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应用实例
16
案例一: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的系统分析
(二)技术引进及合作创新组织行为的冲突分析 1、评估与决策过程分析 2、导引过程分析 3、协调过程分析
17
案例一: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的系统分析
五、项目实施效果的系统评价方法
1、对评价项目作出简要说明,以便于评价人员掌握。 2、根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多目标要求,确定由各类各 级评价因素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3、采用AHP,通过专家评判,确定各级各个指标的权重。 4、进行单项评价 5、进行效益的综合评价,并进行项目间的比较,确定项 目的优先顺序和优劣程度。
23
方案评价表
表8-2-2 方案评价表
评定及加权评定 因素 /指标 权重 方案73 1.物流及搬运经济性 2.投资少 3.便利服务 4.灵活性 5.易于管理 6.可操作性 合计 0.25 0.20 0.10 0.15 0.15 0.15 1.00 4 4 3 2 2 3 3.15 方案64 3 3 3 3 4 4 3.30 方案05 5 4 2 3 3 3 3.60
方案的优和劣是有时间性的,某一时段内好的方 案,在更长的时段内就不一定好。
27
案例二 CH公司外购玻壳进厂入库搬运路线方案分析
6.方案分析和汇总很重要 方案分析和汇总是决策过程中十分困难而重要的一环。不 仅在克服不同群体间语言上的不一致方面难,而且多个 决策群体的方案的分类、综合也难。 实际决策工作中首先要创建方案,然后是方案分析,最后 才是方案择优。
25
案例二 CH公司外购玻壳进厂入库搬运路线方案分析
又对比较了解公司情况的总装一厂的班组长开展了一项方案择优的调查。共13个 面对面的3人群体参与了讨论,对表8-2-1中的83个方案提出3个优选方案,结果 如表8-2-3。 表8-2-3
群体 群体 1 群体 2 群体 3 群体 4 群体 5 群体 6 群体 7 群体 8 群体 9 群体 11 群体 12 群体 13 被选次数 1 27 8 1 1 1 15 2 3 1 2 3 1 1 1 1 1 1 1 2 1 1 1 1 27 27 27 44 70 33 27 27 27 31 44 7 优选方案编号 22 27 1 5 15 31 31 41 33 44 81 83 13 10 54 40 4 70 25 32 48 38 1
3
案例一: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的系统分析
二、初步系统分析 1问题界定与分析
技术作为当今时代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动力和生产力最活
跃的因素,一般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 原理而发展形成的各种知识和方法。
我国改革开放20余年来,技术引进在促进制造业技术进
步及产品、企业和产业革新,促进整个经济、科技、社 会全面、快速、稳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 作用;但在发展中也曾出现和仍存在着诸多需要研究和 解决的问题。我国在技术引进实践中曾出现的主要问题 及其成因如图8-2所示。
18
六、小结
本案例涉及了“系统工程”课程中较多的知识点,重点介绍 了对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这类复杂工作系统问题进行系 统分析的原理和多种分析及评价方法的应用,强调了问题 导向的基本原则、初步系统分析的重要性和系统分析原理
及方法的灵活、综合运用。
19
案例二 CH公司外购玻壳进厂入库搬运路线方案分析 一、背景介绍: CH公司是中国第一只彩色显像管的诞生地。国有 骨干企业。 其总厂一期工程的设施布置和物流方式是合理的, 曾获得国家金奖。 环境的变化及后期的扩建和改造打破了原有一期 工程时各单位之间的关系,物流方面出现了问题 和矛盾。
12
案例一: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的系统分析 三、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组织战略分析
按照“问题界定与分析”的结论,接下来将重点分析引进
技术消化吸收的管理机制及其组织战略中的具体问题。
1引进技术Biblioteka 化吸收影响因素的结构分析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化(ISM)基本原理和建立递阶结构模型的 实用化方法,对我国制造(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诸多 影响因素作结构分析,从而为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的系 统组织奠定基础。经过资料分析、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和 总结归纳,得到如图86所示的15个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直 接和间接的因果关系。
20
案例二 CH公司外购玻壳进厂入库搬运路线方案分析 1996年厂区示意图
图 8-2-1 1996年厂区示意图
21
案例二 CH公司外购玻壳进厂入库搬运路线方案分析
二、改进方案的生成
选择了6个班的学员 将各班随机分成人数均为7的决策群体,共得到 6
组26个决策群体,让各组以头脑风暴法的方式创 建改进方案。
4
案例一: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的系统分析
图8-2我国技术引进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的关联树图
5
案例一: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的系统分析
2技术引进的系统特征及基本结构
技术引进是一个规模庞大、影响因素众多、开放的社会
技术经济复合系统。技术引进系统作为一个系统整体, 具有明显的系统特征和特定的结构,充分认识和了解这 些,是进一步分析和研究该系统有关问题的基础。
系统工程应用实例
《系统工程》课程建设团队 2009年11月
1
第八章
案例一: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的系统分析 一、概述
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并实现消化、吸收、国产化和发展提高,
是我国制造业合作创新的战略选择。本案例以我国制造业技术 引进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依据系统的观点,采用系统工程的 思路与方法,首先对技术引进的概念、系统特征和基本结构等 进行理论探讨,对我国技术引进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环境因 素及制造业技术引进的目标体系等进行初步分析。
评价结果表明,方案05最优,方案64次之,方案73最差。
24
四、实例分析与启示
1.需要站在公司的高度进行整体分析 本实例中,就局部来看,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都是相对合理的。将公司总物 流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方可发现问题症结所在。 2.本实例的问题是如何找到的 现场管理中,难点不在于无法实现解决方案,而是不能准确进行问题界定,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3.关于“取消玻璃厂” 方案25、60、72、78等多处提到了取消玻璃厂。关于“取消玻璃厂”的方案, 引出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其生成、强化的发展水平,要根据其赖以发挥作用的 特定企业、特定环境来确定。 4.05号方案和27号方案的关系问题 初期05号方案与27号方案并非互相对立,不具有排他性,两者都可以采纳, 即在27号方案建立第二玻璃厂点火生产成功之前,可以先实施05号方案。
实现、决策支持、实施保障等5个分系统和相应的 15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分别由导引信息、反馈信 息、技术信息和人、财、物流连接,组成了系统 的基本结构。5个分系统作为基本的功能单元,缺 一不可;各子系统对系统基本功能的实现具有保 障作用。
技术引进系统的基本结构如图8-3所示。
8
案例一: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的系统分析
13
案例一: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的系统分析
图8-6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
14
案例一: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的系统分析
通过可达矩阵(15阶)及其缩减矩阵(11阶)的建立、矩阵层次化处理及多 级递阶有向图,可建立起诸多要素间层次关系的解释结构模型,如图 8-7所示。
图8-7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影响因素结构图
15
案例一: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的系统分析
四、组织行为特征及政府作用机理分析 (一)技术引进及各合作中的冲突问题及分析方法
(1)国内重大对外合作项目的评估与决策。
(2)国内企业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过程中进行经 济技术协作的权益分配和组织协调。 (3)同类引进技术及其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各利益 和行为主体常常关系错综复杂、矛盾交叉,形成 了典型的价值网络。
26
案例二 CH公司外购玻壳进厂入库搬运路线方案分析 5.有朝一日换回来
一项决策不是孤立的阶段,而是“决策——执
行——再决策——再执行”这一不断往复的整个 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管理决策不是一项孤立 的决策,而是一系列决策的复杂综合,是一个决 策体系和系统。
最优方案是静态的概念,是特定阶段的最优解。
图8-3、技术引进系统结构示意图
9
案例一: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的系统分析
3、技术引进的环境要素及目标体系
与大多数系统一样,技术引进系统也是在一定
的外部环境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各种环境因 素的属性和状态的变化,通过输入使系统发生 变化,进而影响到系统对环境的输出。环境与
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环境分析是技术
6
案例一: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的系统分析
技术引进的主要系统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性。
(2)过程连续性。 (3)有序性。 (4)后效性。 (5)系统要素的能动性。
(6)输入控制的有效性。
(7)多级递阶性。
7
案例一: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的系统分析
技术引进系统应包括战略目标、协调控制、技术
28
五、系统思考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一个系统,它由不同的要素组成,如组 织、领导、文化制度等,这些要素的优劣以及它们之间 是否协调,决定着企业系统是否能够顺利发展。 建议以后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畅通的信息通道。畅通的信息通道是系统间各要 素协调工作的基础。企业被动式地适应环境对物流进行 的调整,必然会打乱原有的生产安排,给一线员工造成 众多不便。必须存在一条畅通的信息通道,使高层了解 到这种问题,进而采取措施,进行物流或生产布局优化, 减少“不便”。 2.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素质。领导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 素之一,不仅是企业决策的“拍板者”,而且是企业内 部小系统的协调者。 3.厂校结合制度化。
三套理想的非劣方案,具体如下: 方案73:成品库扩建成立体式,与玻库放置一起。当成品 量增加时,可减少外购玻壳量,防止库存过大,反之亦然。 然而,本方案要求销售公司和供应公司共用一个库,管理 中难度较大。火车叉车等待叉车汽车叉车入库图 8-2-2 改 进前后玻壳进厂入库对比火车叉车入库 方案64:改进铁路线,在北站台卸货。 改用北站台后,玻壳供应物流流程为:①用火车运至北站 台;②用吊车将集装箱堆放在站台;③将集装箱拆开④用 叉车取货;⑤运至玻库(距离约100m);⑥堆垛。 方案05:成品库与玻库对调位置(玻壳卸货在北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