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特性及应对措施简析
近段时间,曾经大量传播的“新疆艾滋患者滴血传播艾滋病”
的谣言再次出现在互联网,给社会民众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恐慌,
同时也引起了各地公安部门的注意。这样的网络谣言如同一颗颗
毒瘤,盘踞在互联网空间中,为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带来大量不
稳定因素。今年上半年,各地网安部门都开展了打击网络谣言的
专项行动,驳斥了大量谣言,教育惩处了一批造谣者,但是对网
络谣言的打击仍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正视并了解这种
网络安全隐患,并未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做好准备。
一、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
网络谣言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
造。无论什么类型的谣言,都可以归结出几个有别于传统谣言的
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网络谣言现象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1. 谣言的传播媒介越来越网络化
在网络媒介不发达的时代,“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是谣言
传播的主要渠道。而在今天,网络媒介已经能够同时具备“点对
点”的人际传播和“点对面”的大众传播的双重功能,信息传播
随意性的增强和成本的降低,使网络成为了滋生谣言的温床。另
一方面,网络的便捷性也在逐渐改变着普通民众的媒介接触习
惯,上网逐渐成为很多人的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因
而,谣言等虚假信息传播的网络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2. 谣言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
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媒体,通过数字化的通讯技术,构建起
了覆盖全球的传播网络,每一个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
息的传播者,并且通过网络实现了跨地区的相互联通,受众只要
通过简单的点击就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浏览、发布(或者转发)和
评论,呈现出一种“发散式”的传播状况。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
谣言被获取和复制的速度就变得越来越快,而网络信息的公开性
使得几乎所有的网民都成为了谣言潜在的传播对象。从某种意义
上说,方便快捷的媒介技术和数量众多的接收群体为谣言的传播
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载体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3. 谣言的传播过程越来越难以控制
网络媒介的“草根性”和“便捷性”给网民提供了自由发布
信息的平台,每个网民都能够自主地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需要,在任意时间上网浏览或者
发布信息。但是,由于网民自身知识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这
些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核实;再加上法律管
理和政策规范的的不到位,使得信息“把关”的难度大大增加。
在一个缺乏有效“把关”的媒介环境中,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所受
到的“阻力”就会变得很小,其传播的过程也会变得更加难以控
制。
二、网络谣言的主要传播途径
网络谣言在互联网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这也是其能产生巨
大影响,同时又难以处臵的重要原因。网络谣言的传播主要包括
以下渠道:
1、各类论坛:
各大网站上的各类论坛几乎已经成为众人心目中谣言的集
散地了。造谣和传谣的活动往往在在上面此起彼伏,一谣未平,
一谣又起。在很多人心目中,论坛上的消息可信度极低。很多人
喜欢灌水,意即在论坛上发表文章,在即时引起其它在线网友关
注时,得到一种创作的成就感和愉悦。然而,并非所有在论坛上
的消息都完全虚假。在清华大学的论坛上,有相当一部分消息事
后被证实是真实的。这就使很多网民面对上面的消息,无法完全
将之搁臵不理。在将信将疑中,谣言得到了巨大的生命力和传播
价值,在网下又通过人际口头传播广为人知。
2、网络新闻:
网络新闻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传播迅速的优势,迅速席卷全
球。据统计,时下有超过二成的网民通过网络获取每日最新的新
闻,有超过六成的新闻媒体采用英特网技术传输新闻,几乎百分
之八十的报社建立了自己的因特网站。如果健康地发展,网络新
闻事业一定能够以自身的独到优势,迅速超越以往作为优势媒体
的传统媒体。然而,在许多网民心中,网络新闻不只什么时候丧
失了自己的可信度,被人们称为谣言新闻。新闻网站往往依赖于
网民的自由投稿获得信息,这就造成检验事实真实性的困难。更
有很多新闻网站在新闻竞争的过程中往往不顾事实,怎么吸引人
怎么写,怎么激动人怎么编,还有的将明明已被证明是不真实但
颇具吸引力的传统媒体上的新闻转载,利用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信
任提升点击率。
3、QQ等网络聊天工具
以腾讯QQ为代表的网络聊天工具,大都具有相当的个人化
程度。而由于聊天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活动,会增强所传信息的
真实色彩,使谣言被误认为是真理。信息的真实性是建立在社会
性的基础上的,很多时候它是一种社会价值的判断。网络聊天具
有模拟真实社会人际交往的特点,极为接近口头传播,这大大增
强了它在人们心目中所传信息的可信度。而它又具有电子邮件的
某些特点,可以在网上方便地复制,在对方离线时留言等,因此,
网络聊天工具也是网络谣言的一个重要传播渠道。
4、微博平台
事实上,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微博才是网络谣言的重灾区。
最受关注的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纷纷开通了官方辟谣微博,就充
分说明了这一点。一段时期内微博并未实现实名制,这对谣言的
产生和传播提供了环境,一方面部分网民通过制造谣言吸引眼
球,想通过造谣的方式让自己成为“网络红人”、另一方面一些
唯利是图的商家故意在网上散播谣言,变相为自身进行宣传,这
些都加剧了网络谣言的传播。
三、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谣言始于怀疑,止于公开。在网络媒介中,如何及时有效的
控制和应对谣言的传播,需要社会、政府和媒体的共同努力。
1、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群众利益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贫
富差距扩大等民生问题很容易激发社会群体的非理性行为,进而
演变成公共危机事件。当这些事件或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的时
候,谣言往往就成为民众表达真实意愿或抒发不满情绪的载体,
甚至成为公共危机事件升级的“催化剂”。
虽然,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谣言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却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往往是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例如,
对“官二代”的仇视心理来源于人们对于社会资源不公平、不合
理分配的不满,而“我爸是市长”的谣言正是这种不满情绪的真
实写照。可以说,谣言的扩散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普通民众对社
会公平正义的渴望和对自身利益难以维护的愤慨。
从某种意义上说,谣言产生的根源在于广大民众的心理预期
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因此,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成为控制谣言产生和蔓延的关键。
2、完善法律监督,建立权威信息发布渠道
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为活跃的
“信息集散地”,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于在网络平
台上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来进行有效管
理和规范。因此,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传播
行为、加强网络媒介监管就成为能否有效打击散布谣言等不法行
为的重要依据。
法律的空白给谣言的扩散提供了可乘之机,而政府权威信息
发布的滞后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谣言的“生命力”。在当今
“信息过剩”的网络时代,仅依靠个人的知识水平已经无法对信
息的真实性做出有效的判断,普通民众“人云亦云”的心理很容
易导致“三人成虎”现象的产生。因而政府部门科学及时、公平
公开的权威信息发布渠道就成为预防谣言产生的最有效方式之
一。
(三)强化媒体“把关”责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在网络时代,很多网民在浏览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对信
息的来源和真实性进行甄别,仅仅只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心
理情绪或价值判断来发布或者转发信息。这就需要媒体承担起
“把关人”的社会责任,一方面,要对事件的真相进行辨析,确
定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对虚假信息做到及时过滤;另一方面,
要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准则,对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而不能
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做出刻意迎合受众心理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