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区区域发展水平评价一、引言:区域发展水平是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等单一指标和人文发展指数等综合指标来衡量一个区域的发展状况。
明确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有利于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正确选择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和战略模式,避免因盲目的过高或过低估计而造成决策的失误。
度量区域发展水平,关键是要选取合理的指标和指标体系。
一般将统计指标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或区域经济增长指标、区域经济发展指标、区域社会发展指标等。
反映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
这些指标从某一方面反映了事物的特征,同时又各有局限性。
要反映区域发展的总体水平,则需要把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结合在一起加以应用,即指标体系。
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的指标体系也不同。
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选择,除了要考虑的研究目的和指标的作用外,还应结合发展观念的转变来选取。
单一指标:(一)总量指标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的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NP)等经济总量指标,近年出现对绿色GDP的探讨。
1.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所谓常驻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
在价值形态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上产的增加值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1)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即: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驻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进行核算。
即:增加值=劳动之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
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内容。
即: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那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统计误差,而一定限度内的统计误差是允许出现的。
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目前收入法用的比较多,但三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
2.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数据(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净额。
即: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
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应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
GDP是按国土原则来核算的,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内,按所有的生产者所创造商品和劳务价值来统计的,无论它是否属于本国的公民,都要核算。
而GNP是按照国民原则来核算的,因此只有本国国民创造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才能加以核算。
两者的差距,在于国外净要素收入。
3.绿色GDP绿色GDP核算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它综合了经济与环境核算,是一种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言之,就是要做减法,取“干货”。
广义的理解是: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所谓自然部分的虚数包括:污染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自然资源的退化与配比的不平衡、长期生态质量退化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资源稀缺性所引发的成本以及物质、能量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的损失等。
人文部分的虚数则涵盖了由于疾病和公共卫生条件所导致的支出,由于事业、犯罪、教育水平低下和文盲状况导致的损失,由于人口数量失控和管理不善(包括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等。
狭义的理解指扣除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
绿色GDP可以理解为“真实GDP”。
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主要难点有二:首先,自然环境资产的产权界定及市场定价较为困难。
其次,按市场价格,有的具体项目的环境成本难以科学计量。
(二)平均指标总量指标只能反映一定时间某个区域发展的总体规模和绝对水平,而不能用来对比分析区域内每个个体所拥有或享用发展成果的情况,特别是区域内平均每个人在总体发展成果中能够分配到或拥有、享用的份额。
因此,要比较研究区域发展水平,还需要用平均指标,以反映区域内平均每个个体在总体发展中能够分配到或拥有、享用的份额。
评价区域发展水平的平均指标主要有人均GDP、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消费余额、人均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消费、人均社会经济福利费等指标来衡量,它们都是用一定时间的总量指标除以区域内总人口的得到的。
(三)相对指标为了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常常要用到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也称相对数,它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对比得到的一种抽象的比值。
区域评价中常用的相对指标有:反应发展速度的增长率指标;反映某项发展在总体发展中所处地位或某项发展的构成方面的指标。
此外,还有反映工业化程度的霍夫曼系数,反映消费状况的恩格尔系数,反映收入公平分配程度的基尼系数等。
综合指标:单一指标只能衡量区域发展的某一个方面,要对区域的整体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我们通常采用有一系列单一制表搜狗承德综合指标体系。
具有代表性的如下:(一)UNRISD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9个社会指标,6个经济指标。
这些指标如下:1.出生时的预期寿命。
2.人口中2万人以上居名点居住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3.人均每天动物蛋白消费。
4.中小学入学人数总和。
5.职业教育入学人数。
6.每千人中报纸发行份数。
7.每一居室平均居住人数。
8.职业人口中有电、水、煤气的人的比例。
9.工薪收入者在整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10.每个男性农业劳动者的农业产量。
11.人均电力消费。
12.人均钢材消费。
13.人均能源消费。
14.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15.人均外贸额。
在上述指标中,有些指标反映的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有的直接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
按这个指标体系计算的发展指数,用来反映的社会发展水平,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更为确切。
上述指标体系也受到一些指责,主要是因为这些指标是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设计的,总是强调对产出的衡量,并且是根据结构变化而不是人民福利去衡量发展过程,在方法上包含着发展中国家必须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发展的假定。
此外,这些指标也很难集中起来,以得到关于一个国家物质福利水平的全面评价。
(二)PQLI指标体系PQLI是物质生活质量指数的英文缩写。
PQLI是由一些容易获得并能够反映大多数人的不同基本需要的一系列指标组成的较为简便的综合指数。
这些指标包100之间的一个数字表括人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
每个指标都由1~示其好坏程度得分,1表示最坏,100表示最好。
当所有指标的的分都按1100~等级定分出来后,计算出各指标的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便可计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PQLI。
(三)人类发展指数长期以来,联合国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的指标。
然而,随着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失业和贫困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并日益加剧,国际社会对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表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普遍产生并提出了疑问。
人类发展指数是测算人来发展水平的概要指标,它衡量了一个国家在三个人来发展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水平,这三个方面包括:1.健康状况以平均寿命为指标2.受教育程度包括两个分指标:○1成人受教育的比率(占2/3的权重);○2各级教育入学率(占1/3的权重)3.生活标准以人均GDP为尺度:HDI=1/3寿命预期指数+1/3教育指数+1/3GDP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是对每一个分指标都设定一个最低点和最高点,分别用“0”和“1”表示。
然后用以找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位置,计算指数数值。
对于HDI的任何组成部分,寿命预期指数和教育指数采用下面公式计算:指数值=实际数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教育指数是在成人教育比率指数(权重为2/3)和总入学率指数(权重为1/3)计算的基础上,计算的加权平均数。
即:教育指数=2/3成人教育比率指数+1/3总入学率指数而GDP指数为实际数值取对数后计算,计算公式为:GDP指数=log实际数值-log最小值log最大值-log最小值计算出分指标指数后,再计算三个分指数的加权平均数,就可以得出人类发展指数(0—1之间),作为衡量人类发展的综合尺度。
根据人类发展指数,可以把世界上的国家、地区、城市分成低水平(HDI值为0.500及其以下);中等水平的人类发展(HDI值为0.500—0.799);高水平的人类发展(HDI值为0.800及其以上)。
(四)刘再兴的9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内容:1.区域经济总规模2.经济增长活力3.区域自我发展能力4.工业化结构比重数5.结构转换条件6.人口文化素质7.技术水平指数8.城市化水平9.居民生活质量上述9个指标全部计算出来以后,再计算其几何平均数m,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
以综合指数m的全国平均值为参照,根据各省市区的综合指数与全功平均值的高地关系,将我国大陆各省市区划分为经济成熟区、经济成长区和不发达地区。
上述研究中,在评价指数的选取上注意了多因素,指标覆盖面较大;缺陷是经济效益指标、生活质量指标分量不足,且用几何平均法计算的综合指数是在假定各指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相同的基础上进行的,二实际上这些指标的贡献不可能是相同的。
从计算结果看,该方法所得出的结果的确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各省市区的实际发展水平,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五)厉以宁的26项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内容:1.经济发展投入指标体系(1)文化素质指数(2)科技人员比重(3)人均财政支出(4)人均科研经费(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6)铁路密度(7)航道密度(8)公路密度(9)线路密度(10)资金存量2.经济发展投入效绩指标体系(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人均财政收入(3)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4)农村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5)劳动生产率(6)全要素生产率(7)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8)出口商品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9)水库总容量(10)除涝面积占易涝面积的比重(11)治碱面积占盐碱面积的比重(12)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重(13)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3.经济发展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禀赋状况(1)人均水资源总量(2)产水规模(3) 45种矿产已探明的工业储蓄潜在价值及其比重二、分析我国各地区人文发展指数(一)方法:采用人类发展指数进行分析优点:○1人类发展指数用较易获得的数据,认为对一个国家福利的全面评价应着眼于人类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状况,计算较容易,比较方法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