主义
英语中的人称代词we (我们)、you (你)、they (他们)、she (她)、he (他)都用小写,却只有I (我)是大写。

大写的“我”,无疑强调这种以个体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二)姓名中的个人主义
用中文写自己的姓名地址一定是由大到小,从整体到个体,如: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外语系王芳。

可在美国,一定要先写自己的名字,然后是系别、学校,个人主义暴露无遗。

另外在写自己名字时,也是名在前,姓在后,因为姓是继承的,而名却是自己的。

(三)谚语中的个人主义
谚语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语言形式,也是最能反映民族价值观的群众智慧的结晶。

在美国英语中体现个人主义的谚语比比皆是。

例如: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人天生平等。

”)这句美国人二百多年前的呐喊现在仍是他们追求自由平等的宣言; 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 (“咯吱响的车轮有油吃。

”)鼓励表达个人意愿,这样才能维护个人权益;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

”)则强调人们要自力更生,依靠自己;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 (“人人构建自己的命运。

” )和Every man for himself , and God for us all. (“人为自己,神为大家。

”)这些谚语都强调了美国人较强的个人主义意识,都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充分表现。

(四)文学作品中的个人主义
众所周知,自问世就畅销全世界的美国小说《飘》及由其改编的好莱坞电影《乱世佳人》,至今仍是风靡全球的经典之作。

要说观众喜欢这部小说或电影,还不如说观众迷恋的是代表着美国典型文化性格的女主人公郝思嘉。

郝思嘉个人抉择、追寻个人自由。

作者玛格利特·护个人自由、追求自我理想。

三、个人主义与美国精神(一)个人奋斗
美国价值观之个人主义研究
晁宏晏
勤奋努力而取得成功。

美国人都推崇个人奋斗,因而他们都
崇尚本杰明·富兰克林:一个两手空空却倚靠个人奋斗来实
现个人梦想的人。

林肯总统也同样拥有极高的声望——不仅
由于他对美国统一做出的杰出贡献,而且因为他从一个四面
透风的小木屋到入住白宫并有所作为的个人奋斗历程。

因而
美国人并不以自己的显赫家庭为荣,当然也鲜有人以自己的
贫困出身为耻,他们都相信“只要个人努力,牛仔也能成总
统”。

与个人奋斗思想相辅相成的是美国人的自我依赖和自
我独立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从令人尊敬的教授到普通老百
姓都喜爱自己做些诸如打扫房间、修剪草坪等琐碎的家庭琐
事。

这种靠自己努力的精神根深蒂固地扎根于美国社会中,
因而美国又被称为“do-it-by-yourself society”,即自己动手
的社会。

(二)个人荣誉
崇尚个人奋斗的美国人会为个人成就深感自豪。

美国人
从来不掩饰个人荣誉感、自信和成功后的狂喜。

所以当听到
别人的赞美,如“Your wife is very beautiful.”,美国人会
坦然接受并高兴地回答“Thank you”。

而中国人则常常对别
人的赞美予以礼节性否认,“No, she isn’t that pretty.”这
种谦虚在他们眼里既否定自己又否定他人的鉴赏力。

(三)个性自由
1.在家庭观念方面。

个人主义对美国人生活态度的影响
体现在美式家庭教育中,父母把年幼的孩子当成有独立行为
能力的个体,常常平等地征求他们的意见。

美国青少年长到
十八岁便离开父母,自立门户,老人也不愿住在子女宽敞的
家里。

在美国,学生打工现象很普遍,相当多的学生打工不
是家里贫困,而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独立精神。

2.在婚恋方面。

美国人的婚恋完全体现个人主义:婚恋
纯属个人私事,他人不得干预,如遇所爱,就勇敢去追。

敢爱敢恨的个人主义特征同样被文学或影视作品诠释得淋
漓尽致,如《简爱》《爱情故事》《泰坦尼克号》等。


者,个人主义在鼓励人们勇追所爱的同时,也怂恿人们勇
弃不爱。

如果发现目前的婚姻是错误的,夫或妻有权结束
错误并再次选择;如果夫或妻爱上了第三人,没人会受到
谴责。

“强迫不相爱的人一起生活是残忍且不人道的”,
这就不难理解高居不下的美国离婚率。

而且多数孩子对父
母的离异能坦然面对,也无阴影,更不会以此为耻。

他们
能坦然地向他人介绍:“She (与父亲交往的女人) is my
father’s girlfriend.”
3.在教育方面。

美式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
调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填鸭式教学不会出现在美国课堂中,美国学生反而被大肆鼓
励要质疑老师,因而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在被誉为“硅谷摇
·奥克森伯格教授曾感慨道:
不能被传统束缚,要独立思考,要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何道宽.论美国文化的显著特征[M].深圳:人文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王宗炎.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版社,1998.
[4]邓大好.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张小平.休闲装背后的硅谷文化[J].文化研究,2000,(09):110-112.
[6]王恩铭.闲话美国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
晁宏晏(1976—),女,汉族,硕士,河南省安阳市
人,安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