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ppt 47页)
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ppt 47页)
一、个人所得税(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类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二、纳税义务人 依据住所和居住时间两个标准,区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
(一)居民纳税人(负无限纳税义务,境内外所得) 判定标准:①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 ②或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居住满1年的个人 (一次不超过30天,多次累计不超过90天)。
3、为适应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公民收入水平差距拉大的情况,调节公民 的收入水平。1986年9月将个人所得税分解为内外两套税制,国务院 发布了适用中国公民的《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从1987年1月 1日起对个人收入达到应税标准的中国公民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缴 纳此税后,不再缴纳个人所得税。
12
4、1993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 得税法〉的决定》,该决定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自此 实行了统 一的个人所得税法。废止了《个体工商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个人 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
计税公式
劳务报酬 所得
◆按次纳税; ◇应纳税额=应纳税
稿酬所得
◇每次收入≤4000元, 应纳税所得额
=每次收入额-800元
特许权 ◇每次收入>4000元,
使用费所得
应纳税所得额
所得额×20%;
◆特殊规定:
◇劳务报酬所 ◇劳务报酬所得超额 20%的 得实行超额累 累进加征:
比例 进加征;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 税率 ◇稿酬所得减 得额×适用税率-速
我国个人所得税不同与其它国家的特点
• 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较低为6~7%,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60 %来源于工薪阶层;属于直接税,纳税人避税愿望尤其强烈;
• 分类征收(综合); • 以个人为单位; • 比例为主,累进为辅; • 费用扣除按取得收入的个人 • 管理—单位代扣代缴
3
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基础
第七章 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
1
案例导入
汪教授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讲课。2010年5月,汪教授与某大学签 约,双方约定由汪教授给该校EDP学员讲课,讲课时间是2天。有关授课 的劳务报酬,双方在合同书上这样写道:“甲方(企业)给乙方(汪教授)支付 讲课费5万元人民币,往返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等一概由乙方自负”, 即往返飞机票5 000元,住宿费3000元,伙食费1 000元,其他费用开支 1 000元。2010年5月,汪教授如期授课。课后该校支付汪教授课酬4万元, 并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1万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额=50 000×(1-20%)×30%-2 000=10 000(元)
利息所得和来自非上市公司
=应纳税所得额
股息红利按收入总额为应纳
税所得额
20%的 “合理费用”
例外:来自上市公司的股
息红利减按50%计算应纳 税所得额;
比例 是指卖出财产
税率
时按照规定支 付的有关费用。
×20%
偶然所得Biblioteka 其他所得按收入总额计税, 不扣费用
应纳税额 =每次收入额×20%
7
工资薪金所得个税税率表20080301 返回
8
工资薪金所得个税税率表20110901
级数
全月应纳税 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1,500元
3
0
2
超过1,500元至4,500 元的部分
10
105
3
超过4,500元至9,000 元的部分
20
555
4
超过9,000元至35,000 元的部分
25
1,005
5
超过35,000元至 55,000元的部分
30
2,755
6
超过55,000元至 80,000元的部分
35
5,505
返回
7
超过80,000元的部分 45
13,505
9
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个税税率表20110901前
10
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个税税率表20110901
级数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15000元的
5
0
2
超过15000元至30,000元的 部分
应纳税所得额=全年收入总 额—成本、费用以及损失
七级超额 累进税率
按月计税
应纳税额=应纳 税所得额×适用
按年计算 税率—速算扣 分月缴纳 除数
五级超额
对企事业单位承 包承租经营所得
应纳税所得额=纳税年度收 入总额—必要费用(12×每
月3500元)
累进税率
按年计算 分次缴纳
5
征税项目 计税依据及费用扣除 税率 计税方法
《实施细则》,该法当时确定的纳税主体,既包括我国境内工作的 外籍人员,也包括我国公民。但由于我国公民收入普遍偏低,因而 实际的纳税主体主要是在我国境内工作的外籍人员。
2、 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体工商户所得税暂行 条例》,并自该年度开始施行。用于稳定国家与个体工商户之间的 分配关系,调节个体工商户与其他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非居民纳税人(负有限纳税义务,境内所得) 判定标准:①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且不居住的个人。 ②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且居住不满1年的个人。
4
三、税目、计税依据、税率
征税项目
工资薪金 所得
个体户生产 经营所得
计税依据及费用扣除 税率 计税方法 计税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 =月工薪收入-3500元
外籍、港澳台在华人员 及其他特殊人员附加 减除费用1300元
10
750
3
超过30,000元至60,000元的 部分
20
3750
4
超过60,000元至100,000元 的部分
30
9750
5
超过100,000元的部分
35
14750
11
四、
1、1980年9月10日,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 得税法》,并于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公布了该法的
征30%; 算扣除数;
=每次收入额×(1-20%)
财产租赁
◇个人出租居
住用房减按 ◇稿酬所得减征: 10%征税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
得额×20% ×(1-
所得
30%)
6
征税项目 计税依据及费用扣除 税率 计税方法
计税公式
财产转让 所得
应纳税所得额 =转让收入-财产原值
-合理费用
利息股息 红利所得
应纳税额
汪教授授课税后酬金=50 000-10 000=40 000(元) ◆汪教授往返飞机票5 000元,住宿费3000元,伙食费1 000元,其他费用
开支1 000元。汪教授2天净收入为30 000元。 汪教授实际所得=40 000-10 000=30 000(元)
问题: 该教授应该如何筹划可取得税后收入最大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