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工业催化剂制备及使用
PH
10.5
8.6
6.8
6.7
5.5
氢氧化物
Cu(OH)2
Cr(OH)3
Zn(OH)2
Al(OH)2
Fe(OH)3
PH
5.3
5.3
5.2
4.1
2.0
温度、浓度值、PH对沉淀过程的影响
[4] 加料顺序的影响 顺加:沉淀剂→金属盐溶液中 (由于几种盐沉淀所需要的溶度积不同——易发生先 后沉淀现象—不利,应尽量避免) 逆加:金属盐溶液→沉淀剂中 (由于pH值总在变化—操作不稳定——应尽量避免) 并加:金属盐溶液+沉淀剂同时按比例加入
溶剂—水(去离子水)或醇、烃类
对活性组分要求:
1)选用的活性组分化合物应易溶于水或其他溶剂
2)焙烧时能分解成所需的活性组分或还原后变成活性组分 3)无用组分能在焙烧或还原过程中挥发除去 浸渍液浓度(要控制得当): 浓度高—不易渗透到微孔中→活性组分在载体上分布不均
得到的金属晶粒粗且粒径分布较宽
浓度低— 一次浸渍达不到负载量→反复浸渍
2.沉淀剂的选择 (a)要选合适的沉淀剂 碱类: NH4OH、NaOH、KOH(贵) 碳酸盐: (NH4)2CO3、Na2CO3、CO2 有机酸: HAc、草酸(比较理想但贵) 常用沉淀剂: NH4OH、(NH4)2CO3→洗涤、热处理时好处理
(b)形成的沉淀要便于过滤和洗涤 沉淀→晶形沉淀 粗晶 细晶 杂质少 和 非晶形沉淀 ↑ 杂质多
典型的形成固溶体反应:
NiO Al2O3 NiAl2O(尖晶石) NiO MgO NiO MgO(固溶体)
典型的晶型转化过程:
Al2O3 nH2O 450 Al2O3 600 Al2O3 C C Al2O3 Al2O3
做法:(1)沉淀开始时 溶液应适当稀——以利于晶核长大 过饱和度不大时(S=1.5-2.0)——晶核主要是离 子沿晶格长大,形成完整的晶体。
过饱和度较大时(S>1.5-2.0)——快速的晶
格长大速率易导致晶格缺陷和位错、保藏杂质 (2)沉淀产生后,沉淀剂加入时应不断搅拌且缓缓加入 以避免局部过浓,同时维持一定的过饱和度。
典型的热分解反应:
Al2O3 nH2O Al2O3 nH2O 4CrO3 2Cr2O3 3O2 2 KNO3 2 KNO2 O2 KNO2 K 2O NO NO2 Al(OH ) 3 Al2O3 H 2O FeCO3 FeO CO2
Al 3 OH
pH 9 Al 2 O3 H 2 O pH 10 Al 2 O3 nH 2 O
沉淀过程应尽量保持PH值稳定
注意:加料方式也能对PH值产生影响
水和氧化物沉淀过程的PH值
氢氧化物 Mg(OH)2 Mn(OH)2 Co(OH)2 Ni(OH)2 Fe(OH)2
沉淀剂母体
沉淀剂
一般沉淀:按一定方式加入(有搅拌)→过程中浓度变化, 搅拌不均,加料速率不均 颗粒不均匀 共沉淀: 两种以上金属离子的盐溶液与一种沉淀剂作用 这是工业上制备多组分催化剂的常用方法之一 (也应注意加料方式、溶液组成、配比等因素) 导致过饱和度不一
5.沉淀物的过滤、洗涤、干燥、焙烧、成型、还原操作 (1)过滤与洗涤 过滤作用:把沉淀物与水相分开 水相中含酸根和K+、Na+、NH4+等生成的盐 洗涤作用:洗去杂质(机械杂质、化学杂质等) 滤饼中仍有60~80%水分→含有盐溶液+吸附杂质 杂质形态:1)机械参杂、2)表面粘着、3)表面吸附、 4)内部包藏、5)化学组分杂质
第九章 工业催化剂的制备与使用
第一节 第二节 工业催化剂的制备 工业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
第三节 工业催化剂的使用
催化剂的性能:活性、选择性、稳定性 影响工业催化剂宏观性能的两大因素: (a)催化剂的制备 (b)催化剂的使用状况
影响工业催化剂宏观性能的具体因素: (1)物理因素 :形状、集合尺寸、物相、比重、 密度 孔结构、比表面、机械强度、热稳定性 (2)化学因素: 配方(化学组成)
(7)研粉 (有研磨机研成粉状)
(8)织网 (编织成网) (9)其他特殊(化学腐蚀等)
(5)还原 有的cat.焙烧后就已具有活性(不用还原了) 有的必须还原 才能变成活性金属或低价氧化物 还原目的: 使商品型催化剂中的化学组分变成真正的活性组分 还原方法: 常在生产装置上进行→然后立即使用生产 常用还原剂:H2、CO等
Α:活性组分含量(重量)
吸附量
VP C 100% 1 VP C
Vp:比活量 ml/g
C:浸渍液浓度 g/ml
[2] 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分布与控制 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分布与载体对活性组分的吸附性质有关
(a)r吸附>r扩散 ,过滤后快干 → 活性组分集中于靠近孔口的
孔壁处,得到的活性是不均匀的。 (b)类似(a)马上分离出浸渍液,但不立即干燥,而是 静置一段时间。由于活性组分从新分配——均匀分布 (c)继续浸泡,直至吸附-扩散平衡→孔内活性组分均一 (d)盐中活性组分浓度过低— 不均匀
对化学结构没什么影响
对物理结构产生大的影响(尤其是孔结构、机械强度)
润湿水分——外表面附着水分
毛细管水分——微粒内、孔隙内、晶体内孔腔的水分 化学结合水——与阳离子结合的水分
干燥脱水顺序:大孔中水
小孔
微孔
化学结合水
水凝胶脱水阶段:开始到水降至50%左右的阶段——失水速率 基本恒定,滤饼——基本不结皮 干凝胶脱水阶段:当水含量将至50%左右时,滤饼开始收缩、 结皮,水分的蒸发受制于毛细管力。此时如果 蒸发太快,水分锁闭在较小的孔中,将产生很 大的蒸汽压,最后导致孔结构破裂,伴随而至 的将是孔容和表面积的减少。
[2] 温度的影响
T↗ 过饱和度↘→r晶核生成↘
动能 ↗ → r晶核生成↗但生成的晶体不稳定
极值
结论: (1) 低温有利于晶核数量的增加——得到细小的颗粒 (2) 高温有利于晶核的长大——得到较大颗粒的结晶体
[3] 溶液pH值的影响
pH 7 Al 2 O3 mH 2 O
无定形胶体 针形胶体 球形结晶
预还原Cat.:预先还原好,再钝化→出售(如合成氨铁Cat.)
(使用时稍加活化即可——节省还原时间)
二. 浸渍法(将浸渍液浸泡载体后制备的催化剂) [1] 载体的选择与浸渍液的配制 (1) 载体的选择 从物理因素、化学因素 两方面考虑 (a)物理因素:1)颗粒大小、表面积、孔结构 2)载体导热性 3)载体机械强度 (b)化学因素:1)惰性载体—只提供形状、孔结构、机
1)~3)可以通过洗涤除之;
4)~5)不可以通过洗涤除之;只能设法避免
洗涤方法:加水强烈搅拌、过滤→反复多次 可采用升温、适当延长洗涤时间等方法加强效果 倾析法:费时但效果很好 注意:洗涤次数不要太多、沉降时间不能太长、要经常 检验溶液中(多数为水)杂质的含量。 (2)干燥→脱水 两个阶段:水凝胶脱水、干凝胶脱水阶段 通常在60~200℃的空气中进行
●盐类沉淀剂→原则上形成晶形沉淀 ●碱类沉淀剂→形成非晶形沉淀 (c)沉淀剂溶解度要大 优点:
(1)可以使金属离子沉淀完全(∵阴离子浓度高)
(2)被沉淀物吸附的量少→洗涤时容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形成的沉淀物溶解度要小 可保证沉淀反应进行完全(对贵金属更重要) (e)沉淀剂要无毒、要环保 3. 影响沉淀的因素 [1] 浓度的影响(因为浓度影响速率、速率影响晶体性质)
1.盐的阴离子选择 (a)要考虑的问题 溶解度:大 杂质:少 易获性:易 价格:尽可能低 后处理:简单 (b) 各种盐的特点 硝酸盐:沉淀物稳定性少差、煅烧时有有毒的烟雾 硫酸盐:沉淀物稳定性少差、易产生SO2、H2S、是毒物 盐酸盐:沉淀物稳定性少差、CI-1常使酸性增加、是毒物 草酸盐:比较理想
(最常用—可保持值不变或变化很小——很好)
4. 均匀沉淀与共沉淀法
搅拌均匀 均匀沉淀:(盐溶液+沉淀母体) 形成均匀的体系 调温 加热
母体分解成沉淀剂
均匀沉淀
优点:颗粒粒度均一而致密,便于过滤和洗涤 实例:铝盐溶液+尿素(沉淀剂母体)—加热—放出OH-1
( NH 2 )2 CO 3H 2O 90~100 2NH 4 2OH 1 CO2 C
第一节 工业催化剂的制备
常用制备方法: (1)沉淀法 (2)浸渍法 (3)混合法 (4)离子交换法 (5)熔融法 一.沉淀法(最常用方法之一) 用途:广泛用于制备高含量非贵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 盐催化剂及载体 方法:可溶性cat.组分(金属盐水溶液) 和状态 成核 长大
PH调节
沉淀剂
过饱 凝胶溶液 凝聚
浓度影响速率r(r晶核、r长大)
速度:(1)晶核生成速率 N生=k(c-c*)3~4 (2)晶核长大速率 N扩散=k’(c-c界) N表面反应=k’’(c-c*)1~2 扩算还是表面反应控制取决于具体情况 扩散控制取决于湍动情况(搅拌状况)。 表面反应情况取决于温度和浓度。
结论:必须要控制浓度的过饱和度、才能得到较理想的晶核物
械强度等 2)载体与活性组分有部分相互作用 3)载体本身也具有催化活性—双功能cat
表4-2银催化剂及其载体γ-Al2O3比表面对照
载体比表面(米2/克) 催化剂比表面(米2/克)
170 120 80 10
100 73 30 6
载体的预处理:1)热处理—使结构稳定 2)扩孔处理—扩大孔径(必要时才用) 3)增湿处理—使载体内、外扩散速率均匀 4)水煮、酸洗处理—除杂质 注:人工合成载体一般不需要作化学处理 (2)浸渍液的配制 活性组分—制成易溶于水或其它溶剂的易溶盐(硝酸 盐、铵盐、有机酸盐(乙酸、草酸、乳酸)
1050 C 1200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