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的时候就以王老大对女儿的爱为切入点,然后通过结尾桃子破碎来深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到底想表达一种怎样的审美追求来完成对本文的理解。
在在课堂的具体操作中,比较难的是怎么在不影响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的前提下较好地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去开掘文本所传递出来的优美而又忧伤、幻灭式的审美情调。
人所以成为人,成为万物之灵长,不仅仅在于他拥有更高等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他拥有善良、宽容、坚韧、悲悯等优秀的精神品质。
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小说可能没有曲折动人的故事,讲述的只是一对处在贫困中的父女的平凡的生活,但它依然在爱的氛围中放射出人性的光芒。
下面,我们就通过思考讨论的题目,去感受人性的光芒。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着眼作品整体,用联系的观点解读和鉴赏作品的具体细节和情节。
2、学生能进一步认识人性的美好,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1、理解父女之间的浓浓亲情。
2、咀嚼细节和情节,解读人物心灵,把握文章的主旨。
1、了解文体、作者,知人论世;疏通字词,完成基础积累。
2、疏通文本,把握主要信息。
(二)走近作者
冯文炳(1901-1967),字蕴仲,湖北黄梅人,1926年8月开始用笔名废名。
语丝社成员,现代小说家。
废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个性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文体家,抒情小说奠基人之一,
(三)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课堂合作探讨:
1、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桃园。
小说题为“桃园”,找出文中描写桃园环境的语段,说说这座桃园有哪些特点?
桃园:孤单寂寞、萧条荒芜、荒僻、恐怖、大
2、在这片桃园生活的父女二人有着怎样的境遇?
境遇:生活窘迫、贫困、远离城镇
3、阿毛是一个怎样的女孩?试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阿毛:天真、善良、充满幻想,有爱心,关怀他人
4、王老大是一个好父亲吗?为什么?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1)你认为王老大是一个好父亲吗?为什么?(找文章中的细节)
细节一:“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
”
细节二:“阿毛,今天一天没有看见你吃点什么,老是喝茶,茶饱得了肚子吗?我爸爸喝酒是喝得饱肚子的。
”
细节三:“阿毛,不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
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
但还要一句——“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
”’“桃子好吃。
”
阿毛并不是说话说给爸爸听,但这是一声“霹雳”,爸爸的眼睛简直呆住了,突然一张——
上是屋顶。
如果不是夜里,夜里睡在床上,阿毛要害怕她说了一句什么叫爸爸这样!
桃子——王老大为得桃子同人吵过架,成千成万的桃子逃不了他的巴掌,他一口也嚼得一个,但今天才听见这两个字!
细节四:王老大喜欢极了:张四来了,帮同他骗一骗这个生人!——他的酒瓶哪里还有用处呢?
“喂,就拿这一个瓶子换。
”
细节五:王老大耳朵听,嘴里说,简直是在自己桃园卖桃子的时候一般模样。
“我把我的铜子都找给你行吗?”“好好,我就给你换。
”
上述是表现王老大对女儿关爱的细节。
这些细节深刻表达了对女儿的脉脉的爱护。
学生所找的细节也与之比较接近。
5、看着秋天满园凋落的桃叶,阿毛想在桃园里种橘子,却不是想到橘子树上长橘子;当父亲问阿毛想吃什么,阿毛说“桃子好吃”。
这里的“橘子”“桃子”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6、小说结尾玻璃桃子碎了,有怎样的预示意义?
文章的理解的难点是对主旨的理解。
对此我找到了一个切入点。
文章的结尾处玻璃桃子的破碎实际是作者有深意的一笔。
找到这一点就等于找到了理解主旨的突破口。
着眼点应在两处:“玻璃桃子”和“破碎”。
对于王老大和他的女儿阿毛而言,“桃子”意味着什么?而王老大在这个萧瑟的季节根本找不到桃子,只能用自己的酒瓶和钱去换一个玻璃桃子来安慰他的女儿。
而玻璃桃子是易碎的,果不其然,没走几步,王老大的玻璃桃子就被孩子撞破了。
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不难得出答案:桃子是桃园的结晶,是阿毛的希望,是王老大的希望。
而玻璃桃子是如此地易碎,最终也很快就走向了破碎。
桃园的希望破灭了,阿毛的希望破灭了,王老大的希望也破灭了。
阿毛走向死亡的结局是无可避免的。
这是一个悲剧结局。
但我们,却从王老大这个甚至有些狼狈的小人物身上,读出了一份沉重的爱。
这样的结局固然苦涩,但却令作者在叹息之后更多一份感触。
在那样的年代,爱总是覆上一层冷色。
人们在挣扎中求生,酸楚和灾难洗去了爱最后的斑斓。
色彩剥落后是一片冷清,沉重的枷,锁住了喉,呐喊声在舌尖徘徊。
这样的爱无疑是沉郁的,但这份沉郁中暗涌的炽热,却是最真挚,最令人感叹的。
当今社会充斥着太多花哨的爱,光与影繁杂交错,颠覆着我的世界。
浮华与喧嚣,终于将我倒出了这个万花筒。
我此刻静坐在这儿,试图看清每一场缤纷后的疮痍与否。
那些粉饰褪去后,“爱”字又有几分重?压不死一只蚂蚁。
大爱无言,更无须繁华点缀。
1.简析《桃园》这篇小说的主题意蕴。
废名的小说《桃园》,以桃园为衬托,着重描写了一个十三岁的患病小姑娘阿毛的心理状态。
“桃园孤单得很,惟一的邻居是县衙门。
”而且衙门的“照墙”外,是杀场,和桃园接壤。
到了秋天,王老大的桃园,清冷萧飒;王老大的女儿阿毛,就处于这样的氛围中。
她,也像“桃园”那样,“孤单得很”。
可在内心深处,向往的是热闹、红火、祥和。
城墙上的游人可以顺手摘桃子吃,阿毛倒不大在乎;她在城墙上栽了一些牵牛花,招惹许多女孩子跑来玩;阿毛喜欢看西天的落日和映在城墙上的红日头。
每当春天,桃花遍树,阿毛高兴,在她心中,
永远是桃树繁茂的春天。
可是,眼前的现实生活在她看来却不是这样和美。
秋天,桃园落叶满地,阿毛觉得桃树是在害病。
阿毛的伤心事儿实在多。
爸爸和妈妈不能和睦相处。
爸爸常外出喝酒,妈妈老早就把门关起来,不让他进家,爸爸常同妈妈打架,妈妈的坟埋在城外的荒山上,埋在桃园不好吗?
在生活重压下借酒浇愁的王老大,也像给患病的女儿阿毛带来温暖和欢欣。
他用一只空酒瓶从货郎那里换回三个鲜红的玻璃桃子想让女儿高兴一下。
因为他记得阿毛在睡梦中说过一句话“桃子好吃”,王老大对女儿倾注着深厚的爱。
从以上可以看出,《桃园》是一篇以爱和美为主题的小说。
上述的小说内容,是对小说这一主题意蕴的阐释。
作者着力描写了病孩阿毛在孤独、寂寞、惊恐不安的生活环境中,对于生机、光明、祥和、慈爱的渴望与追求——对于爱与美的追求。
小说的这一主题,丝丝入扣地融化在作者对于人物种种心态的描述中。
病孩阿毛的心理活动,王老大对阿毛的行为举止,都是美与爱和“衙门”、“杀场”、“城墙”、“秋风”这一昏暗冷酷背景的鲜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