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

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专业:古典文献班级:学号:指导教师:装订交卷日期: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绪论 (3)2、楚辞及传统文化中的龙凤文化 (4)2、1楚辞中龙凤形象统计 (4)2、2楚辞中的龙文化、凤文化 (5)2、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凤文化 (6)3、造成楚辞龙凤文化有异于传统龙凤文化的原因 (8)3、1古代神话方面原因 (8)3、2楚文化方面原因 (8)3、3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原因 (10)4、结论 (11)5、致谢词 (12)6、参考文献 (13)7、附录 (13)摘要龙和凤一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产物和精神文明。

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诗歌《楚辞》则蕴含着丰富的龙凤形象和深厚的文化意义。

《楚辞》中的龙凤大多在一首诗中进行对举描写 ,还运用了比兴和象征手法,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比其他古典文献更多了一分南方巫文化的神秘色彩。

本文通过介绍我国龙凤形象的起源、研究楚辞中的龙凤形象的方式,以独特的视角从古代神话、楚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三个方面的不同,探讨造成楚辞龙凤文化有异于传统龙凤文化的原因,总结出楚辞的龙凤形象的艺术价值内涵。

关键词:《楚辞》;龙凤形象;龙凤文化AbstractChinese dragon and phoenix has been the product of a unique cultur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Poetry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produced "Songs of the South" is the image contains a wealth of dragon and deep cultural significance. "Songs of the South" in the dragon mostly be on the move in a poem describing, but also the use of symbolism than Xing and embodie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South cultural integration, more mysterious witch culture Duoliaoyifen south than any other classical literature color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origin of dragon image, the study of Chu in the way the image of the dragon, a unique perspective from ancient mythology, Chu culture, three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different, explore the cause of Chu culture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dragon and phoenix dragon and cultural reasons, summed up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image of the dragon and phoenix Chu connotation.Keywords: Songs dragon image dragon culture绪论龙凤是我国特有的艺术文化形象,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历史传说中他们是能呼风唤雨的神仙;原始时代作为部落图腾被供奉信仰;封建王朝时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都是权力顶层的形象;直到现代我们中国人还是以龙的子孙自居。

历代的文人和工艺师为了自己的精神信仰在诗歌、玉器、瓷器、刺绣和古建筑等方面创作了许多作品,赋予龙凤崇高的形象和永恒的生命力,这也在《楚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了《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

并且本文试图运用艺术理论对我国龙风形象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刻了解,期望为龙凤文化的长久发展作出贡献,也为传播我国传统文化作出积极的意义。

2、楚辞及传统文化中的龙凤文化2、1楚辞中龙凤形象统计(一)‘那远古的初态,是谁传告下来?天地还未成形,凭什么来考证?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有谁能分辨极限?天气运动,克盈无形。

如何可以识得天地?禹用应龙。

如何沟通江海?应龙怎样以尾划地?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经历?日光无处不到,烛龙如何再照?太阳尚未升起,神树为何闪耀光华?’以上来自屈原的《天问》。

在诗中,屈原一口气提出了百余个问题,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传说,他都大胆地提出了怀疑。

其中原句‘河海应龙,何尽何历?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焉有虬龙,负熊以游?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更是对“龙”这个神物也大胆的提出疑问。

(二)《湘君》原句‘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和《湘夫人》‘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此二篇出自《九歌》,是主祭湘水男、女二神的。

讲了湘夫人在江边徘徊,看到湘君的身影,便乘着桂舟去迎接,吹着凤萧相召唤。

湘君终于驾着飞龙降临了,他向北走,涉洞庭之波,绝大江之口,见湘夫人在为想恋他而叹息,他则欲言而未言。

湘夫人凿寒冰、开积雪,于艰难环境中乘舟去追求,而求之不得。

湘君临别赠杜若给湘夫人,因为难以再见面,所以二神在江边久久徘徊。

全篇写湘夫人对湘君的追求,渴望,而湘君的态度则较冷淡。

(《楚辞选注》第36~45页)(三)在《离骚》中,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以热情真挚的语句、丰彤荟蔚的修辞表现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强烈的忧国情怀。

诗人讲到他因不见容于楚国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贤女、圣妃时,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样驾起龙车在彩云中遨游。

原句‘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何离心之可用兮,吾将远适以自疏。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绂而奔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大意是:为我驾起那娇健的飞龙,乘上玉与象牙装饰的车辆。

心志不一岂能共处,我将自己离去,适彼远方!我的车队有千辆,排列整齐,队伍威武,隆隆驱驰。

每辆车有八条蜿蜒的神龙牵曳,车上飘动着五彩的云旗。

作者这样形容自己:‘披花饰草,凤首高昂,凤尾高翘,一脚前扒,一脚后蹬作欲飞状’。

动态中显示出勃勃英姿,而屈原这样写自己,就是想与龙凤形象有所共鸣,突出自己与众不同,与世独立。

(四)《九歌》中还有很多诗句带有龙凤意象:‘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摘自《云中歌》。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摘自《大司命》。

‘驾龙輈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摘自《东君》。

‘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摘自《河伯》。

(五)楚辞的最后一部分记述‘屈原驱使龙凤,挥斥云霓,邀游于广阔的幻境之中,他的精神超脱了现实的羁绊,离开了人间苦痛的深渊。

但当他忽然俯临故乡的时候,感情又发生剧烈的变化,刹那间美好的幻境立刻毁灭了,便又回到现实中来。

他感叹道:“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1]。

(《楚辞选注》第1~35页)2、2楚辞中的龙文化、凤文化楚文化的渊源与《楚辞》的神话背景尤其是龙凤颇有干系。

本文从楚文化的渊源、发展及与其它文化的关系等背景材料出发,对《楚辞》的神话源流等问题重加整理。

《楚辞》的文学作用对后世影响巨大,《楚辞》的意象群也成为后世文学取材的原始对象。

闻一多先生认为,“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与殷民族。

”;“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2]。

”《离骚》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作品,经常被用作《楚辞》的代名词。

它集中表现了屈原与楚国群小党人激烈的冲突和在困境中与自己犹豫一面的冲突。

这两种冲突使他苦闷、哀伤,从而使诗歌回旋复沓。

《九歌》中屈原描写了大量仙人驾着战车的情景,诗中有不少涉及龙的诗句,整个画面都充满了奇幻瑰丽的色彩。

《楚辞》除龙文化之外,“凤文化”也是它的重要标识之一。

“凤文化”产生于文化繁荣时期的荆楚大地,相传楚人祖先将凤这个图腾由中原带至荆楚之地后才真正创造发展成为与龙文化相媲美的凤凰文化。

楚庄王曾经将自己自喻为凤,后来加之大文豪屈原及其之后的文人墨客在艺术上的渲染,便为凤文化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使之成为荆楚文化中最具永恒魅力的绚丽景像。

《楚辞》和“凤文化”经过数代楚人的浸润和陶冶,不断被后人赋予瑰丽多姿的文化内涵,和摄人心魂的美感。

2、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凤文化2、3、1龙凤来源龙在传说中是百虫之长,众兽之君,代表中华民族刚毅、进取、不屈的一面。

传说中龙的由来是黄帝参考各个部落的图腾的特点,创造的一个新的图腾,它由蛇的身,鱼的鳞,马的头,狮的鼻,虎的眼,牛的舌,鹿的角,象的牙,羊的须,鹰的爪,狗的尾组成。

而现代人们认为龙的起源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模糊集合,或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是原始先民对身外异己力量模糊崇拜的产物’。

凤是百鸟之王,代表中华民族仁慈、宽厚、智慧的一面。

传说中是由龙图腾组成后还剩下的一些部落图腾组成。

人们认为‘凤是古人对多种鸟禽和某些游走动物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并且长翅膀的鸟禽是凤的主要集合对象’。

凤在传统文化中有喜火、向阳、秉德、兆瑞、崇高、尚洁、示美、喻情等神性。

龙在传统文化中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等神性。

龙的图腾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转,其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而改变。

到了商代,龙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

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密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

商代的龙主要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条错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使龙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折射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周人时,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

周人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

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

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变得平和起来[3]。

春秋时学术上百家争鸣,原始的宗教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吸收了阴阳交合、化育万物的思想,龙也逐渐演变成以阴阳相合为特征的吉祥图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