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摘要]个人主义作为美国文化的核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美国人虽然强调个人主义,但他们并不是不讲组织纪律和集体主义观念的。
[关键词]美国个人主义社团精神
“个人主义”一词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在美国,个人主义是其文化的核心,它包括广泛的思想内容,主要是自主动机、自主选择和自负其责。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个人主义的内涵不断地得到充实和调适,至今它仍主导着美国人的价值观念。
一、个人主义在美国的发展演变
美国的个人主义可以追溯到它的早期历史阶段。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早期的移民大多都是为了摆脱本国的政治和宗教迫害,为追求一种独立自由的幸福生活,漂洋过海历经艰辛来到北美大陆。
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反权威的传统。
也正是由于他们对自身自由独立的珍重,使他们最终拿起武器与英国殖民统治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从而建立了独立的国家,维护了自身的独立自由。
这一精神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得到了明确的阐释:“所有的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
”
美国的个人主义在西进运动和边疆生活中得到了重大发展。
西进运动中,来自东部和欧洲的移民以他们的独立和竞争精神披荆斩棘、艰苦劳作。
西部的艰苦生活和创造性劳动,锻炼了他们勤劳勇敢和不断进取的性格。
西部广袤的土地为西进的人们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人们相信只要奋斗就能成功。
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追求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平等权利是这一时期个人主义的表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崇尚个人独立自主竞争促使美国的资本家巧取豪夺,残酷剥削,造成了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不受干预的自由竞争堕落到了无视他人和社会利益,只顾追求个人利润的疯狂剥削,像洛克菲勒、卡内基等工业垄断巨头因对工人的残忍和腐败独裁统治而臭名昭著。
在1893年钢铁大罢工中,卡内基命令他的手下开枪。
这种个人主义膨胀的行为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到来迫使美国人团结起来,创造出一种集体生活方式来战胜经济困难。
罗斯福总统以政府的名义号召美国人
在经济困难时期相互关心,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干预经济,为每个人创造均等的权利和机会。
罗斯福总统实际上是靠打压垄断资产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深入人心的。
二战以来,美国长期的经济繁荣为它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这使美国人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不再崇尚清教徒式的勤奋节俭,转而追求物质享受。
到了60、70年代,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反战运动和反主流文化运动蓬勃兴起。
这一切打破了传统的奋斗实现自我的“美国梦”。
美国人开始自我陶醉和自我表现,暴露出个人主义中消极颓废的一面。
80年代以来,伴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人得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国内事务中来,而它的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
由于过度自由,美国成了世界上犯罪率、吸毒率和离婚率最高的国家。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认为这种强调“不受束缚的自我”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的恶性发展已威胁着资本主义的正常运转。
美国人在充分享受充裕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由于个人主义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麻木。
人们开始反思个人主义。
从以上个人主义在美国的发展演变中可以看出,个人主义在美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它不仅包含自我独立,自我奋斗成就美国梦的积极意义,而且也包含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之他人利益于不顾,疯狂索取、贪得无厌的消极意义。
这两层含义共同构成了个人主义这一统一体。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问题的关键是看如何抑恶扬善。
个人主义作为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当的弹性和包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做出调整以适应社会的进步。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可以相互促进
美国人一向标榜个人主义,将个人的利益抬到很高的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人为所欲为、不讲组织纪律和集体主义观念。
在西进的路上,人们自愿组成社团,相互帮助,团体成员必须承担义务,服从自己签订的对于全体成员均有利的条文,如禁止赌博,禁止威胁社团其他成员的等行为。
今天,许多自称是个人主义者的美国人积极参加共济会、校友会等各种各样的社团,热心于公益事业。
在“9·11”事件中美国人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更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世贸大厦遭遇恐怖袭击即将坍塌的时刻,世贸大厦里面的很多员工不是无序的涌向逃生的楼梯,而是有序的从楼梯撤离,并且在撤离过程中没有发生大规模骚乱,甚至还做到了让妇女儿童以及残疾人先行通过。
正是因为世贸大厦里面员工这种极高的素质以及协作精神,才避免了更大的伤亡。
他们结成社团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只有通过建立有效的社团才能得到维护。
由此可见,在美国,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它们可以是相互促进的。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德伯著.何胜江等译.疯狂的美国:贪婪、暴力、新的美国梦[M].北京:科学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