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1.(1)倾向于放弃关于天地运行的超自然的和神话的旧解释,而代之以非人格化的力量和趋势(如道、阴阳、五行)作出的解释。

(2)至少在理论上强调统治者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即高贵的出身再辅之以合格的智能和道德,从而使他能当之无愧地承担十分重要的统治任务。

(3)但是由于统治权在正常的情况下是世袭的,于是相应地强调训练一个受教育的非世袭官吏阶级,以充当统治者的顾问。

这一强调标志着断然背离了任职只取决于良好的出身这一传统的观点,同时朝着根据竞争性的考试吸收官员的中华帝国文官制度的方向发展。

(4)强调社会和谐的理想,虽然这种和谐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

换句话说,这一强调的基础是,每个人准备接受他在一个有等级的结构中的特定地位,尽其最大的努力履行与那个地位有关的社会职责。

(5)强调大一统,它不但包括政治的统一,也包括思想意识和文化的统一,同时它也为和平、好政府和社会福利提供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

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思想解放、人才辈出的局面,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罕见的现象。

它是我国学术思想的重要发展时期。

究其原因:①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

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③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④战国时期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各阶级、阶层针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方案,宣传自己的主张,于是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实际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阶段的文化必然是此阶段政治、经济的反映。

战国时期之所以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和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

它是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阶级关系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3.对儒、法、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我国封建时代治国模式的形成认识)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

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于我们为人和治国等方面,至今仍然具有其积极意义,只是需要我们有选择的借鉴和吸取。

4、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奠基的重要时期大变革的表现:(1)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3)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

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4)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5)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打破了列国旧的分野,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总体上讲,春秋战国时期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奠基”主要表现可以从民族、农业、工商业、文化、国家等方面来理解:(1)第一次民族融合形成。

(2)农业技术基本定型。

(3)手工业分工细致、商业兴盛、封建城市兴起。

(4)以黄河流域为主体、中原地区长期领先的经济格局形成。

(5)重农抑商政策形成。

(6)政治上创立了一系列制度。

(7)中华传统文化日趋成熟。

2.在孔子伦理思想中,包含着一套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

可以说,关于道德规范的理论,构成了孔子伦理思想的主体内容。

(一)仁。

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注:《论语·卫灵公》。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论语·里仁》。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注:《论语·卫灵公》。

)他甚至还说:“当仁,不让于师。

”(注:《论语·卫灵公》。

)由此可见孔子对“仁”的高度重视。

我们认为,“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孔子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本原则。

樊迟问仁时,孔子回答说:“爱人。

”(注:《论语·颜渊》。

)还有一次孔子回答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注:《论语·子路》。

)子张问仁时,孔子回答:“恭、宽、信、敏、惠。

”(注:《论语·阳货》。

)等等。

可以说,孔子提出的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都是“仁”的具体展开和体现,同时又都可以归结于“仁”。

在孔子提出的爱人、忠恕、孝悌、礼、让、中庸、信、义、宽、敏、恭、惠、勇等道德规范中,始终贯穿着仁的思想和要求。

所以我们认为,在孔子提出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中,“仁”是一个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范畴和概念,或者说,孔子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就是“仁”。

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仁”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是人们处理各种道德关系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它贯穿于孔子伦理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也鲜明地、集中地体现着孔子伦理思想的本质和特点,其他的道德规范以及具体道德关系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都是这个基本原则的补充、展开和具体表现。

(二)爱人。

“爱人”是孔子关于“仁”的道德原则的理论基础和第一要义,也是人们在实践“仁”的过程中的首要的指导思想和道德要求。

“仁”是孔子对春秋时期仁爱思想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政治伦理观念。

第一,以"孝"为"仁",即根据血缘关系建立一套适合于维持社会安定的普遍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第二,以"礼"为"仁",即"仁"就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

第三,"仁者爱人",即应将"孝悌"推广至社会上的所有人,这是"仁"学的核心。

第四,"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

第五,提倡"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即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为生活楷模。

3.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

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

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

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

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道家学说形成于先秦时期,与儒家文化互相激荡,相辅相成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脊柱,道家学说是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世界的最高实体,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学派以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

道家之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称为“道德家”。

《汉书·艺文志》称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在庄子前或同时,有杨朱的“全性葆真”说,宋钘、尹文的“情欲寡浅”说,彭蒙、田骈、慎到的“弃知去己”说,都同道家思想接近,有称之为道家别派者。

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

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与儒墨之说形成明显对立。

其后,道家思想与名家、法家相结合,成为黄老之学。

为汉初统治者所重。

到汉武帝独尊儒术,黄老渐衰。

同时,道家思想流入民间,对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运动中道教思想的产生有所影响。

魏晋间玄学盛行,王弼、何晏辈首以老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道融合。

佛学传入中国后,学者用老庄诠释佛典,又有释、道合流之势。

宋明理学家力倡儒家道统,佛、老并斥,但对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

道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等。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

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