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阅读变悦读

让阅读变悦读

让阅读变“悦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

它可以巩固孩子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其健康成长;可以提高孩子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写到:“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九年课外的阅读量应在400 万字以上。

”然而,经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仅有30.5%的中小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而且存在着年级越高越不爱读书的情况。

本该是人生一大乐事的“读书”,为何不受孩子们的欢迎,甚至让他们谈“书”色变了?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悦读”起来了?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一、明确阅读意义教师运用好办法让学生自身在主观思想上要了解课外阅读对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和一生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可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墨水”毛泽东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

另外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

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限制甚至于反对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认为孩子的年龄还小,自控能力差,而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之大的今天,作为家长有责任监督他们在最重要的阶段做最重要的事。

对于家长们的担心以及对课外阅读的误解,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与之沟通和引导:如以告家长书”的形式或者是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其进交流,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长将阅读”和考试”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二、养成良好习惯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

目前很多中小学生普遍反应:我们没有时间读书。

看看现实,也难怪他们。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童年时期,一天中,听完课,做完老师和家长们布置的作业后,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尽情的玩乐。

对他们来说,比起白纸黑字的书本来,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打游戏,或是看电视等娱乐活动更显得要轻松,不费脑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帮助孩子们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的阅读精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固定阅读时间。

我在班级内部进行了一项尝试:将每天中午原定的提优补差的30 分钟时间,改为“师生共读”时间。

一到时间,大家都必须坐在教室里,手捧自己心爱的课外书籍,静心阅读。

刚开始时我是采取强制手段,每天要检查人数,检查是否带了书籍,检查阅读态度是否端正,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惊喜地发现,这些检查渐渐的都不需要了,甚至有好多学生纷纷提前来到学校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说: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2、压缩课内阅读时间。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曾经介绍说过:自己一般只花一学期的二分之一的时间就教完教材,其余的时间都用来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是啊,其实,课内我们所教学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就是为了运用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啊。

学习魏老师的方法,我仔细地钻研教材,锁定教学的难点和精点,这样不仅课堂的效率提高了,而且节约出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在此基础上,我将每周五的语文课开辟出来,改为“阅读指导、交流课”,专门用于对孩子们进行阅读的指导,让他们就自己所阅读的书籍进行读后的讨论。

事实证明,这样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让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倍增。

3、倡导利用“三余”时间。

汉代学者董遇曾经说过,他常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冬天地一年中的闲时,没多少农活;夜晚是一天中的闲时,不便下地干活;雨天是四季的闲时,不好出门干活。

让学生学习古人这种节约点滴时间的精神,也到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点点滴滴的时间,积少成多,养成“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时间概念。

如今,我班的孩子们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普遍提高,由原先提到读书就唉声叹气,到现在看到书籍就眉飞色舞,他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由此可见,只要给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将他们从课内阅读的重压下解放出来,他们都会从内心爱上阅读的。

三、追求开放的阅读方式1、阅读材料,自由选择为主,经典推荐为辅。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从这个新课程理念来看,读什么样的书,应该尊重孩子,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

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其特定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寻求冒险刺激,渴望神秘的经历。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的孩子对于科学,对于宇宙、未来的了解和渴望,对于流行、时尚的跟随,都是我们小时候所不能够比拟的。

了解了这些点,我们也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等为什么能够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受到几代人的钟爱,也不会惊讶“皮皮鲁”和“鲁西西”会成为中国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哈利.波特》能风靡全球,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小男孩让众多的孩子时刻幻想着进入奇异的魔法世界。

当然,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并不等于教师就放任自流。

对于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图书,如一味追求恐怖、刺激,宣传不健康的生活趣味的书籍,教师应绝对加以制止,而对于一些经典名著则应进行积极的倡导、宣传。

余秋雨先生就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来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向往。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如《安徒生童话》、《绿野仙踪》等经典童话,都会纯净孩子的精神,温暖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一生都受益匪浅。

2、阅读过程,减轻阅读负担,享受其中乐趣。

课外阅读本是一件随性而为的人生快事,但目前很多孩子的课外阅读却被人为地套上了“枷锁”,很多教师急于看到课外阅读的成效,便做出了许多硬性的规定,如摘抄优美经典的句段甚至背诵,繁琐分析好字好词的意义和作用等。

这种“揠苗助长”的方法,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负担,让他们对这种“辛苦的阅读”厌恶习起来。

其实,课外阅读很大程度是一种随性阅读,而阅读的成果处于一种“无心柳柳成阴”的状态,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们的阅读创造出一种宽松、自在的阅读环境。

(1)据语文教学专家研究统计,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形成,必须以150 万字的阅读量为底限。

与语文教材相配套的自读课本的编排,以及《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145 万字的要求,正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但是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允许孩子的阅读有增有减;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段的阅读总量也可作前后的调整;另外阅读量的计算,也应该包括对于同一本书或者同一篇文章的重复阅读次数,要提倡特别好的作品反复阅读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2)结合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一般教师检测孩子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外在手段,当然也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但是他们几乎都没有去想一想,还没有开始阅读,就已经背上了这样沉重的负担,孩子们又怎么能对阅读产生强烈的兴趣了?我认为,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不要给孩子任何硬性的阅读规定,提倡一种“无为阅读”,“放养阅读”,待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后,再逐渐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

摘抄、读后感不能强求,我们宁愿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地阅读,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也不愿他们因为种种重压而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

3、阅读交流,允许各抒已见,珍视独特体验。

我们怎样面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体验了?这是一个很严峻的话题,因为阅读总会产生种种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而因为体验的不公正遭遇是会严重影响孩子阅读的动机和兴趣的,我们一定得谨慎。

(1)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性。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受个性、阅历、知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们对读物的解读也必然是会有一定的差异性。

如,在《哈利.波特》中,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孩子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勇敢,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正义……这种阅读的差异性正说明孩子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了,包含了他们真正的情感和思考。

作为教师,要慎重将成人的体验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才能真正植根于孩子的生命之中。

(2)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

孩子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

例如,再读了同一本书之后,有的孩子喜欢低头沉思,有的孩子喜欢聚在一起热烈讨论,有的孩子喜欢模仿书中人物比比划划……各种不同的表现正是孩子阅读之后的兴奋溢于言表,一种真情的流露,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宽容对待,不应一味加以指责,打击孩子的阅读热情。

四、丰富评价手段,促进持续阅读热情。

1、开辟各种阵地,提供展示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那么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就要提供机会,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孩子在今后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

在实践中,我就开辟了各种阵地,让学生得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如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最近读的好书;进行专题性读书辩论会,让学生对于同一本书读后产生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辩驳,在争论中得到进步;开展课本剧的排演活动,让他们将书中的故事搬上舞台,用表演诠释自己独特的理解等。

丰富的展示平台,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参与投入,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给他们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多种奖励手段,肯定阅读成绩。

在指导少年儿童进行课外阅读评价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强化学生成功的欢乐,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1)设立各种荣誉称号,如“阅读之星”、“班级高尔基”、“读书大王”等等;(2)给予一些特殊待遇,比如在国旗下讲话,做班级的图书管理员,额外增加借书的次数和数量等;(3)奖给一些物质性的小东西,如一本有趣的书,一支钢笔,一本漂亮的本子等。

这些方法其实就是一种隐性的评价手段,它们代表了教师对这些爱好读书的孩子们的肯定和赞扬,会在学生群体中起到一种良性的榜样作用,激励他们向这些榜样学习。

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

在倡导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更有着责任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爱上读书,为他们的人生奠定成功的基础,做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