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angsu Radio&Television University 2010.6 Vo1.21 41 论楚辞的文化认同和冲突 陈春保 南通大学,江苏南通226019
摘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楚辞文学,在其载体内外和因缘空间,表现出多样态的文化交流、整合、吸 纳、排拒与融合的动态过程。楚辞的文化认同和冲突集中表现为楚辞的文化焦虑、楚辞的宗教文化特性以及 楚人精神结构中的故国意识与历史观念,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楚文化的蜕变和兴盛。 关键词:楚辞;文化焦虑;宗教文化;故国意识;历史观念 中图分类号:I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07(2010)06—0041—06
屈原的人生充满悲剧色彩,这一悲剧人生铸 成的楚辞几乎成为中国文学一种“高不可及的范 本”,后世骚体文学的发展与影响即是明证。与以 往的研究相比,以文化认同来认识楚辞之产生与 屈原的悲剧特性,能更深地体味出楚辞的文化内 涵。具体地说,楚辞的文化认同和冲突,是指在楚 骚文化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楚辞,在其载体内 外和因缘空间,表现出多样态的文化交流、整合、 吸纳、排拒与融合的动态过程。比勘认同和冲突 的运行轨迹,两者处于一种文化过程中背向而行 的两个方向上。一般来说,在具体对待文化事象 时,阐明了认同的现象及其理路,冲突的现象及其 理路往往就昭然于前。如有学者曾提到屈原及楚 辞的文化认同问题,“在人类文化的纬度中,‘流 亡’与‘认同’是两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存在形 式。……荷马史诗《奥德赛》和屈原的《离骚》就 是两部以流亡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其中充满了对 过去、家国和主体身份的想象。”¨ 不过作者并未 深究。所以值得从文化认同和冲突的视角对楚辞 进行剖析,进行更为深入的尝试。 文化认同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文化、历史及社 会的断裂或断层危机的出现,一旦这种危机影响 了某一群体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则社会中的精英 阶层理应表现出积极的应对姿态。在楚辞的主要 作者屈原所处的年代,楚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楚地 的发展现状是否面临“断裂”或“断层”,楚辞作者 对此有怎样的看法,在楚文化与中原华夏文化的 交融中,楚人的华夏化究竟在怎样的文化环境中 进行,此其一;其二,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文化认同 具体地表现为作家作品的文化选择,即作品中着 笔较多、加以展现、褒扬或者采纳为作品结构构成 要件的文化因素,以及由此反映出来作品和作者 所根源的文化场、所隶属的文化圈和所持有的文 化倾向,这都是楚辞文化认同的基本问题。这些 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楚辞文化基本事象的分析, 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
楚辞的文化焦虑
楚系文化的源远流长,几乎是屈原引以为豪 的自然基因。《离骚》开篇对此所展开的先声夺 人“宏大话语”式的告白已为人所熟知。楚史上 有优良的政治文化传统,楚人的祖先创造过足以 彪炳史册的勋业。这一切理应启召着楚国后人, 为南楚大地创造更多的灿烂与辉煌,而屈原眼中 的楚国却无情地走在与此相反的道路上。屈原的 焦虑正源于他对楚国历史状况的了解和现实追求 的幻灭。 《离骚》日:“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 在。”在屈原心目中,“三后”治理楚国的成功,有 赖于“众芳”即许许多多楚国能臣的辅佐,“三后”
收稿日期:2010—04—06 作者简介:陈春保(1971一),男,江苏高邮人,南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 42 陈春保:论楚辞的文化认同和冲突 明君不仅奋发有为,而且能广开言路,得到股肱之 臣鼎力相助,这就是楚国优秀的政治传统,是促使 楚政迈向盛大辉煌的文化根基。楚史上的明君都 有类似的品质。《国语・楚语》载楚灵王建成章 华台后感叹章台的壮美,伍举有加以劝谏的一番 话,以楚庄王为例说明楚之先君行政之风,其中 说:“先君庄王为匏居之台,高不过望国氛,大不过 容宴豆,木不妨守备,用不烦官府,民不废时务,官 不易常朝。问谁宴与,则宋公、郑伯;问谁相礼,则 华元、驷骅;问谁赞事,则陈侯、蔡侯、许男、顿子, 其大夫侍之。先君以是除乱克敌,而无恶于诸 侯。” j26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楚之劲敌晋国 之栾武子的话日:“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讨国 人而训之以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 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 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蚧冒筚路蓝 缕以启山林,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则不 匮’。” _7 楚人自评和他国之人的评价都说明楚 国确实有着优良的治国传统。但是,这样的政治 传统和文化根基,在当时的楚国似乎已不复存在。 《涉江》的“乱词”用隐喻对楚国内政之乱作出形 象概括:“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 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离骚》:“彼尧舜之耿介 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 窘步”,用正反两方面历史事实的对比,谏告楚君 任用贤臣兴复楚国。然而现实却是“惟夫党人之 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党人对“三后”以来的优 秀政治传统置之不理,贪图一时一己之私利,造成 国事的败坏,这当然引起屈原的深深焦虑。 出土材料也能为屈原表达的忧情提供更多的 佐证。张正明先生在《从考古资料看屈原在世时 的楚国》~文中,考证屈原青年时代的楚国是“第 一大国也是第一富国”,“当时楚国法制比较健 全,吏治比较清明,……社会形态也比较进步”。 “楚国由盛转衰,始于前312年的秦楚丹阳之战”, “以前,楚国经济发展的曲线也有升和降的变化, 但降幅小,而升幅大。一过战国中期后段,这条曲 线就只降不升了。” 4 关于屈原的生平年代,学界 还有一些争论。屈原生年约有以下各说,即公元 前340年、前339年、前353年、前343年、前335 年、前342年等;屈原卒年约有以下各说,即公元 前277年、公元前283年等 J。对照前后两者可 以看到,不管学界对生卒年的歧见有多少,屈原生 活的大致年代范围是确定的。屈原的盛年,正当 楚国由盛而衰的过程,屈原对楚国的焦虑之深正 来源于楚国江河日下形势之危。经济获得高度发 展的楚国,王室的政治统治却危机重重,原因何 在?屈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从楚国贵族政治的 现状来看,楚辞中一再抨击的所谓“群小”都是当 时的贵族。贵族政治在当时已趋于落后和保守, 受到此种政治方式的掣肘,楚国在经济达到高峰 时,国力开始衰退。公族势力不合时宜的兴盛很 能说明这一点。战国时期楚国公族势力很盛,除 了为人熟知的屈氏、景氏外,《包山楚简》记录了 属于楚国公族的人名930多个,其他可归入景氏、 臧氏、远氏、熊相氏、熊鹿氏、五氏、阳氏、番氏、观 氏、喜氏、越氏、庄氏、楚庄族、伥氏(最后三者为一 个公族)等12个公族。“春秋战国之时,鲁有三 桓,郑有七桓,宋有戴桓之八族,晋有八姓十一族 (参《左传》昭公三年)。宗族势力过大,祸及根本 者,其例不在少数。楚国公族较之列国似有过之, 势必使王室陷入尾大不掉之困境。”¨6 所言甚是。 楚国发达的经济、强大的军事在贵族政治的 影响下已不复有昔日的辉煌。屈原一再追问楚国 政治种种弊端的根源,并不断以过往史事中的成 功人士、骄人业绩作为榜样、参照,从本质上说,是 欲立先破,是从解剖当下的文化困境人手,试图对 楚文化进行重建的思考。
二、楚辞的宗教文化特性 虽然屈原的价值并没有在他那个时代得以实 现,但反观历史,我们完全可以判断,因为独特的 出身、学养、阅历、禀性和思想特色,屈原成为楚国 知识、思想阶层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兼具后世 分别指称的文学、史学和哲学等方面的特点,既是 窥见人群心灵的窗户,洞见历史发展的明镜,又是 时代精神的精华,楚辞可以作为战国时代楚文化 总体的代表。而这一时期的楚文化是先秦楚文化 的集大成产品,楚辞中所展现的正是楚文化的“集 体记忆”。 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法国学者莫 里斯・哈布瓦赫著有《论集体记忆》一书。在刘 易斯・科瑟为该书写的《导论》中,作者归纳哈布 瓦赫的学说:“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 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它也不是某种神秘的群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体思想。……这些不同的记忆都是由其各自的成 员通常经历很长时间才建构起来的。当然,进行 记忆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或机构,但是这些植根 在特定群体情境中的个体,也是利用这个情境去 记忆或再现过去的。” 认同对于文化的意义,在 于它为文化成员提供了自身的身份证明,是形成 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基础,而集体记忆则是认同的 基本内容。楚辞当中可以纳入到集体记忆中的内 容不在少数,笔者认为关注其中的宗教文化最为 重要。 一直以来,明确提出楚辞与宗教内在联系的 学者并不多,往往只谈楚辞中的巫风或巫文化特 点,似乎楚辞的宗教色彩不浓,而只能退而求其次 地谈巫风才名正言顺。诚然,巫风是楚辞宗教文 化的第一要义,但未尝不可明确提出楚辞的宗教 文化作明确标示,以使讨论更接近楚辞的文化本 质。早期中国宗教之有无曾引起过争论,不过有 宗教说显然更合理。李零先生在《中国方术续 考》中提到:“以西方的眼光看问题(他们是上下 一个教,国王和百姓都是教民),他们宁愿相信,中 国的宗教,特别是早期宗教,是一种上下共享的通 用宗教。” 这种所谓“上下通用的宗教”即指宗 教与非宗教在实践上界限不严格。“研究中国古 代宗教,祝宗卜史,各有分工,祝宗跟礼仪关系大, 卜史跟方术关系大,两者都和宗教有关,但前者更 接近于教,后者更接近于术。”l8 作为中国巫术执 行者的祝宗卜史既然都可认定为是中国早期宗教 的有机组成部分,则巫术具有宗教特性无可怀疑。 这一点对楚人而言也不例外,对楚辞影响最大的 巫风其属性是宗教的,而非世俗的,只不过这种宗 教性是楚地特有的。 楚辞的创作过程能够说明这一点。姜书阁先 生说:“屈原《九歌》本是屈子依沅湘之间的祭祀 巫歌旧曲形式改作的”_9j。蔡靖泉先生的《楚文 学史》指出:“楚辞是楚人在全面融会南北诗歌艺 术的基础上熔冶而成的伟大创造,但它又正是为 巫歌创作所催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脱胎于民间 巫歌的新诗体。”【1o]12o屈原作品之所以为伟大的 “源头活水”正在于巫风。林河先生论日:“《九 歌》,既保留了南楚民间的野性美,但又舍弃了民 间巫文化的过分野性,成为中原士大夫也能接受 的文学。” 1 自然地,野性成分不独沅湘中原文化 有,其他地方文化的初始阶段及其底层俗文化中 也不乏野性的成分。不过,屈原等人的伟大正在 于对巫文化的吸收与改造。宗教文化是楚辞诞生 的母体之一,其所发挥的功用是有效而且适度的。 就楚辞文本形态而论,也从宗教文化获益良 多,并可看作宗教文化的文学底本。蔡靖泉先生 《楚文学史》指出:“《招魂》和《大招》都沿用了民 间‘招魂词’的形式,而且其创作的目的也是‘室 家遂宗’的追悼仪式和巫觋作法的歌舞演唱,其性 质同于《九歌》。”“《天问》的一问到底、只问不答 的形式,乍看起来与巫歌形式迥然有别,但它与巫 风却并非无缘。出土的殷商甲骨卜辞中,就有连 发数问、一问到底的贞问之辞。出土的楚人卜筮 记录的简文中,也有一连贞问数事的命辞。这样 传统的和普遍的贞问方式,势必影响到楚文学的 创作。《庄子・天运》开篇连发数问的问难方式, 与《天问》同出一辙。楚文学中的这种问难方式, 显然为卜筮的贞问方式的大胆借鉴和创造性运 用。”[1 0]啪 所论甚是。如此连续发问,不仅令人 陷入无暇索解的无奈境地,而且其本人也无意于 求解,正如“商代卜辞有验辞,而西周和战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