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十七章 肾功能不全 一、A 型题 1.肾功能不全严重障碍时首先表现为 A. 尿量变化 B. 尿成分变化 C.泌尿功能障碍 D.代谢紊乱 E.肾内分泌功能障碍 [题解] 当各种原因使肾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时,首先表现为泌尿功能障碍,继之可引起体内代谢紊乱,与肾内分泌功能障碍,严重时还可使机体各系统发生病理变化。 3.引起急性功能性肾衰的关键因素是 A.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B.心输出量异常 C.肾灌流不足 D.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 E.肾血管收缩
[题解] 急性功能性肾衰,就是肾前性急性肾衰,是由肾前因素引起的。凡能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及引起肾血管收缩的因素,均会导致肾灌流不足,以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发生急性功能性肾衰。 4.能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原因是 A.肾动脉硬化 B.急性肾炎 C.肾血栓形成 D.休克早期 E.休克晚期 [题解] 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关键环节是肾灌流不足,以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各种休克时,每当血压低于8.0kPa(60mmHg)时,肾血流量可减低到正常的30%~50%。因此各类休克是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原因。肾动脉硬化、急性肾炎、肾血栓形成,均不是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原因,而休克晚期由于长期肾缺血可引起肾小管坏死会导致肾性的急性肾衰竭。 5.肾毒物作用引起的急性肾衰竭时肾脏损害的突出表现是 A.肾血管损害 B.肾小球病变 2
C.肾间质纤维化 D.肾小管坏死 E.肾间质水肿 [题解] 肾毒物主要是指重金属(砷、汞等)、有机溶媒毒物(四氯化碳、甲醇等)、药物(新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生物性毒素(蛇毒蕈毒、生鱼胆等),它们损害肾脏的突出表现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 7.下述哪种情况不会产生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A.一侧输尿管结石 B.前列腺肥大 C.前列腺癌 D.尿道结石 E.盆腔肿瘤 [题解] 肾后性急性肾衰竭主要由于尿路阻塞所致。若一侧输尿管因结石阻塞后,即使这一侧肾完全丧失功能,另一侧肾可完全代偿,也不会产生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8.急性肾衰竭发病的中心环节是 A.GFR降低 B.囊内压增高 C.血浆胶渗压降低 D.体内儿茶酚胺增加 E.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 [题解] 无论是少尿型急性肾衰或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的病人,肾小球滤过率(GFR)均降低,因此,GFR降低被认为是急性肾衰发病的中心环节。 10.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少尿的发生关键机制是 A.肾灌注压下降 B.肾血管收缩 C.肾小管阻塞 D.肾小管原尿反流 E.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题解] 肾灌流压下降和肾血管收缩引起的肾缺血、肾小管阻塞以及肾小管原尿反流,均可最终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使病人出现少尿。所以,肾功能不全患者少尿发生机制的关键是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12.肾小管原尿反流是指 A.肾小管内液反流到肾小球 B.髓袢内液反流到近曲小管 C.髓袢升支内液反流到髓袢降支 3
D.肾小管内液反流到肾间质 E.集合管内液反流到远曲小管 [题解] 急性肾衰时,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坏死,基膜断裂,尿液经断裂的基膜扩散到肾间质,这种现象称为肾小管原尿反流。 14.急性肾衰时引起肾小管原尿反流的直接原因是 A.尿量增多 B.肾小管基膜断裂 C.原尿流速缓慢 D.肾小管阻塞 E.间质水肿 [题解] 急性肾衰时,由于缺血、中毒等多方面的因素可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广泛坏死,基膜断裂,尿液经断裂的基膜扩散到肾间层,使间质水肿,并压迫肾小管和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使肾小管受压,阻塞加重,进一步使GFR下降和持续少尿。引起原尿反流的直接原因是肾小管基膜断裂。 15.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患者最危险的变化是(0.209,0.428,03临床) A.水中毒 B.高钾血症 C.少尿 D.代谢性酸中毒 E.氮质血症 [题解] 急性肾衰时由于肾泌尿功能降低,可出现少尿或无尿,从而导致水中毒、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氮质血症,其中高钾血症是少尿期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因为高钾血症可使心肌中毒,引起心律紊乱,甚至心脏停搏而死亡。 16.有关非少尿期急性肾衰竭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GFR下降程度不严重,无氮质血症 B.肾小管损伤较轻 C.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尿量较多 D.尿相对密度较低 E.尿钠含量较低 [题解] 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患者GFR下降程度不严重和肾小管损伤较轻,但发生进行性氮质血症,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尿量较多,尿钠含量较低,尿相对密度也较低。 17.下述有关慢性肾衰竭的描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常见于慢性肾脏疾病 B.肾单位进行性破坏 C.氮质血症进行性加重 4
D.水、电解质酸碱紊乱 E.无内分泌功能紊乱 [题解] 慢性肾衰竭是指任何疾病能使肾单位发生进行性破坏,则在数月、数年或更长的时间后,残存的肾单位不能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恒定,因而引起体内代谢废物潴留(如氮质血症),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它与急性肾衰竭重要临床表现不同就在于有明显的肾内分泌功能障碍。 18.目前在我国引起慢性肾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 A.慢性肾盂肾炎 B.肾结核 C.多囊肾 D.全身性红斑性狼疮 E.慢性肾小球肾炎 [题解] 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多囊肾、全身性红斑狼疮等疾患均可引起慢性肾衰竭,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 19.慢性肾衰竭的发展阶段可分为 A.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B.多尿期、少尿期、衰竭期 C.代偿期、失代偿期、尿毒症期 D.代偿期、肾衰竭期、尿毒症期 E.代偿期、肾功能不全期、肾衰竭期、尿毒症期 [题解] 慢性肾衰竭的病程是进行性加重的,根据发展阶段可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失代偿期又可分为肾功能不全期、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 20.慢性肾衰竭发展过程中代偿期的内生肌酐清除率是大于 A.50% B.40% C.30% D.25% E.20% [题解] 慢性肾衰竭发展过程中的代偿期,虽然肾单位进行性地被破坏,但通过残存的完整的肾单位的代偿,使内生肌酐清除率大于30%,此时机体尚能维持内环境稳定,无氮质血症和不出现临床表现。 21.慢性肾衰竭不全期不会出现 A.内生性肌酐清除率下降至正常值的20~25% B.代谢性酸中毒 C.中度氮质血症 5
D.多尿、夜尿 E.乏力和轻度贫血 [题解] 慢性肾衰竭的肾功能不全期临床表现有:代谢性酸中毒,因肾浓缩功能减退可出现多尿、夜尿等症状;也可有乏力与轻度贫血,轻度或中度氮质血症,内生性肌酐清除率下降至正常值的25%~30%,若下降至20%~25%,则进入肾衰竭期。 22.慢性肾衰终末尿毒症阶段时内生性肌酐清除率下降至正常值的百分之多少? A.30%以上 B.25~30% C.20~25% D.20%以下 E.10%以下 [题解] 慢性肾衰竭发展到尿毒症阶段时,内生性肌酐清除率下降至正常值的20%以下。 23.慢性肾衰竭患者一般不会出现(0.398,0.348,03临床) A.夜尿 B.多尿 C.少尿 D.高渗尿 E.蛋白尿 [题解] 慢性肾衰竭患者泌尿功能障碍早期可表现为夜尿、多尿,晚期则少尿;尿渗透压改变表现为低渗尿、等渗尿;尿成分变化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脓尿。因为肾浓缩功能障碍,不会出现高渗尿。 24.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超过 A.1000ml B.1500ml C.2000ml D. 2500ml E.3000ml [题解] 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超过2000ml。 25.少尿是指24小时尿量少于 A.2000ml B.1000ml C.800ml D.400ml E.100ml [题解] 少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 6
26.慢性肾衰时患者出现低渗尿,其相对密度比重最高只能达到 A.1.010 B.1.015 C.1.020 D.1.025 E.1.030 [题解] 正常人尿相对密度的变动范围为1.002~1.035,在早期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肾浓缩能力减退而稀释功能正常,因为出现相对低密度尿,当尿相对密度最高只能到1.020时,称为低渗尿。 27.慢性肾衰竭患者尿相对密度固定在1.010左右说明肾脏 A.浓缩功能下低 B.稀释功能降低 C.重吸收功能降低 D.滤过与重吸收功能受损 E.浓缩与稀释功能障碍 [题解] 慢性肾衰竭患者随着病情发展,终尿的渗透压接近血浆晶体渗透压,尿相对密度固定在1.008~1.012,即1.010左右,尿渗透压为266~300mmol/L。这种尿称等渗尿。等渗尿的出现说明肾浓缩和稀释功能均已丧失。 29.慢性肾衰竭晚期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主要机制是 A.CFR功能降低致非挥发酸排出↓ B.肾小管泌H+↓产氨↓ C.肾小管重吸收HCO3-阈值↓ D.高钾血症影响 E.乳酸生成↑ [题解] 慢性肾衰竭晚期,当肾小球滤过率降至正常人的20%以下时,每天可积蓄20~30mmol的H+,血浆中非挥发性酸代谢产物不能由尿中排泄,特别是硫酸、磷酸等在体内积蓄而发生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30.慢性肾衰竭常出现的钙磷代谢紊乱是 A.血磷↑,血钙↑ B.血磷↑,血钙↓ C.血磷↓,血钙↑ D.血磷↓,血钙↓ E.血磷正常,血钙↑ [题解] 人体正常时60%~80%的磷由尿排出。在慢性肾功能功能衰竭时, 由于肾小球滤过率极度下降,故血磷排出障碍引起血磷升高。因为血钙与血磷的乘积为一常数,此时必然导致血钙降低;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