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孙 昕 (辽宁边防总队)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进化,整合了全国各地和各民族文化要素,沉 淀出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而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通过吸收 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其民族、民情、风俗、习惯等自身因素相结合,逐步演变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日本文化。 以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为切入点,展开论述,从而求同存异,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l中日文化差异 比较
中国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与载体,而儒家 文化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为历代帝王与文人学者所推 崇,随后又融入了道家、法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 有着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而日本文化起初并没有太 多“日本风”的本土文化,而是借鉴中国文化,与其自 身的特点相结合,又融入西方文化后,形成了自身文 化。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主体 性,而日本文化却是对外来文化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吸 收性。 一、中日文化的主要差异 (一)思想观念 从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 的封建统治,儒家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处于思想的统治 地位,强调的是“以孝为先”“尊老爱幼”,讲究的是 仁爱、和谐、诚信、中庸,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而后又融入了道家“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思想 和法家“以法制为核心”思想,让中国人形成了较强的 家族观念和道德观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 谐相处。 同时,家族色彩较为浓厚,认为所有的人际 关系中血缘第一,血缘关系会让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后才是地域关系,在一个地域内的建立联系,增强凝 聚力。而日本人虽然也有很强的家族观念,但日本的 家族活动是以生产为主,但有历来以集团的原则行事, 除了本家族的成员外,其他非血缘关系的人们也可以作 为家族的一份子。所以,如果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对家 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与本家的关系要比旁系亲属更 加紧密。此外,中国自古以来地大物博,物产丰富, 国民有着由内而外的满足感,讲求“以和为贵”。 而 日本受地域限制,本身资源相对缺失,急需从他国索取 所需,这就使日本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侵略的思想。 (二)行为模式 众所周知,中国与日本都讲究“和文化”。 对中 国这一大陆型国家而言,良好的自然和农耕条件奠定了 中国农业大国的地位,“日出而坐,日落而息”自给自 足的传统作业模式成为了中国人的主要生存方式。人 民不必过于为温饱和物质短缺担忧,而生活的其他所需 又可通过交换而得,这种生活的满足感使中国人逐渐形 成了以和为贵的相处原则和温和圆滑的处事方式。 而 以大和民族自居的日本作为海洋型国家,地域狭小、物 产匮乏,使国人自古以来便具有较强的征服欲。 为了 58 06/2017 自己营造更多的生存资源,他们需要用较强的匠人精神 和意志品质赢得认同和信赖,所以日本人普遍能够用严 谨认真的态度积极完成自己的工作,执行命令一丝不 苟,注重工作细节,遵守规则,有很强的时间观念。 而虽然诚信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人们时间观念较 弱,日常活动较为随意,有时候会更改双方见面的时 间,经常出现迟到的行为。所以,中日文化的行为模 式中,如果不全面了解,很容易发生冲突或矛盾。 (三)表达方式 语言表达是文化中差异最明显的一项。首先,日 本文字的是在唐代时中国汉字演变而成,有些字会直接 照搬汉字,但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却与汉字的字面意 思有着天壤之别。如“先生”,在日本,“先生”只能 用于教师、医生等。 如“大丈夫”在日语中是“没关 系”的意思,“皮肉”是“讽刺、挖苦”的意思,发生 了本质的变化。其次,日本语常用暖昧的表达方式。 日本人与他人沟通时想要表达否定、推测、暗示、拒绝 的意思,说话就会较为圆滑,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 思,尽量减少对他人的伤害。 比如:在拒绝别人的出 行邀请时,中国人的场合可能会说“对不起,我家里有 事去不了”。而在日本人的立场上可能就会说“本当 【二行卺 0、0 c 、与土, 用事 南为力 与…今度 一绪【=行芒主L/上々。”以这种委婉的表达,先感谢对 方的好意,然后说明原因,避免与对方产生摩擦。 另 外,日本人虽处事谨慎标准又高,但却很少直接的否定 对方的行为。 比如,下级对上级说“部长、二 主 谊0、L、c寸力 ?”上级在对下级所做的成绩不够满意 时,一般会说“.=)凡、0、0、;, 、後屯j少L/调 方 0、0、0 77-法 0 力、 ?”用这样的方式使下级既知道 自己的不足之处的同时,又没有被全面地否定。这种 暧昧的表达方式与中国人直来直去的性格有着明显的 差异。 二、如何灵活运用中日文化差异 (一)互相尊重国家文化 正如上文所提,日本文化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 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表达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若想在交往中避免摩擦与误会,就必须了解两国的风俗 习惯、生活禁忌等,互相尊重彼此的习惯、礼仪,彼此 迁就、谦让,建立良好的关系。 (下转第7O页) ◆◆◆◆ 学过程中,应用专门的督导人员对临床实践教学的效果 进行检查,定期反馈临床教学中的问题,监督临床教师 及时改正。同时建立由学生组成的教学督促小组,将 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及时反馈给教师,也对教学过程中 的问题进行反馈、给出合理建议等。与此同时,不定 期的进行各个阶段临床实践能力的检查与评价,全面提 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成玉,王元松.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 技能竞赛的利弊分析与建议[J].中华诊断学电 子杂志,2013,(01):55. [2]刘成玉,魏武.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13. f3]刘成玉,李云芳,王元松.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的调查分析与培养措施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 探索杂志,2012,(03):329—332. [4]刘成玉,王元松.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 技能竞赛的利弊分析与建议[J].中华诊断学电
子杂志,2013,(01):55. [5]黄蕾,蔡巧玲,褚旭霞.医学生全程临床能力培 养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05):81—82. [6]杨海燕.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
现代医院,2010,(04):139—140. [7]腾淑文.PBL教学法在医学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 与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11, (01):59
—61. [8]梁宏军,吴多芬,李晓辉.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 式在内外科学消化系统疾病整合教学中的应用 [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03):68—69. [9]邵晓秋,张星虎,张宁.王拥军医学生作为标准 化患者在神经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卒 中杂志,2012,(10):822—824. 本文系沈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 立项课题。
(上接第58页)(二)客观对待文化精华 虽然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不适应 型,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所在,我们要用一颗平常 的心,客观看待日本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领会 日本文化中严谨、细致的匠人精神,巧妙运用日本委婉 地表达方式,将其优点升华为我所用。 (三)探索有效的沟通技巧 充分认清文化差异与文化差距的区别,每个国家的 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且都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人类的 文明进步做出过贡献。差异是文化交流、借鉴、融合 的起点。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做到既要认同本国文 化,又要尊重他国文化,尊重文化差异性,理解个性文 化,与其和平相处,加强与日本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 和融合,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三、结语 中曰文化虽然都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两者文
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差异,需要全面了解两者文化的内 容,发现矛盾之处,客观分析,对文化有正确的认知, 不会出现交流发生矛盾的现象,加快文化交流,丰富文 化内容,减少文化交流的阻碍。 参考文献: [1]殷小凤.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研究[J].才智, 2014,(06):251+253. [2]姚莉娜,顾红,王萌,韩舒静.中日文化差异分 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30):17+22. [3]陈思佳.关于中日文化四大差异的比较分析 [J].辽东学院学报,2016,(06):52—56. [4]夏迪娅・伊布拉音.中日文化差异下的体态语比 较[J].现代语文,2012,(11)154—155.
(上接第60页)从认识规律出发,按“学习一认识一再 学习一再认识”的模式,将传统2+1的教学模式,改 为“0.85+0.15+0.5+0.5+0.5+0.5”的教学模式。 按“专业认识、作业场所认识及生产认识”三个阶段设 置理论课与实训课程内容。 四、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远程工学结合”教学 法,将大幅提升理实一体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借助现代 信息技术,以工程项目为教学对象,以建设过程设置课 程体系,项目教学法是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方式 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 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70 06/2017
(2010—2020). [3]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 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 号). [4]李红贤.高职教育X.-学结合模式下生产型实训基 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10, (10):172—173. [5]R Coil,C Eames,L Paku,M Lay,D Hodges, An exploration of the pedagogies employed to in— tegrate knowledge in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J].Joum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Intern. ships,2009,(01):14—35. 本文受重庆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新技术推广项目资
助“建筑桩基泥浆护壁成孔绿色智能施工技术的应用与 推广”;项目编号:GZTG201615;负责人:王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