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男女差异心理学

男女差异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一、男女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男女心理方面的异同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男女心理发展的动力和规律2.心理过程发展中的性别差异3.个性心理发展中的性别差异4.xx发展性别差异5.教育、成才等方面的性别差异6.性心理方面性别差异二、试述性别差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xx开创了个体差异的研究2.施太伦创立“差异心理学” (个别差异、文化差异、性别差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独立分支70年代后长足发展。

3.麦考比和杰克林《性别差异心理学》里程碑1974麦考比和杰克林合作出版了《性别差异心理学》—被公认为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经典之作,是性别差异心理学发展的里程碑。

(期望、声望、详尽的考察)三、麦考比和杰克林的研究中得出的确证的和有待确证的结论有哪些?1确证的结论:(1)女孩比男孩有较强的语言能力(2)男子有较强的视觉-空间能力(3)男子数学能力稍优(4)男子更有攻击性2有待进一步确证的结论:(1)女孩不比男孩更有“社会性”(2)女孩不比男孩更易受暗示(3)两性有同样的自我尊重要求(4)女孩的机械学习和简单重复学习并不更好,男孩在抽象的学习和新内容的学习中也不更强(5)男孩并非更擅长于分析(6)男女在受遗传和环境影响上是一样的(7)女孩并不缺少成就动机(8)说女孩靠听觉,男孩靠视觉是没有根据的四、性别差异理论的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两性观(一)弗洛伊德:xx抑女论1用“去势恐惧”、“阳具羡慕”、“俄狄普斯情结”等概念说明男女性别角色的获得机制。

基本假说是包含幼儿性欲在内的“力必多”阶段性发展的理论。

2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理论:(1).口腔阶段——吮吸和吞咽获得快感(2).肛门阶段——排泄(3).生殖器阶段男孩—“去势恐惧” 女孩—“阳具羡慕”(二)多伊奇:女性类型说1女孩对男孩的妒忌是由儿童的一般嫉妒倾向而产生,不足以构成女孩人格发展的动力2恋父情结根本不存在,母亲在女孩心目中是善良的有权力的,是女孩模仿的榜样,对女孩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3女性更具有自恋倾向、被动性和受虐性。

三者以相对平衡的形式构成了正常女性的人格心理(三)埃里克森:内部空间观男女的内部的空间决定了人们对外部空间的认识,还决定了人类的生物行为特征和社会角色。

(四)xx:男女平等观1强调社会文化决定女性心理,提倡男女平等(女权运动的先驱)2女性的自卑、低贱是社会赋予的二、两性角色的社会学习理论1、性别定型的基础重视性别差异的表现。

不否认遗传在两性角色定型中的作用,更强调两性角色的社会化学习,即通过观察、强化和模仿获得。

(1)观察学习一般由四部分组成: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强化过程(2)班杜拉运用“直接强化”的概念解释对儿童性别行为的塑造。

“直接强化”是指为了实现性别的定型化行为对男孩和女孩的奖励和惩罚必须予以区别。

(3)模仿,即儿童从观察成人行为到表现成人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直接强化、模仿是性别定型过程的基础。

2、两性角色的获得男女两性角色的获得是观察、强化、模仿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持续很长时间。

三、认知发展的两性观着重研究成长中的儿童如何知觉其周围的事物,如何了解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世界。

1基本内容:(xxxx)(1)性别认同即儿童将男性和女性进行性别归类,这是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2)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的身体状况和判断而形成,此时儿童接受同性行为,排斥异性行为。

(3)这种认知判断虽是2-7岁儿童形成性别认同的结果,但儿童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概念往往受环境的某些变化的影响。

(4)基本的自我类型决定基本的价值取向,“男子气”“女子气”的表现在于把自身性别相符合的事物作为追求的目标。

(5)基本的普遍的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期,从男孩女孩意识到彼此的生理差别开始。

(6)这种习惯性概念使儿童产生“男子气”、“女子气”的表现,即与同性人物确立性别同一性。

(7)双亲适当的行为可促进和巩固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价值的形成,这一过程在各种养育条件下都会产生。

2性别认同及其发展xxxx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

经历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和亲长认同(1)性别认同2岁认知自己的性别标记3岁根据外观特征把性别标记类化到别人身上4-5岁明白性别基于身体的构造,认为性别可变6-7岁知道性别与解剖结构组织不可变,“性别常性”、“物体常性”此过程不以提供生理解剖知识而加速,须等待儿童心智发展到足以了解这个事实才能进行。

(2)性别分化性别认同----行为与性别一致,柯氏认为身体意象的意义男性意象---权力尊严侵略性女性意象–-抚养照顾孩子男女都有珍视与其性别相一致事物的自然倾向男孩:自我一致性与权力尊严不矛盾----稳定的性别化偏好女孩:两者相互抵触------偏好较弱(3)亲长认同男孩“我是男的”----珍视模仿依附男性----“我们都是男人”女孩“我是女的”----想与母亲认同----抚养及缺乏权力尊严所有儿童都倾向于模仿与自己性别相同及具有权力尊严的人(并非同一个人)。

渐增的父亲取向与渐减的女性化偏好并没有减弱女性评价和自我肯定,相反稳固“互补模仿” 将自我与男性化的刻板印象相比,学习以适当的女性化方式和男孩子们相互作用。

四、两性世界中的文化人类学观社会固有的文化传统迥异,这种差异对于性别角色的获得和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米德对原始部落的考察结论:男女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于社会文化。

每一社会都选择了一些奠定在生物性性别差异基础上的男女心理特点加以肯定和强化,选择另一些加以否定和惩罚,从而塑造出因不同性别而具有不同性格的人。

2、性别角色的跨文化特征人类学家根据人类觅食与满足需要的不同方式,将文化划分为:①狩猎与采集②园艺文化③农业文化④游牧文化⑤工业化社会跨文化变异的普遍原则:①每个社会都确认性别差异并使之日趋复杂②男性性别角色总是受到更高的评价③利用男女间体力的明显差异作为劳动分工的基础,的确是最简洁、最经济的方法3、性别角色与社会文化形态米德认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必须具备五个要素:(1)成人对儿童必须有所告诫(2)必须向孩子传授适合其性别的行为经验(3)必须学习两性间必要的角色行为(4)必须能理解各种年龄的异性与自己的关系(5)必须对自己的身体形成恰当的态度。

第二章男女差异心理的起源一、模仿学习:是一种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行为榜样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在相似情境中表现出类同行为的过程,是人的社会行为传递的一种心理机制。

性别刻板印象:指的是传统的、被广泛接受的对两性的生物属性、心理特质和角色行为的较为固定的看法、期望和要求。

它来自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对待两性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

性别角色: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性别角色化:从个体来说,就是内化性别观念,学习性别态度,了解性别关系,形成性别行为的过程。

简单说,就是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自己的性别。

二、性别差异心理形成的生物根源、社会根源有哪些?(一)两性差异心理的生物根源1、两性差异的生物学过程分为几个步骤:受孕时的基因决定性;胚胎发育过程中性腺的作用;经由血液性激素使男女内生殖系统、外生殖系统和大脑产生分化。

(1)性别的遗传决定(2)性腺与性激素(3)性激素与大脑分化①.下丘脑②.大脑两半球的分化2、性激素与行为:两性不同的性激素可能是男女某些行为差异的基础,但这种生物因素只是当环境为之提供条件时才能对人的行为造成影响,性激素和社会环境是在相互作用中决定人的行为。

3、生物学差异与性别同一性(1)性别同一性某种意义上讲是性别形成的核心和关键。

不是遗传和生理结构自然决定的,而是后天父母对性别的确认及抚养方式决定的,取决于后天的教养。

(2)社会环境和抚养方式对性别同一性的决定性必须符合一定条件:①、性别必须在儿童生活早期(18个月至3岁)得到确认②、父母对儿童性别确认迟疑含糊会导致性别分化的不完善(3)性别同一性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女性似乎更容易顺利的形成性别同一性。

4、生物学上的优势生物学上的优势在女性5、两性差异心理的生物根源(1)两性差异心理与遗传:生物性别由一对性染色体决定,男女的相似远多于差异。

(2)两性差异心理与性激素性激素对两性的心理行为有重要作用①、攻击性行为直接受到雄性激素含量的影响②、对抚养行为的了解③、女性性激素呈周期性波动-------女性易变的、感情脆弱的?(3)两性差异心理与解剖构造①、最根本的解剖学差异为第一性征差异(生殖器差异)②、两性解剖学差异另一表现两性脑组织的差异(下丘脑和大脑两半球)(男性大脑两半球的专化性比女性显著)(4)两性差异心理与生理机能①两性生物特性的差异,也在生理机能上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体能、生理成熟。

这都与两性心理差异有不同的关联。

②心理发展不同步。

女性在智力发展生活经验、人格成熟等方面劣于与之接触的男性。

两性交往女性受支配原因之一(二)两性差异心理的社会根源1、性别角色的社会文化变异不同文化间性别角色差异显著。

2、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的体现:父母对新生婴儿的知觉印象;区别对待(儿童);成人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对成人心理行为产生一定的社会约束行为。

3、大众传播的影响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十分巨大,成为塑造人的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

大众传媒展示的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常会内化为人们的社会期待,并最终会影响人们的性别行为和心理三、性别差异心理的形成经历了哪些阶段?1、产生性别偏好的阶段2—3岁男孩女孩有较明显的对不同玩具和游戏活动的偏好3岁开始个人偏好与社会性别角色相联系,真正的性别偏好形成4岁明显的稳定的偏性选择2、采取适性行为的阶段4—6岁开始表现出性别定型的行为3、性别角色认同的阶段女孩比男孩早,女孩采取适性行为与性别角色认同是同时的,即两阶段合一。

男孩两阶段是相继的(最基本的解释:①母亲是孩子最初角色认同的榜样,男孩须打断此认同,榜样转移,转折较困难②强化。

男孩不适性的行为受到更多的惩罚,也许就是为了阻断男孩与母亲的认同。

迫使男孩的性别定型更充分。

③惩罚强化的负作用---男性对女性心理行为和女性角色产生很大的敌意,女性对男性心理行为和男性角色很少有敌意。

加之男性较高的社会地位、价值牢牢据守男孩虽然性别定型很严格,但不一定很好地认同于男性的性别角色;女孩虽然很好地认同于女性性别角色,但性别定型不很严格。

)四、试述性别角色的发展阶段。

1、顺从(模仿同性人的行为)2、认同(积极联系自己与社会要求)3、内化(理解性别与特定行为的关系及意义)第三章男女智能的性别差异一、认知过程中性别差异的表现有哪些?(一)感知觉发展的性别差异1、感觉的性别差异比较明显。

除视觉外,其他感觉女性都优于男性视觉女性暗视觉敏锐男孩视觉xx触觉女性更敏感听觉女性听觉的绝对感受性较男性高嗅觉女性更敏感味觉女性对苦味较敏感,比较喜欢甜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