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欣赏与审美关系研究
摘要:美学与艺术有不解之缘,这是众所周知的,而数千年来,美则成为衡量艺术,尤其是以“世间至美”的人体构成的舞蹈艺术之最高标准。
关键词: 舞蹈哲学审美距离美
一、前言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自然天成的审美对象;而在舞台上,则有许多人为创作的复杂艺术品,两者都不仅能够给我们审美享受。
这个认识过程不会阻止我们产生审美意识,每个正常人在感知美时,都会有意无意地带上思考和联想。
也就是说,这种思考和联想能够在不同程度上美化、补充、丰富,甚至矫正感知的对象。
因此,剧场舞者切切不可或不必将观众当阿斗,无需永远要以能唤起观众的快乐为己任,剧场舞蹈更无需永远看上去具有占典主义的传统美。
然而,多少个世纪以来,东西方的舞蹈一直都被当作是声色娱乐,因而,古典主义的美学一贯要求舞者具有某种令人快乐的本质,比
如说漂亮的脸蛋、修长的体形、典雅的风度、幽默的情凋等等,这些都成了古典芭蕾舞剧的美学理想。
如今,这种美学只能是运作于广阔无垠和包罗万象的范畴中的
大量情趣和模式中的一种了。
而对于新时代的现代舞而言.在特定的审美背景中,它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以丑的面貌出现。
锐意改革的先锋派舞者们已经自行授予了敌意惹人生气的权利——他们可
以冲着观众大声喊叫,或者作鬼脸,或者将聚光灯打向观众。
二、舞蹈欣赏的特征和涵义
1、舞蹈欣赏是以人体动态美为对象的审美活动
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咤紫嫣红,美景万千:朝霞彩虹、鸟语花香、奇峰巨石、高山平湖,这属于自然美;雄伟的长城、宽阔的水坝、沙海绿洲、油泉喷涌,这属于社会美;不朽的诗篇、巨幅的画卷、妙曼的乐曲、动人的戏剧,这属于艺术美。
自然美、社会美是社会客观存在的美的形态,是第一性的美;艺术美是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
反映的产物,是第二性的美。
但是,由于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集中、概括的反映,它虽然没有自然美、社会美那样广阔和丰富,可是却比自然美、社会美更精粹,更典型,而且能够对广大群众起到教育、鼓舞、怡情悦性的作用,所以人们十分喜爱欣赏艺术美。
美学家们则把人们对这些美的形态、美的事物的感受、认识和欣赏,以及对于美与丑的辨别称之为审美活动。
并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类从精神上把握现实的一种特殊的但又是不可少的方式。
2、舞蹈欣赏与审美
美学家们把人们对于美的事物、景象的感受、认识和欣赏以及对于美与丑的辨别,称之为审美活动,并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类从精
神上把握现实的一种特殊方式,它的特点就是始终不离开对具体形象的感受。
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再造性和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及情感体验活动。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所以舞蹈欣赏属于人们对艺术美的一种审美活动。
舞蹈欣赏是人们在观看舞蹈表学时产生的一种精神
活动。
观众通过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动态形象——富有审美价值的动作、姿态、构图、技艺、表情所组成的有意味的形式——具体地感受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在其中活动着的人物(也可能是拟人化的花鸟鱼虫……)的思想情感,进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3.舞蹈审美的心理过程
舞蹈欣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感觉与理解、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过程。
所以普通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大体都要经历观舞品技、悦目赏心——由形得神、心领神会——渐入佳境、心驰神往——悟其意蕴、明理净心的审美心理过程。
千百年来舞蹈艺术发展的独特道路和人们对于这门艺术形式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审美
要求表明,舞蹈是一种技艺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形式,所以当一个舞
蹈开始时,观念总是从观舞蹈品技开始,看看演员跳得怎么样,有多高的技巧,甚至演员的形体如何,漂亮不漂亮等等。
这可以说开始进入舞蹈欣赏的第一个层次。
继而欣赏者被舞蹈所吸引,审美心境也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稳定地密切注视着舞台上舞蹈家的各种动作发出的信息和表达出的情感。
渐渐地欣赏者从反复出现、不断更替、相互连接的各种形态中看到了人物、事件、情感的发展和变化,这可以说是进入了舞蹈欣赏的第二个层次。
情绪或情节层层展开、步步深入,观众的情思也跟着走向深层,创造性的想像十分活跃,浮想联翩、心驰神往。
随着舞蹈形象塑造的完成,舞蹈美完整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欣赏者也被引入一个美妙的境界。
这是进入了舞蹈欣赏的第三个层次。
舞蹈表演已经结束,但是舞蹈家创造的美的形象、
美的意境还深深地留在欣赏者的脑际。
这时,欣赏者被舞蹈美听激动引爆的情感和形象思维开始向理性思维趋进并与之结合,并对刚才那一幕幕美的图景、情的浪花进行总体观照,领悟到一种由有尽之形包蕴着的无尽的情意,这丰富的意蕴使精神世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
至此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审美活动,达到了舞蹈欣赏的第四个层次,也是最高的层次。
4.舞蹈欣赏的主观条件
①要了解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舞蹈欣赏者要遵循舞蹈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来欣赏舞蹈。
要了解舞蹈艺术在反映生活、塑造人物、传情达意方面的特殊表达方式。
例如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是抒情和艺技结合的艺术,它在反映生活时不是逼真地模仿,而是采取
虚拟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塑造形象,以此达到反映生活的目的。
观众如果不了解这些,而袭用欣赏话剧、小说、电影的方法来对待舞蹈,双方就会发生矛盾,一场审美活动必以失败而告终。
1957年,我国建国后创作的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开始演出时,面对这一新颖的完全以人体动态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有的观众就提出:好是好,就是哑吧戏,为什么不唱呢?
②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舞蹈的种类、样式和各种舞蹈的不同风格舞蹈最常见的样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音乐舞蹈史诗、舞剧等;经常见的种类有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芭蕾、现代芭蕾等。
在这些不同种类的舞蹈中,由于民族不同,流派不同,其风格色彩也各异其趣。
③观众在欣赏舞蹈时,应当有一个注意力高度集中、主体情感高度开放的审美心境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从不断流动变化的人
体动态中看出究竟;只有主观情感处于一种积极开放的状态,才能
迅速地与舞蹈中人物发生情感共鸣。
三、舞者的责任远非仅仅提供美与快乐
21世纪的舞蹈艺术中,舞者的责任远非仅仅提供美和快乐,而是可以为思考提供各种来自科学的粮食。
名为《神经元突触》的现代舞。
这个舞蹈从视觉上看,可以说一点传统的美感也没有,但评论家则感到,它简洁地暗示了自然科学和科学社会两方面的影响,以及
现实社会生活中疏远和隔膜的人际关系,并使人想到,如若没有许
多个世纪积累起来的科学发现和知识传播,那张显微镜摄制的幻灯片投射到天幕上的神经元突触便很难发生在舞者身上,而绘画中所描画的神经细胞的树突也很难出现在舞者身上。
那种能够提供快乐的舞蹈当然也应有自己的位置,但已不再应
是得到拓宽后的当代舞蹈美学中唯一合法的品种了。
通过某种统一的等式去寻求概念的美,已是一种过时的作法。
判断审美价值的标准也已是多种多样的了。
那些长期以来强求快乐应该来自渚门类艺术的理论.可能会剥夺艺术的力量,并使其经常看上去显得肤浅。
这种艺术只能成为一种过分铺张的娱乐。
许多人从内心感到自己需要卷入到审美中去.但却错误地认为,结果必须是快乐。
从美学史来看,早在18世纪,英国的哲学家们就开始对丑持欢迎态度了,或至少不反对艺术中的丑。
艺术中的丑最终被这些早期作家中的一部分人看
作是审美范畴的,条件是需要将丑用于表现之中。
四、“距离即美”说起
“距离即美”,这是古典主义美学的一大支柱。
与我们通常的概念不太一样,距离恰恰常会为我们带来亲近。
分离能够导致心灵沟通感的保持和延续,而过分的接近则会毁灭这种心灵的沟通感。
我们对自己目睹、耳闻、思考、想象的东西感到亲密无间,根本原因是,在这种东西与我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距离,或者说,由于距离而没有发生利害冲突的可能性。
中国人的一句老话“君子之交淡如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明文军,呼唤多元化培育舞蹈文化人——21世纪职业舞蹈教育的断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2]黄明珠,关于建构新世纪高等舞蹈教育体系的一些断想[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3]江铃,舞为人师,行为世范——试论人文关怀下的高师舞蹈
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03)
[4]吕艺生,舞蹈教育与eq理论[j]北京舞蹈学院学
报,1998,(01)
[5]陈永富,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21世纪舞蹈教育的人才模式构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6]金浩,专业舞蹈教育的提升与文化素质并举——对21世纪舞蹈高等教育的若干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7]贾作光,知识舞蹈及其价值取向——知识经济带来舞蹈教育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8]徐颃,未来世纪的舞蹈教育必须面对舞蹈产业化这一现实问题[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9]王佩英,试论舞蹈教育中的“舞蹈策划”[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作者简介:张昶恬,(1977年12-),女,广东惠州(籍贯)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