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用于抗感染的药物:单味药:黄连、黄柏、黄芩、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金银花、连翘等;复方:银翘解毒丸、黄连解毒汤等。
〔2〕抗寄生虫病药:驱肠虫药:槟榔、苦楝皮、使君子、南瓜子、石榴皮、鹤草芽;抗阿米巴药:白头翁、鸦胆子等;抗疟药:常山、甜茶、青篙等;抗滴虫药:苦参、蛇床子等。
〔3〕抗肿瘤药:主要有莪[é] 术、薏苡仁、山豆根、斑蝥、野百合、冬凌草等。
〔4〕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有全身麻醉作用:洋金花;有镇痛作用:延胡索、祖师麻、徐长卿;有镇静、催眠作用:酸枣仁、夜交藤;有抗惊厥作用:天麻、牛黄等单味药和复方柴胡桂枝汤;有解热作用:柴胡、黄芩、葛根等与安宫牛黄九;有中枢兴奋作用:马钱子、五味子等。
〔5〕主要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药物:有局部麻醉作用:草乌、蟾酥、细辛等;主要显示骨骼肌松弛作用:八角枫、锡生藤、轮环藤等。
〔6〕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强心药:黄花夹竹桃〔包括成分黄夹甙〕、铃兰〔包括铃兰毒甙〕、附子〔包括去甲乌药碱〕与福寿草等单味药以与生脉散、人参四逆汤等复方;抗冠心病心绞痛药:丹参〔包括丹参素〕、川芎〔包括川芎嗪〕、赤芍、红花、桑寄生、益母草以与复方冠心2号方、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抗心律不齐药:苦参、常山、灵芝、槲寄生等;降血压药:杜仲、野菊花、臭梧桐、夏枯草、猪毛菜、罗布麻等,升高血压抗休克药:枳实〔包括其成分对羟弗林、N-甲基酪胺〕、青皮等单味药与参附汤、生脉液、参麦注射液等。
〔7〕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有桔梗、艾叶、芸香草、矮地茶、满山红、金龙胆草等单味药与复方小青龙汤、复方灵芝等。
〔8〕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有山渣、麦芽、枳实、陈皮、佛手、乌药、鸡内金、吴茱萸等单味药与复方甘楞散、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还有重点作用于肝胆系统的茵陈蒿汤、茵陈胆道汤、胆道排石汤、复方大柴胡汤与清胰汤等。
〔9〕具有利尿作用的药物:有木通、茯苓、猪苓、泽泻、玉米须等单味药与五苓散、排石汤等复方。
〔10〕具有子宫兴奋作用与抗生育作用的药物:有当归、红花、牛膝、蒲黄、益母草等单味药与具有抗孕激素活性的莪术复方。
此外,还有能终止妊娠的姜黄与抗生育药棉子提取物棉酚等。
〔11〕主要具有调整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药物:有影响甲状腺功能的海藻、昆布、黄药子与对实验性甲状腺肿有一定作用的甲瘤丸;有显示降血糖作用的地黄、知母、山萸肉、地骨皮等单味药与玉泉丸、玉女煎、八味丸等复方。
〔12〕主要作用于血液与造血系统的药物:生血药:阿胶、当归、女贞子、鸡血藤等;止血药:三七、槐花、白与、小蓟[jì] 、茜草、花生衣、侧柏叶、仙鹤草等单味药与某某白药、庐山止血粉、三七伤药片等复方;降血脂:山碴、灵芝、泽泻、虎杖、决明子、何首乌等单味药与三黄泻心片、灵甙片等复方;升高白细胞:人参、刺五加、千金藤等。
〔13〕能影响兔疫功能的药物:促进免疫功能:人参、黄芪、刺五加、党参、灵芝、女贞子等单味药与龟龄集〔酒与散〕、复方灵芝、犀黄丸、参杞冲剂、玉屏风散等复方;抑制免疫功能:大蒜、花椒、漏芦等。
〔14〕具有强壮作用的药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灵芝、枸杞、麦冬、淫羊藿,蜂皇浆、冬虫夏草等单味药与龟龄集、四君子汤等复方。
〔15〕外用药物:明矾、补骨脂等外用药与一些具有抗真菌作用的单味药以与外用消痔灵等复方。
附子【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成效、主治甚广。
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泻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冷痢,脚气水肿,风寒湿痹,阳痿,宫冷,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以与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黄柏【性味归经】苦,寒。
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盐黄柏滋阴降火。
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黄芩【性味与归经】苦,寒。
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黄芩主要含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甙、黄芩新素、β-谷甾醇等成分。
它的抗菌谱较广,对多种细菌、皮肤真菌、钩端螺旋体等都有抑制作用。
即使对青霉素等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黄芩仍然很敏感。
黄芩还有降血压、镇静、利尿、保肝、利胆、抗过敏、解除平滑肌痉挛等作用。
临床上用黄芩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传染性肝炎、慢性气管炎、急性菌痢、肾盂肾炎等,均可获良效。
鱼腥草别名侧耳根、猪鼻孔等,凉拌侧耳根是民间的一道传统佳肴。
鱼腥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作用,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常与芦根、桔梗、瓜蒌等同用于肺痈吐脓〔相当于现代医学讲的肺脓疡〕,痰热喘咳。
用于热毒疮疡时,可与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等同用,亦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
假如皮肤瘙痒,蚊虫叮咬,疔疖红肿痒痛,亦可单用本品制成搽剂,外涂患处〔如《中国药物大全》提与的皮炎宁〕。
鱼腥草用于膀胱湿热,小便淋漓涩痛时,常与车前子、白茅根、海金砂等同用;亦可单用鱼腥草,不仅治疗热淋,尚可治疗白浊与白带。
用于大肠湿热、泄泻痢疾时,多与黄连、黄柏、白头翁等配用,也可与山楂炭配伍,治疗热痢〔相当于现代医学讲的细菌性痢疾〕。
现代药理实验明确,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
临床报道广泛用于治疗肺炎、咯血、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流感、肺脓疡、癌性胸水、感冒发烧、肺癌、宫颈糜烂、化脓性关节炎、习惯性便秘、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黄疸性肝炎、肾病综合征、单纯疱疹性角膜炎、鼻炎、化脓性中耳炎、流行性腮腺炎、丘疹状荨麻疹、慢性咽炎、肛肠病、前列腺炎、红斑狼疮、血管瘤、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等。
以鱼腥草为主要成分的常用中成药制剂有鱼腥草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作用,用于肺脓疡,痰热咳嗽,白带,尿路感染,痈疖等。
又如复方鱼腥草片〔由鱼腥草、黄芩、板蓝根、连翘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外感风热引起咽喉疼痛、扁桃腺炎等。
白术〔音:zhú〕【性味归经】苦、甘,温。
归脾、胃经。
【其他名称】山蓟、杨枹蓟、山芥、天蓟、山姜、乞力伽、山精、山连、冬白术、白大寿沙邑条根、枹杨、枹蓟于术、冬术、浙术、种术【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应用】1.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胀满,倦怠乏力,泄泻。
补脾胃可与党参、甘草等配伍;消痞除胀可与枳壳等同用;健脾燥湿止泻可与陈皮、茯苓等同用。
2. 用于水湿停留、痰饮、水肿。
治寒饮可与茯苓、桂枝等配伍;治水肿常与茯苓皮、大腹皮等同用。
3. 用于表虚自汗。
本品与黄芪、浮小麦等同用,有固表止汗之功,可治表虚自汗。
本品又可用于安胎,治妊娠足肿、胎气不安等症,有内热者,可与黄芩等配伍;腰酸者可与杜仲、桑寄生等同用。
莪术é zhú又名:山姜黄、绿姜。
篷莪荗、篷莪、蓬术、羌七、广术、黑心姜、文术、山姜黄。
【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肝、脾经。
【成效主治】1〕破血行气止痛:本品成效与三棱相似,但温通力较大,可治疗血滞经闭腹痛、腹部包块、积聚。
2〕积散结:本品能行气消积止痛,用于饮食积滞、胸腹满闷作痛。
3〕破血祛瘀,妇女闭经,或痰湿淤血凝结而成的症瘕癖块。
4〕行气止痛:适于饮食失调,脘腹涨满疼痛之证。
适当配伍,虚症、实症均可。
煅牡蛎 - 成效成效:收敛固涩,制酸止痛,重镇安神,软坚散结。
应用:滑脱诸证〔自汗,盗汗,尿频,带下,崩漏,遗精等〕,胃痛泛酸,心神不安,失眠,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等。
太子参:孩儿参,童参【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
①《本草再新》:“味甘,性温,无毒。
〞②《饮片新参》:“甘润,微苦平。
〞③《中药志》:“甘苦,微寒。
〞入肺、脾经《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
〞【成效分类】补虚药,补气药【主治】补益脾肺,益气生津。
治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怔忡,水肿,消渴,精神疲乏。
延胡索【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活血,利气,止痛。
用于胸胁、脘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
【应用】用于胸腹疼痛,肢体疼痛,疝痛,痛经。
能治一身上下诸痛,单味用亦效,也可配伍其它药物入于煎剂。
例如,治疗胃脘疼痛,可配伍川楝子同用;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胸痹疼痛,可与瓜蒌、薤白同用;治疗痛经,可与当归、川芎、白芍、香附同用;治小肠疝痛,可配伍小茴香、乌药、吴茱萸;用于跌打伤痛,可配伍当归、川芎、乳香、没药;四肢血滞疼痛,可与当归、桂枝、赤芍等药同用。
五味子:玄与,会与,五梅子,山花椒,壮味,五味,南五味子,南五味,北五味子,北五味,华中五味子,面藤子,血藤子。
【性味归经】:温;酸、甘;归肺、心、肾经【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人参:棒棰、山参、园参、人衔、鬼盖(《本经》),土精、神草、黄参、血参(《吴普本草》),地精(《广雅》),百尺杵(《本草图经》),海腴、金井玉阑,孩儿参(《纲目》),棒棰(《某某主要药材》)。
归经:甘、微苦,微温。
归脾、肺经。
成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1]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与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茯苓【性味】甘、淡,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温,味淡。
〞【归经】归心、肺、脾、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大阴,足大阳、少阳经。
〞②《本草蒙筌》:“入膀胱、肾、肺。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小肠三经。
〞④《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手太阳,足太阴、阳明经。
〞【成效】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丁香【功效】:温中、暖肾、降逆。
【主治】:治呃逆、呕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症。
【性味归经】:辛,温。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入胃、脾、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肾四经。
〞③《本草新编》:“丁香[1],有雌、雄之分,其实治病无分彼此。
味辛,气温,纯阳,无毒。
入肾、胃二经,又走太阴肺脏。
〞宜:寒性胃痛、反胃呃逆、呕吐者宜食;口臭者宜食。
忌:胃热引起的呃逆或兼有口渴口苦口干者不宜食用;热性病与阴虚内热者忌食。
川芎:Chuanxiong归经:辛,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