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殷墟白陶之兴衰原因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引言考古发掘表明,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在我国南方出现,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距今约7800 多年的白陶罐残片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白陶实物[[}] ,此后距今约7000 年左右的深圳咸头岭遗址和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3] 也都有白陶残片出土。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北方大坟日文化及其后的龙山文化的白陶已比较发达,以近似高岭土的“柑子土”为原料轮制成型。
进人历史时期,白陶在北方继续发展,到商代二里岗文化时期出现了刻纹白陶[ 。
殷墟文化时期,刻纹白陶的发展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殷商时代特制的工艺品”。
殷墟白陶作为中国白陶中的翘楚在殷商时期独树一帜、品质超群,但进人西周以后却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针对这一奇怪的现象,本文试图在梳理殷墟白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其兴盛和衰落的原因进行探讨。
1 殷墟白陶的基本状况白陶是指以白粘土为胎烧制而成的陶器,殷墟白陶与普通白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类似瓷土或高岭土的原料作胎烧制而成的,其烧成温度大约在1000 摄氏度左右。
殷墟白陶绝大多数出土于殷墟的大、中型墓葬中,极少发现于遗址,根据1994 年出版的《殷墟的发现与研究》一书所举资料,从20 世纪30 年代到80 年代,出土的殷墟白陶完整器不足20 件,而其余均为残器和残片叭与普通陶器相比,其数量是十分稀少的。
从完整器和可复原的残器来看,殷墟白陶主要有以下几种器类:假腹豆,有矮足与高圈足之分;深腹晏,有小平底与矮圈足之分;侈日、收腹、底、高圈足盂;侈日、收腹、底、矮圈足盘;侈日、鼓腹、矮圈足篡; 折沿、鼓腹、矮圈足u;侈日、深腹、矮圈足卤;小日、短颈、折肩瓮;敛日、鼓腹尊;橄榄形埙。
殷墟白陶的纹饰均为在陶坯上刻制成形,式样远较普通陶器和硬陶丰富,除了有普通灰陶常见的绳纹、涡纹、云雷纹、附加堆纹,还有模仿自青铜器的兽面纹、夔纹、龙纹、蝉纹,更有殷墟白陶所独有的兽面人体纹、折叠式雷纹等等。
花纹繁褥精致,布满全器,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相得益彰。
总的来说,殷墟白陶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精工细作,品质上乘。
殷墟白陶采用瓷土或高岭土作胎,烧成温度较一般陶器要高,胎骨接近“瓷化”,比起普通陶器来硬度更高、吸水率更低。
胎土淘洗较精,细腻而少有杂质,器表光洁平整。
器物以轮制成形,器壁厚薄均匀,器形规整,形态端庄华美。
花纹先以浅线条勾画轮廓,复以粗线精刻,繁褥流畅,更有仿青铜器三层花纹者,例如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回纹白陶曼,以回纹为地,回纹上有夔纹,其上复贴塑双耳及一兽头,工艺繁复而细腻。
第二,产量稀少,用作礼器。
李济先生在《殷墟白陶发展之程序》一文中,通过统计三座同出白陶和青铜器的墓葬中白陶和青铜器的数量,得出了“白陶与青铜器的数目上的比例,至少为1:5,在5 倍以上”的结论。
其实,李济先生的结论还是保守的,因为殷墟白陶仅出土于大中型墓葬中,现存完整器仅有不到20 件,而殷墟青铜礼器仅1949 年以来就出土了近1000 余件,虽然白陶相比青铜器更难保存,但其生产数量与青铜器相比绝对是小巫见大巫,用凤毛麟角来形容是毫不为过的。
如此珍贵而稀少的白陶,它的用途亦不会简单。
李济先生认为“白陶是用于殉葬或祭祀的器物,而不是寻常的日用品。
供应工室的需要,可能是一个例外;除了这一例外,它们最要紧的用途就是作敬鬼神的祭器”。
此外,已发现完整的殷墟白陶中有一件橄榄形白陶埙,它让我们知道,原来殷墟白陶还有乐器的作用。
商代已出现了专门的乐师,甲骨卜辞称作“丐”,有了专门的礼仪用音乐,甲骨卜辞称作“庸”、“美”,此件埙出土于小屯宫殿区的墓葬中而日_表面装饰有精细的瞥臀纹,必是用于高规格的礼乐仪式中。
先秦时期,礼乐并提,有礼则必有乐,有乐则必有礼,此件白陶埙便是殷墟白陶曾用作礼器的一大例证。
第三,兴盛时间短,分布地域有限。
考古发现表明殷墟白陶“盛行于殷墟第一期,花纹较精细,第二期有所减少,中型墓已罕见白陶,花纹趋向简朴”,而到了第四期“殷墟式白陶”数量进一步下降,仅在墓HPKM 1567 中有出土[[s] ,此时白陶的表面打磨光润,刻划纹饰已经消失。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殷墟文化持续时间从公元前1300 一1251 年到公元前1075-1046 年,前后约250 一150 年左右。
殷墟白陶真正的兴盛时间比这一区间肯定还要来的短,这与彩陶、灰陶动辄流行数千年的情况有着天壤之别。
从分布地域上来看,殷墟白陶并不局限于殷墟,在河北莫城台西商代遗址上层发现了14 片白陶片,器形有盖和篡两种;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商代遗址发现残片1 片,可能是碗[[1 长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发现一件器腹残片!,以上几处零星的发现表明,殷墟白陶的分布范围并不大,仅局限于殷墟文化所属的部分方国,而日_ 每个方国能掌握的白陶的数量均极其稀少,也许只有这些方国的首领方能拥有,这似乎表明殷墟白陶具有某种权力象征物的意味。
2 殷墟白陶兴盛原因之分析殷墟白陶的品质与工艺均达到了历代白陶的最高水平,“我们未否认先商时代已有白陶,但在殷商时代发展甚速,则可无疑”,这种情况应当与殷商时期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殷商贵族的独特文化理念有密切关系。
第一,殷商时期手工业的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部门,为殷墟白陶的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殷商时期手工业的专业化突出表现为专门的铸造作坊的大量出现和专业手工业者队伍的形成。
手工业作坊主要集中于殷墟工瓷周围,目前在苗圃北地、孝民屯、薛家庄、小屯村东北地发现了四、五处铸铜作坊遗址,在小屯宫殿区范围内发现了一处制玉作坊遗址,在大司空村和北辛庄发现了两处制骨作坊遗址,而制陶作坊则“分布在宫殿宗庙区前南北干道以西。
这一带已发现陶窑多处”。
专业的手工业者队伍往往以家族传承的方式出现,张光直先生在《商文明》一书中列举了商代金文中与职业有关的32 个族徽[[15] ,其中就有常见的商代陶高形象,代表的正是制陶者家族。
此外,河北邢台贾村遗址商代陶窑附近仅发现了灰陶高及高的残片,表明这是一处专门烧制陶高的窑址。
常见的灰陶器都已经出现了如此细致的分工生产情况,制作工艺精益求精、专供贵族使用的白陶必定也出现了专门的生产作坊,只是具体的窑址尚待考古发掘的进一步确认。
第二,殷墟时期高超的青铜器艺术对殷墟白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殷墟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造型端庄厚重,纹饰繁褥瑰朋,极具高贵、雄浑之美。
殷墟白陶中的晕、篡、u'>L. 卤等器物的造型以及兽面纹、夔纹、龙纹、蝉纹等纹饰均是从同时期的青铜器中借鉴而来,这就摆脱了普通陶器单调的器型和纹饰风格的束缚,极大提高了白陶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同时也为白陶增添了一份原本仅属于青铜器的神秘与威严之感,切实符和了殷墟白陶作为祭祀和礼乐用器的特质。
第三,殷人对白色的崇尚从根本上决定了殷墟白陶在殷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古代文献中对殷人崇尚白色的记载俯拾即是,例如《尚书大传 ·甘誓》记载: “殷以十二月为正,色尚白”,《礼记·檀弓上》记载: “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这是说殷人崇尚在正午时硷葬,战争时骑白马,祭祀时用白色的牺牲;《史记·殷本纪》记载: “汤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会以昼”,这是说商朝的建立者汤改变历法,改易衣服的颜色为他所崇尚的白色,“殷路车为善,而色尚白”,这是说殷人的路车最好,在颜色方面崇尚白色。
从以上记载来看,商人对白色的崇尚涉及现实中的各个方面,从生活中的衣服、车辆到祭祀中的牺牲再到军事中的战马都以白色为上。
殷人对白色的崇尚使得白陶成为殷人尚白文化的载体,经过精心的制作后,殷墟白陶成为殷人首要的祭器与礼器,“在为死者安排的仪式顺序上,白陶显比铜器更占高贵的地位” 殷墟白陶衰落之原因分析。
第四,进人西周以后,陶器的“陶色以灰色为主,其他有褐陶、灰陶和红陶”,完全不见白陶的踪影,殷墟白陶就这样赫然销声匿迹了。
究其原因,我们仍然可以从技术和文化两个层面来加以分析。
第一,殷人尚白的传统在周人那里终结了。
文献记载周人是崇尚红色的民族,例如((tL 记·檀弓上》记载: “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毓,牲用骆” 《礼记·明堂位》记载: “有虞氏之旅,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
周人兴起于远在殷墟西方的岐山周原,有一套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在对殷商文化进行损益的过程中,周人并没有保留殷人对白色的崇尚之风,而是建立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审美观,作为殷人尚白产物之一的殷墟白陶失去了其得以立足的文化根基,随着殷商的灭亡而一同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此外,西周早期开始,青铜器成为最重要的礼器与祭器,大凡祭祀、赏赐、征伐、契约之事统统要在青铜器上铸以长篇铭文,完全摒弃了殷商时期将白陶作为祭器或礼器的做法。
第二,殷遗民中的陶工在西周时期被重新整编,白陶不再被要求生产。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 “昔武工克商,成工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分鲁公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铸氏、樊氏、饥氏、终葵氏”。
西周初年,周人对殷商遗民“分而治之”,其中六族分给了鲁公,七族分给了康叔,这“十三族中至少有九族是工”,而分给康叔的所谓“陶氏”便是殷遗民中的陶工家族。
“这些手工业工匠,一转移间,都转化为周人的手工业奴隶,要疆以周索,要帅其宗氏,以法则周,为周工室的制造服务”。
作为周人奴隶的陶工必然只能以新主人的意志从事,并不为周人所崇尚的殷墟白陶自然就不可能再生产了。
第三,西周时期陶器均被作为日常生活用器,实用性能不高的白陶被硬陶和原始瓷所取代。
硬陶和原始瓷在商代早期就已出现,相比白陶,它们硬度更高、吸水率更低,进人西周以后被更广泛地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白陶一方面在实用性上比硬陶和原始瓷要差得多,另一方面又丧失了作为礼器或祭器的地位,白陶的消失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