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生活史》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历史学专业)课程编码:110312170学时:48 学分:3开课学期:第七学期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教学手段:板演一、教学目的与任务:《中国社会生活史》是教学大纲规定的历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讲述包括饮食生活、服饰风俗、建筑与居住生活、婚姻生活、生老礼俗等专题,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历史上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事象。
该课是中国历史文化和民众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过去的历史研究,往往忽略对历史细部的描述,使历史成为枯燥乏味的数字与事件的罗列,即使对历史规律的表述,也因缺少社会生活的实证而削弱了论据的支撑。
通过本课程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层面来再现历史上民众生活的多彩画面,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除了政权更替、制度消长外还有更加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使他们对历史的关注除了精英人物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民众及其生活。
对社会生活史的重视将必定使历史更加鲜活,更加趋近于历史的本真。
通过学习,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使他们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及中国国情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讲绪言(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绪言部分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现状。
学习和研究社会生活史的历史文献以及学习社会生活史的目的与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社会生活史的目的与意义。
难点: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现状。
教学方法:理论讲述一、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现状二、学习和研究社会生活史的历史文献三、学习社会生活史的目的与意义1.社会生活史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3.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途径。
思考题:1.了解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现状以及学习和研究社会生活史的历史文献2.理解与掌握学习社会生活史的目的与意义第二讲中国古代饮食生活(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食物、饮料、调料、食器的基本种类,了解与之相关的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消费观念等,并进而体察古代民众的生活水平、创造精神和文明程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古代饮食惯制与饮食方式。
难点:察古代民众的生活水平、创造精神和文明程度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解的方式兼课堂讨论一、中华民族远古进食历史二、主食:三、肉食四、酒和茶五、中国古代饮食器具六、中国古代饮食惯制与饮食方式七、中西饮食之差异思考题:1.熟悉中国古代饮食结构中的“五谷”和“六畜”。
2.先秦时期庶人和贵族的饮食结构特点。
3.概述古代中国面食的发展历程。
4.豆腐的发明及其意义。
5.概述中国人的饮茶历史。
6.陆羽及其《茶经》。
10.概述中国古代酿酒的历史。
11.试析中国古代由分餐转为共餐的原因。
12.熟悉古代中国的炊具和饮食器具的功用。
13.讨论中国饮食与中国文化第三讲中国古代服饰生活(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的头衣、体衣、足衣、佩饰等服饰穿着的基本状况,了解与服饰有关的礼仪、等级、审美、习惯等种种风俗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緾足陋俗的出现及其长期存在的原因。
难点:中国服饰风俗体现出的社会观念有哪些?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解的方式兼课堂讨论一、服饰的产生1.头衣2.体衣3.足衣二、佩饰三、历代的服饰流变1.原始人的服饰2.三代时期的服饰3.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创新4.秦汉冠服制的确立5.魏晋时期服饰的进一步融合6.隋唐服饰的新变化7.五代宋元明时期的服饰8.清代的服饰变革9.近代剪辫易服风潮四、服饰习俗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思考题:1.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服饰的构成2.熟悉中国古代的冠服制度及其文化意蕴。
3.概述古代中国“巾”和“帽子”的演变历程。
4.什嬷是深衣和胡服?5.古代中国庶人为什么被称为“苍头”或“黔首”?6.隋唐品色服的概况。
7.了解唐代女装的特点8.试述緾足陋俗的出现及其长期存在的原因。
9.熟悉龙袍、蟒袍和补服10.理解清代的官服制度11.中国服饰风俗体现出的社会观念有哪些?第四讲建筑与居住生活(6学时)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的居室、家具、宅院、树果、六畜等在建造、经营、使用、传承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化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文化的区别。
难点:中国历代住宅建筑之演变概况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解的方式兼课堂讨论一、早期居住形式的产生及演变二、中国古代住宅的发展三、中国传统民居的基本结构1.堂和室2.门户、门楼、门匾、石狮3.墙和影壁四、中国传统室内家具的变化五、古代的起居习惯六、中国人文精神与中国居住习俗1.四合院与中国传统观念2.中国的风水术七、中西建筑文化之差异思考题:1.构木为巢和穴居野处与人类居住习俗产生之关系2.中国居室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3.熟悉中国历代住宅建筑之演变概况4.中国传统民居的堂、室之分5.古代中国人在大门置石狮的原因6.了解古代中国室内家具的发展历程7.中国传统四合院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8.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文化的区别9.你怎样看待中国的风水第五讲交通行旅风俗(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的车马、步行等基本交通方式及其所包容的文化意蕴,并进而体察古代民众在地理环境面前所表现出的社会生活面貌和积极进取精神。
重点:中国古代桥梁的种类及其代表。
难点:古代行旅的信仰习俗有哪些?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解的方式兼课堂讨论一、道路设施二、行旅方式三、行旅风俗思考题:1.概述古代中国陆路交通发展情况2.概述古代舟楫的演变3.泛舟之役4.中国古代桥梁的种类及其代表5.举例说明中国古代交通的等级性表现6.古代行旅的信仰习俗有哪些?第六讲生老礼俗(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古代求子、胎教、诞生、命名、成年、尊老敬老等习俗及所包含的文化意蕴。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评中国人的尊老敬老观;求子仪式难点:古代悬弧设帨与弄璋弄瓦反映出什么样的社会观念?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解的方式兼课堂讨论一、求子习俗1.求子习俗起源2.婚礼中的求子习俗3.向神灵祈子4.由旁人送子5.性器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二、古代的胎教三、诞生礼俗1.悬弧设帨与弄璋弄瓦2.生命降生仪式:洗三3.进入人群仪式:满月4.古代的命名礼5.百日礼6.预卜前程的仪式:周岁四、成年礼俗1.古代的成年仪礼――冠、笄之礼2.古人的姓、氏、名、字、号3.多种形式的成年礼五、尊老养老习俗思考题1.中国古代的感生感应故事能反映出哪些民俗内容?2.求子仪式的种类有哪些?3.孕期习俗有哪些?你是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胎教”的?庆贺生子习俗有哪些?4.古代悬弧设帨与弄璋弄瓦反映出什么样的社会观念?5.“洗三”始于何时,为什么有此俗?6.古代男子的三加冠意蕴何指7.什么是笄礼?成年仪礼可分哪几种类型?8.中国古代姓和氏的关系如何?9.古人命名依据的原则是什么?古人的号有哪些?10.评中国人的尊老敬老观第七讲婚姻生活(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婚姻的起源与进化、古代婚姻形态、仪式、禁忌以及婚后夫妻双方的地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婚姻的起源;进化以及婚姻禁忌难点:婚姻仪礼程式以及古代婚姻中的“七出”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解的方式兼课堂讨论一、婚姻的起源与进化(一)杂婚阶段(二)血缘婚(三)伙婚(四)对偶婚(五)专偶婚二、特殊的婚姻形态1.掠夺婚2.买卖婚3.表亲婚4.指腹婚与童养婚5.招婿或入赘婚6.冥婚7.收继婚或转房婚8.私奔婚三、婚姻仪礼程式1.婚姻的概念2.古代的媒人3.古代的六礼4.先秦时期的婚礼――合巹、拜舅姑、庙见5.秦汉以后的婚礼——催妆、铺房、送嫁妆、拜堂、撒帐、听夜、盖头巾、闹房、归宁四、古代的婚姻禁忌1.同姓不婚2.士庶不婚3.良贱不婚4.仇雠不婚5.居尊亲丧不婚五、婚后夫妻双方的地位1.夫为主人,妻为财产2.夫可多妻,也可出妻3.妻要讲究三从四德4.贞节和改嫁思考题1.人类婚姻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2.从中国各民族兄妹成婚的传说中能反映出什么样的进步观念?3.试析古代婚姻中的“七出”4.何谓六礼?古代媒人为什么被称为月老?其暗含的意蕴是什么?5.古人婚礼为什么常以雁做礼品?6.浅析同姓不婚与古人的认识水平7.合卺礼的象征意蕴是什么?8.中国婚礼何时由简变繁?9.结婚为什么被称为小登科?10.闹房是什么遗俗?11.过去为什么盛行表亲婚?12.试析中国的贞节观第八讲丧葬仪礼(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与掌握中国古代丧葬形式与方法以及丧葬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母系氏族社会的主要葬式;父系氏族社会男女合葬说明产生了什么观念?难点:丧葬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解的方式兼课堂讨论一、葬――灵魂不灭的幻想二、葬式仰身、侧身、俯身、直肢、屈肢、蹲肢等。
先秦多样,汉魏以后,趋于统一,以俯身直肢、二次葬和合葬为主。
三、葬法1.土葬2.火葬3.墓葬4.悬棺葬5.瓮葬6.天葬7.树葬8.塔葬9.水葬10.招魂葬和衣冠葬四、丧葬仪礼程序1.初终和招魂2.设床和小敛3.报丧和吊丧4.大敛5.选择墓地及落葬日6.送葬和祭奠五、丧葬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1.贵生恶死与中国人对死的忌讳2.厚葬久祀与祖先崇拜意识3.送终祭祀观思考题1.母系氏族社会的主要葬式是什么?父系氏族社会男女合葬说明产生了什么观念?2.葬民族实行天葬的信仰前提是什么?3.古人实行悬棺葬的信仰前提是什么?4.概述火葬在中国发展演变历程5.五服制6.中国古代重视葬仪的原因7.略谈丧葬改革的必要性第九讲宗族礼俗(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宗族演变的过程以及宗族习俗要素等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什么是宗族?什么是族谱?什么是家世?什么是家讳?难点:古代著名的族规家训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解的方式兼课堂讨论一、宗族的概念二、宗族的历史演变三、宗族习俗要素1.宗族范围及称谓2.宗谱、宗祠3.族田、族规和家训4.家世和家讳思考题:1.概述我国宗族演变的历程2.什么是五服和九族的称谓?3.汉族称谓的最大特点是什么?4.北宋以后,中国宗族共同体内形成了哪些宗族习俗要素?5.什么是宗族?什么是族谱?什么是家世?什么是家讳?6.中国古代著名的族规家训有哪些?7.中国人为什么有强烈的宗族意识?8.你是如何看待宗族意识和乡土意识的第十讲岁时节日民俗(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元旦、清明、寒食、端午、七夕、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起源、演变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节日风俗所呈现出的鲜明的时代特色,并进而体察古代民众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传统岁时节日的民俗特征以及影响岁时节日发展的因素难点: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解的方式兼课堂讨论一、岁时节日的由来:(一)节期的最初选择(二)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1.自然崇拜2.图腾崇拜3.灵魂崇拜4.迷信、禁忌、巫术观念二、岁时节日的发展(一)岁时节日的发展历程1.两汉至魏晋时期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2.隋唐时期中国节日的新特点(二)影响岁时节日发展的因素1.神话传说的嵌入2.上层统治者的提倡和参与3.民众情感的积淀4.宗教节日的渗透5.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三、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1.春节2.元霄节3.清明寒食4.端午节5.七夕节6.中秋7.重阳节8.腊日与腊八9.祭灶10.除夕四、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2.浓厚的伦理观念及人情味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向复合发展思考题1.最初的节期是如何确立的?2.节俗活动的产生与人类早期哪些原始信仰有关3.中国传统岁时节日萌芽、定型于什么时期?4.影响岁时节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5.秦汉至魏晋时期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有哪些?6.魏晋以后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新特征?7.“年”的原意是什么?年节为什么是一个复合性节日?8.什么是桃符,桃符与门神的关系?9.古人除夕为什么要守岁?10.概述古代中国拜年与投刺习俗的演变11.元宵节的来历12.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传统大节?13.简析端午起源的几种说法14.七夕和中秋源于古人的什么信仰15.中秋节为什么以团圆为主题?16.重阳节节俗的主题是什么?17.农历十二月为什么称腊月?古代腊祭与腊八的关系如何?18.中国传统岁时节日的民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