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

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

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摘要:中国文化向来有注重孝道的传统,自古即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

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三才》载:“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孝思想主要内涵,为解决当今日益滑坡的道德底线、孝养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研讨这个问题更有现实意义,研究儒家孝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促进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家庭成员人格发展和谐、推动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作用,并能从一定程度上对当代社会上有关子女遗弃老人、虐待老人等不孝顺父母、不敬爱老人这类道德水准滑坡、孝道意识淡薄的行为予以正面引导。

关键词:孝思想内涵当代价值中国传统儒家孝思想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

从其主要内涵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养体”和“养志”。

1.儒家孝思想的“养体”孝之“养体”,就是指以尊敬的态度、愉悦的心情来奉养父母,使其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达到满意。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做,何以别乎?”1儒家的经典《礼记》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

比如:“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2即儿女尽孝,应该按照礼的要求来做,冬天要让父母生活的温暖,夏天要让父母生活得清凉,晚上要让父母休息的舒服,早上要向父母请安。

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

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

另外,奉养父母,尽孝子之心,要有愉悦的神情。

《礼记·祭义》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3意思是如果某个人是孝子,他必然会以虔诚的态度,一心一意的奉养父母,把这件事当做自己人生中幸福和快乐的事情。

这就是孝的最高境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赡养父母的人,要深爱父母,并把孝敬父母看成是一种很幸福和享受的事情,而不是把父母当成累赘和负担。

自古以来,普天下的孝子都有一种遗憾,那就是让他们有所成就的时候,父1【宋】朱熹撰金良年译:《四书章句集注》《论语·为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2崔高维校点:《礼记·曲礼上第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版,2页。

3崔高维校点:《礼记·祭仪》,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158页。

母已经离世了。

古云:“椎牛而飨墓,不若鸡豚之逮存。

”4意思是说,与其到父母的坟上杀牛献祭,不如让父母在活着的时候能让他们吃上鸡肉、猪肉。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

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

侍疾就是要是父母生病,就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以尊敬之心赡养父母,不仅体现在儒家学说的大力倡导上,还体现在进行制度建设时的严密操作。

儒家在宗法制的基础上进而把孝的思想注入,强调了孝在政治生活、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思想层面的垄断。

从汉代开始的选官制度以是否行孝为标准,到清代明确规定的各种礼仪、孝制;从最初的制度设想和模型开始,到最后的制度定型和规范。

孝的思想渗透到了制度和意识的最深处,成为了儒家思想的内核之一。

孝的“养体”就暗合了人的本性和制度设计的要求,从而成为了儒家道德价值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成为人们从内心深处认同并一以贯之的行为习惯。

一直延续到近代、当代,这种思想或多或少还起着作用。

2.儒家孝思想的“养志”孝之“养志”,就是指让父母生活得快乐舒心,心满意足,无忧无虑,这主要是指精神方面。

做到这一点,要比“养体”困难。

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养体”自然就归属第一层,而“养志”就比较高,归于第三层。

关于“养志”,中国传统道德有很多具体规定。

2.1强健自己的体魄,珍爱自己的生命,不让父母担忧。

《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5《孟子·离娄下》说:“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6这些都指的是作为子女要强健自己身体,珍爱自己,不做没必要的牺牲,不让父母挂念,担忧,这作为孝的一个重要方面。

应该注意的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并不提倡无原则的惜命,而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2.2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积善成德、维护公德。

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

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

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4【清】陈确:《陈确集(养生送死论二首丙申)》,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版,156页。

5【春秋】曾参原著于忠伟述评:《孝经名家讲解》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6【宋】朱熹撰金良年译:《四书章句集注》《孟子·离娄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78页。

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鲁国的一个人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7为子女者要想想自己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的心情。

言外之意,不言自明。

这句话的深意还在于:为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担忧外,其他的一切都不要让父母操心,如安全、守法等, 做子女的要是能够做到这点,这就是尽孝了。

2.3顺从父母,要以父母的言行规范为前提。

如果父母的行为不合乎规范,不合乎道义,做子女的就应敢于直言,敢于谏劝,避免父母陷于不义。

《荀子·子道》曰:“入孝出悌,人之小行也。

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8这段话说的很有道理,听不听君主的话取决于他有道无道,听不听父亲的话取决于他符不符合社会公德,这才是做人首要的原则。

2.4 子承父志,实现长辈未竟的遗志。

长辈生前有一些远大的志向,由于种种原因而没能实现,做儿女的要接过这些艰巨的任务,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并且发扬光大。

孔子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继人之事也。

”9因此,历史上许多人都践行了这一传统道德。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父亲的愿望,而班固也是因为继承父志而写成了《汉书》。

也正是这一传统美德,使得中华文明更加源远流长,更加灿烂。

2.5为人处世,慎言慎行。

能够让自己“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从而使祖辈光耀,声名远播。

一个人严格要求自己,和别人友好相处,重视荣誉,这不仅是对自己的珍爱,也是对父母声名的珍爱。

这也是养志里的一个重要内容。

2.6精忠报国,建功立业,为祖辈争光,也是孝的具体体现。

人常言“忠”“孝”两难全,认为忠国与孝敬父母是难以兼顾的事情。

其实,在土家孝道思想里,他们是统一的。

曾子在孔子孝道思想的基础上,由事亲至孝扩充为五伦之孝,认为除了尊敬,供奉长辈外,还要积极进取,尽忠报国,爱人以德。

否则,“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

”10儒家的孝思想,不仅有利于家庭和谐,更有利于国家发展,确实有益于世道。

3.儒家孝思想的当代价值当前,中国正步入“老年社会,但是社会上关于子女”儒家孝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孝道在当今社会仍然是重要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人心目中仍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是法律规定的公民应尽的义务。

其次孝敬老人是晚辈回报长辈养育之恩和亲子之情的表现,反映的是人类反报恩的人7【宋】朱熹撰金良年译:《四书章句集注》《论语·为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8高长山:《荀子译注》荀子子道篇第二十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70页。

9【宋】朱熹撰金良年译:《四书章句集注》《中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10崔高维校点:《礼记·祭仪》,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161页。

性特点,这种情感的需求有深厚的亲情做基础。

侍候双亲、与双亲共同享受生活,符合现代人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观。

再者从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来看,无论是“三代同堂”还是所谓的“核心家庭”代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依然十分密切,老年人依然为家庭为社会发挥着余热。

尽管老年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处于主导地位,但在传承文化、传授经验、道德监督、家庭美德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助于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最后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迫近,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不够完备的条件下,家庭孝道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形式,其对老人的精神满足和心灵慰藉的功能是社会赡养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1] 朱熹撰金良年译《四书章句集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2] 安继民注译《荀子》[M]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3]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