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生活史


理想状态的社会生活史:展现真实、生动的
生活画卷;所有那个时代、那个地方与人的 生活相关的一切,都应当可以成为我们关注、 研究、叙述的对象。
回到现实,制约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主要因素: 古代生活的有限遗存决定素材
现代史家的史学观念约束视野
Ideally, a volume in this series should set out the day-to-
域内社会生活史第三阶段的重要成就:
南开大学历史系的研究、教学与写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社科院历史所十卷本断代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史论》中有关社会生活的内容
南开大学历史系的研究、教学与写作
1985年,冯尔康先生在南开大学历史系为本
科生开设“中国古代生活史”选修课。 1985年5月,南开历史学与《历史研究》杂 志社召开“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状况比较研 究讨论会”。 1986年十月,首届中国生活史研讨会在南开 召开。 1988年,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 (天津教育出版社)。
1、从范例看方法:以社科院5卷断代社会生
活史为主(1)社会生活史的概念及其研究范 围
李斌城《隋唐社会生活史•后记》
社会生活史是研究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 的专门历史,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形象地认识历 史原貌。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隋唐五代的时代背 景与特点,大致以现代中国疆域为准,从衣食住行、 婚丧嫁娶、社会风俗与精神生活等方面,比较全面
域外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著述
美国汉学界:张光直《中国远古时代仪式生
活的若干资料》(1960)、《中国古代的饮 食与饮食具》(1973);周策纵《生子神话 与古代中国医学》(1978)。 日人自40年代涉足中国上古社会生活史领域, 50年代中期以后因中国学界的相对沉寂和力 量不足暂时领先。近期作品比如:林巳奈夫 《中国古代的生活史》(1992)。
问题之二:断代史的结构对于社会生活史来说是一 种割裂。
朝代对于政治史的研究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概念, 涉及到机构、制度等问题时就已经有一些捉襟见肘。
对于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社会生活来讲,预设朝
代概念,以政权更替的段落划分阶段,试图追寻、 描述社会生活在各个阶段的特点,实非上选。
2、社会生活史专题课的内容取向
第一,了解我华夏先民物质生活之实相 第二,以理解之同情关注各时代人们的精神
生活 第三,过往之政治、经济、文化研究的一切 成果均可作为观察社会生活的素材
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
首先, 引入和建立一些概念, 从而更准确、更深刻、 更全面地说明社会生活史的现象与本质, 如群体、 社区、邻里、社团等。 其次, 初步勾勒出社会生活史的某些特质。 稳定性、普遍性、独特性、曲折性、进化性 再次, 要求研究者在主体意识上摈弃片面、僵化和 教条的研究范式。 最后, 应当融汇贯通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 如文化人 类学、社会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美学、解释 学、符号学、消费学等, 观察、分析和概括社会生 活史的种种现象。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衣食住行 第三章婚丧
第四章社会风俗与精神生活
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爱牡丹;折柳送迎亲
友;投刺;黥体;旅游;三日洗儿;灵鹊报 喜);礼仪;文娱活动;医药卫生与保健; 宗教生活;行第;避讳;休假;节日
田居俭《略论中国史学研究方法的变 迁》
比如,在中国古代史研究方面,可以撰写一
社会生活史的难题: “抽离”政治与军事
有学者认为,社会生活史应包括 经济生活: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文化生活:风俗礼仪、节日庆典和精神风貌
政治生活、军事生活不应包括在社会生活史
之中。
解决之道
区分研究的核心与研究的保护带 核心不可或缺,包括上述的衣食住行、风俗礼仪和
精神面貌 保护带可以根据各个朝代的不同历史特点作适当调 整,有选择地纳入与社会生活史有关的历史内容, 如自然环境、某些社会基层组织、在某些政治场合 中所用的称谓,以及由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所导致 或反映出的社会流动状况等。
二、社会生活史研究概况
1、社会生活进入历史学的研究视野 2、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研究概况
3、近20年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研究活动举

20 世纪域内中国社会生活史发展三阶段
20至40年代为第一阶段,学科初建与兴起。 50至70年代为第二阶段,初露头角的社会生活史研 究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呈现不同命运。大陆学界以马 克主义的名义,将社会生活研究视为‘庸俗’、 ‘烦琐’而逐之于史学门槛之外。在台湾,20年代 开创的研究路数继续发展。 80年代以来为第三阶段,学者称之为“复兴升华” 的阶段;将1986年10月在南开大学召开的首届中国 社会史研讨会作为复兴的标志性事件。
社科院历史所十卷本断代社会生活史
国家“七五”科研规划项目、1987年度社会
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预期成果是一套十卷本的断代《中国古代社 会生活史》 已出版5部:夏商1994、魏晋南北朝1998、 隋唐1998、辽宋西夏金1998、元1996 、明 5部待版: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清
湖北出版社的《中国社会史论》
周积明、宋德金主编,湖北出版社,2000,上下两 卷,共计1658页,121.9万字。 基本结构: 第一编社会史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编中国社会史的基本问题 第三编中国社会史的阶段性问题研究 第四编区域社会史的个案研究 荟萃社会史领域专家学者
三、社会生活史的定义、研究内容和 研究方法
模式,是一种‘骨架’的社会史,它还需要补充作 为‘血肉’的狭义社会生活、生活方式的内容,而 这方面恰恰是中国理论界长期忽视的。”
血肉-骨架说解析
第一,社会生活史是一门专史,是广义历史
学的一个分支。 第二,社会生活史是与社会形态史相对应的 史学分支,历史学分为社会形态史与社会生 活史两大支脉,社会形态史勾勒骨架,社会 生活史填充血肉。
冯尔康,1934年生,江苏
仪征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暨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著 有:《雍正传》、《清史史 料学》、《清代人物传记史 料研究》、《顾真斋文丛》、 《中国社会史概论》、 《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 现代转向》、《曹雪芹和红 楼梦》、《古人生活剪影》 等书,主编并主撰《中国社 会结构的演变》,主持并撰 写《中国宗族社会》等书。
血肉:社会生活史 骨架:社会发展史/社会形态史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 绪论》
不过,尚应看到,在社会生活史的理论探讨中,当 前尚存在着一种强调本学科建设是对‘正统’史学 叛逆的矫枉过正倾向。 我们认为,无论是社会形态史和社会发展史一方, 还是社会生活史一方,都不应分轻重厚薄,两者间 的融会贯通和相辅相成是难以否定得了的,这是重
书摘
自唐迄宋,饮茶的习俗愈益普遍,"茶之为民
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即使在社会 底层,茶也成为重要的交际手段。如"东村定 昏来送茶",而田舍女的"翁媪"却"吃茶不肯嫁 "。"田客论主,而责其不请吃茶"。农民为了 春耕,"裹茶买饼去租牛"。但是,由于官府实 行榷茶,即专卖,平民的食茶有相当大的比 例不免质量低劣。
(3)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
勤于资料搜汇
辨析细腻,微中见大
不为成见所宥
勤于资料搜汇
开化寺壁画,宋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岩 山 寺 金 代 壁 画
2、社会生活史研究的问题
问题之一:理论上建树无多。
骨架与血肉的比喻使社会生活史处于从属和
被动的地位;将社会生活史的写作范围圈定 在衣食住行的实相之中,以名物介绍为主, 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人的生活状态、社会心态 则基本不予关注。
建中国古史系统的两大有机联系体,是骨架与血肉 的关系,有了两方面的研究,才能使历史真正立体 化、形象化,才能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史学也就更 丰满、更科学。
南开学者的论述
冯尔康先生说:“社会史的研究,能够给予历史研 究以有血有肉的阐述,真正建立立体的史学,形象 化的史学,科学的史学”。 常建华1996作研究述评《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 第一部分标题为“社会生活研究:还历史以血肉”。 常建华说:“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主要表现在广义 的宏观社会史方面,所建构的宏观社会历史的理论
1993年冯尔康先生检讨社会史研究状 况时说(《历史研究》93.2):
社会史研究似乎也存在着不如人意的地方: 其一,研究内容显得琐碎、重复,孤立地叙述某些 社会现象,对与它相关联的社会事象缺乏了解和说 明,也就是说,没有对社会历史作整体的研究,这 样不仅很难深入说清被研究的单项内容,更不能说 明全部历史的变化,因此理论性较差。 其二,虽已吸收其他学科的一些研究方法,但仅是 开始,想运用新研究方法,但实际不易做到,还需 要一个过程。
day conditions of the lives led by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who lived in the time and place that is specified in the title; but unfortunately the nature of the evidence at our disposal strictly limits the success with which this purpose can be achieved. While it is impossible to invite a reader to enter a Chinese home or farmyard of the period, I have tried to provide a series of views of those aspects of daily life on which the evidence casts light. Michael Loewe,“Preface”, Everyday Life in Early Imperial China,196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