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言语行为_文学与现实关系新思考

文学言语行为_文学与现实关系新思考

文学言语行为:文学与现实关系新思考王建香1摘要2从言语行为视角看来,文学既不是对现实的单向摹仿,也不是与现实无关的独立王国;文学是一种言语行为。

它强调文学文本创造现实世界的能力以及与现实世界的互文性关系。

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拆除了在文学与现实、摹仿与被摹仿之间设置的等级制,而关注二者的共生关系。

1关键词2摹仿;现实;文学言语行为;述行1基金项目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05JJD750.11-44002)1作者简介2王建香,1966年生,文学博士,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湖南湘潭411105)。

1中图分类号2I022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1-6198(2008)06-0176-04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一直是文论关注的焦点,它已成为探讨文学意义和价值的重要基础。

在人们熟知的文论观念中,要么将文学定义为对现实的摹仿;要么认为文学完全独立于现实。

它们大多忽略了文学与现实之间互文的、动态的、/相互性0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初由西方文论家们逐渐发展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试图改变这一状况。

它将文学视为一种言语行为,一种以社会规约为恰切条件的述行,一种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规约之间的话语互动。

这样,文学话语并非/反射0或/指涉0某个外在的纯然客体的中介物,而是像日常言语行为一样,创造了自己的文本世界,同时也参与了对物质世界的建构。

文学言语行为理论为文学摆脱其长期以来作为附着于现实、附着于日常语言之上的次等语言这一屈从地位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它也因此而成为理解文学与现实关系时与摹仿说、表现说、客观说、实用说(艾布拉姆斯的四分法)等并列的新维度。

一、文学摹仿现实/摹仿说0是西方最早关于文学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无论是柏拉图所持的/诗歌是对-他人的制作品.,即表象世界的摹仿0的观点,还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的/悲剧是对-行动和生活.或-美的本质.的摹仿0,也无论是/摹仿0一词,还是/-反映.、-再现.、-伪制.、-摹写.、-复制.或-映像.0112等替换词,都是主张文学摹仿、再现既存的现实实体。

人们阅读或是研究文学作品时也通常有意无意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作品中人物、地点、事件、场景等的/原型0。

作品的真实性,即对现实的指涉性似乎成为判定文学好坏的唯一标准。

传统观点认为,文学作品的摹仿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所创造的形象反映了某一公认的历史、社会或心理现实:如狄更斯对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种种人性弱点的揭露,乔伊斯对资本主义人性颓废一面的揭示,或者索福克勒斯对人的潜意识中俄狄浦斯情结的揭示等等;另一方面,它对一种理想的、/形而上的0现实的展望。

它们假设:存在着某一时间上/先在0、空间上/位于语言外部0的原初可供文学参照和摹仿。

被摹仿者与摹仿者之间构成本质与非本质、中心与非中心的二元对立。

而且任何文学理论都难以跳出这一/不证自明的定理0:/所有观念论和唯物论似乎在关于文学(其实是所有艺术)与-外部.的关系上意见一致,它们的区别只是在于-外部.中所包含的-真实.的性质以及这种真实性如何被-呈现.的方式上。

0122即使是表面上看起来与摹仿论相对的表现论也同样是以/文学即再现0为假设的:它不过是将再现的对象由客观现实替换成了作者的创造性个性,即心理现实。

20世纪以来,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化,文学对现实或自然的依赖关系或者说文学与现实的对应以一种更抽象因而也是更隐秘的形式被巩固。

即使是在文学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作为语言哲学的言语行为理论内部也是这样。

在言语行为理论家和将这一理论引入文论的早期学者那里,仍然维持文学与哲学、虚构话语与日常话语之间二元对立的等级关系,现实仍然是文学不可撼动的指涉物和摹仿对象。

不过在他们这里,文学的摹仿对象已不是客观物质,而是描述现实的日常话语或/自然语言0。

塞尔(John Searle)以其5虚构话语的逻辑地位6一文成为这一观点的代表。

他认为,文学虽然不是欺骗行为,却是/不带欺骗目的的伪述行0,它将严肃话语中连接语词与现实的/纵向规约0悬置起来,而代之以一套/超语言的、非语义的0/横向规约0,因此只有与正常的(也是正确的)断言行为相联系,虚构话语才与世界发生关系。

他认为文学是对日常言语行为的摹仿,而且这种摹仿正如低级序列、简单行为常常摹仿更高级的序列和复杂的行为一样。

132虽然文论家们似乎从言语行为理论这里发现了重新定义文学、赋予文学以/全新0地位的契机,但在文学言语行为理论形成之初,相当一部分学者仍然以假设文学是对日常言语行为的摹仿为前提的。

/伪言语行为0、/言语行为的再现0、/-摹仿.或-虚假.的言语行为0等是他们赋予文学的别名。

奥赫曼(Richard Ohm ann)在谈到语言的指涉功能时认为,虽然不能以是否指涉外部世界作为判别文学/非文学之分的标准,但小说家所创造的模拟世界,必须通过文字指向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才得以完成。

不过文学作品不像绘画和电影一样是对现实的摹仿,而是对一系列言语行为,即言外之力的摹仿。

文学本身的/句子缺乏本应附着其上的言外之力0142。

他甚至仍然认同奥斯汀关于诗歌是/苍白的0、/寄生的0等语言应用的观点。

斯坦曼(M artin Steinmann)则将文学阐释与言语行为的/言后行为0联系起来。

他认为,虚构话语中存在一条原则:将非虚构话语中的言说行为、命题行为和言外行为悬置起来,/比如说,它将作者必须指涉存在的,或曾经存在过的某物这一命题行为悬置起来0。

另一方面,他同时认为,虚构话语要想有意义,作者又必须佯装实行命题行为和言外行为,即/佯装报道有人正在实施言说行为,命题行为和言外行为0。

因此,虚构话语寄生于非虚构话语之上,或者说/倒骑在非虚构话语的背上0152。

这样,虽然斯坦曼承认虚构话语的言说行为和非虚构话语一样具有同等的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不是来源于对存在的或曾经存在的事物的指涉,而在于话语产生的言后行为,即读者对多种意义(如作者本意、规约意义、潜藏的意义)的推断和揭示,但是他给虚构话语贴上/虚假的0或/摹仿的言语行为0的标签似乎又使文学的地位降到了原点。

不管是认为文学应该摹仿现实的传统摹仿观,还是将虚构等同于寄生的现代语言哲学观,甚至在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早期,在文学与现实、文学话语与日常话语之间都隐含着一个二元对立的等级制,而且认为文学永远处于依附的、次要的地位。

二、文学创造现实虽然言语行为理论只是将文学言语视为日常言语行为的对立面:一种寄生的、因而缺乏言外之力的言语行为,但是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使语言摆脱真假值的束缚,赋予语言/以言行事0的特性,也因此使它很快/成为文学最乐于接纳和改编的0理论162,并最终形成了文学言语行为理论。

文学言语行为理论认为,文学绝不是对现实的被动反映,不是社会规约的附庸,它同时也创造自己的文本现实,影响甚至塑造社会现实。

拉什迪(Salman Rushdie)小说5撒旦诗篇6(The Satanic Verses)的发表便是文学以言行事、文学述行的典型例证。

它的发表,尤其是其中长长的被刺杀者名单使得当时的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非常恐惧,因而宣判拉什迪死刑而且对他进行全球追杀,使他不得不东躲西藏,寻求保护。

该小说的述行性体现在它并不是反映社会现实,而是创造了文本现实,并且由此产生了新的社会现实。

对文本虚构世界的力量,德里达几乎给予了高于其他一切话语的评价。

他认为,文学通过语言产生了一种启迪的力量,一种在某种程度上与司法语言共有的力量:它不仅教会我们更多、甚至是/基本的0关于所有写作及其阐释时的哲学和科学局限性,而且甚至/可能超过它们,质询它们,-虚构化.它们0172。

这虽然带有浓厚的解构主义味道,但也由此可见文学言语行为的创造性特征。

在文学言语行为理论这里,再现不再是文学的突出特征,即使是现实主义经典作品也是如此。

佩特雷(Sandy Petrey),一个坚定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家和批评家,以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作为言语行为分析的主要对象。

他并没有像传统的摹仿论那样,将巴氏的作品尊为文学反映现实的最高典范,而是在其中看到了文学创造现实这一事实。

他在分析巴尔扎克长篇小说5夏蓓尔上校6时表明:符号不是物质的反映,文学也不是现实的产物。

他将詹姆逊(Fredric Jameson)引用海德格尔的两个概念/身体和自然毫无意义的物质性0和/历史和社会的赋义功能(meaning-endow ment)0182更加具体化:/夏蓓尔的身体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阶级身份是毫无意义的物质性;夏蓓尔的死和农民这一阶级身份表明了历史赋予意义的功能。

0小说中夏蓓尔在一次作战中被误以为战死,其名字已被写入死亡者名单,因此/他仍然活着0这一物质事实已毫无意义。

他经过了失忆、恢复,而又因说自己是夏蓓尔上校被以/玷污烈士名誉罪0投入监牢等曲折经历,在十年后终于回到巴黎。

可这时他发现世异时移,物易人非:巴黎已改朝换代,街道名称也变了;而最令他伤心的是,妻子也成他人妇,原先的房产也不再属于他。

/夏蓓尔自己也成了没有符号的指称物了,所有能带给他快乐的语词都是没有指称物的符号。

0最后连他自己也不再认可自己了:/我不是夏蓓尔,不是夏蓓尔!现在我叫希亚辛斯0, /我不再是人,我是7号房间164号。

0夏蓓尔上校本人已经随着他的死亡证明和死亡记录消失了!因此,佩特雷认为:/没有什么先于表征(再现)的物质现实,正是表征(再现)本身构建了它所指称的(阶级)利益本身。

0192也就是说,所谓先在的物质也是语言(包括文学语言)社会表征的结果。

因此,社会现实不是文学再现的对象,反之亦然,文学也不构成社会现实再现的对象,它们互相揭示对方得以存在的条件:/想象0与/现实0是文学和社会共同的内在特征。

那么作为虚构话语的文学,其言语行为的言外之力在哪里?它又是怎样创造现实的呢?很多研究者从文学将社会现实虚构化、重新语境化,然后创造出新的现实这一层面来探讨文学的述行性。

其中伊瑟尔(Wolfgang Iser)最有代表性。

伊瑟尔把文本的选材叫做/保留节目0。

他认为,虽然现实总是通过遴选一些适合保存的东西试图将它们制度化、稳定化,但是那些被压制和否定的东西也是世界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文学作品仍然以流行的思想体系作为语境,但是其虚构性特征使得它无法生产/预期的期望0,只能拿出一个与现实平行的框架体系,使意义得以形成。

文学要具有吸引力,就必须带给读者新东西,因此文学不可能以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自己的主导思想,相反它常以打现有制度的擦边球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与那些假定文学只是/伪言语行为0或其变种的观点不同,伊瑟尔明确表示:/虚构话语具有言外行为的基本属性0:一方面,它关涉规约,但另一方面,它又引领读者理解文本得以形成或述行的选择机制,进而使得读者生产出文本的实际意义,最终达到文学成功述行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