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谱在闽南童谣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所谓”图谱”,指的是将文学作品的内容分别按单词、多词、
句、段为单位进行分解,通过形象化的图形符号制作成若干张有序
的、连续的、流动的分解图。图谱策略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相对使
用较多,它的作用也被老师们所共识。3-6岁幼儿的思维直观形象,
形象化图谱的应用能使幼儿在闽南童谣学习过程中实现普通话向
闽南方言的有效过渡,解决在闽南童谣教学中幼儿对童谣难以理解
和不容易记忆的现象,从而培养阅读、语言能力。借助园本教研这
个平台,在闽南童谣教学实践中我们运用”图谱”作为发展幼儿语
言能力的中介,从中进行过程与效果的相关研究。
下面就我园在开展闽南童谣课题研究时,三个不同年级组不同
的课题采取不同的教研形式而形成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图谱在闽
南童谣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案例一:闽南童谣《捉老鼠》(小班)——同课异构
不同老师活动设计主要环节:
教师甲:
1.出示教学挂图,一幅是老鼠钻洞的场景,一幅是猫捉老鼠的
场景。
2.提问图中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小动物在干什么?
3.老师引出童谣的名字,进行示范朗读童谣,带领小朋友学念
童谣。
4.以拍手念、轮流念的形式让幼儿巩固朗读童谣。
教师乙:
1.以动画片《黑猫警长》的故事剪辑片段,让幼儿形象直观地
了解童谣内容,为帮助幼儿较快地理解、学会童谣,起到铺垫的作
用。通过回放录像片段,引起幼儿的回忆。
2.提问录像中孩子们熟悉的场景,提炼关键的信息:钻壁孔、
骚骚动、都爱抓。
3.老师示范性朗读童谣,引起幼儿兴趣,提问童谣中说了什么?
根据小朋友的回答,老师出示相应的图谱,变成完整的童谣结构谱。
4.利用图谱练习朗读童谣,在幼儿逐步熟悉的基础上,隐藏部
分小图标,继续让幼儿巩固朗读童谣。
案例分析:
两位老师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采用了直
观形象的教具。教师甲采用了教学挂图,能够以静态的形式让幼儿
有足够长的时间理解童谣内容,但是学念童谣这一环节比较单调,
小班的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脑中没有一定的表象,只是跟
在老师后面机械记忆,尽管也采用了拍手念、轮流念等形式,但都
是以老师为主导,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教师乙利用小朋友都熟
悉的黑猫警长角色,一下子让他们感到特别亲切,尤其是黑猫警长
捉老鼠的情景,让每位幼儿都能产生共鸣。利用录像将童谣中的关
键信息进行提炼,为下一环节看图谱朗诵童谣做好准备。学念童谣
环节有了图谱的依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特别是老师将一些
图标逐渐隐藏,不断对幼儿产生挑战,幼儿一直保持较高的热情与
兴趣。事实证明,教师乙利用图谱教学的活动效果更佳。
结论:
1.图谱使童谣内容更具体、直观、形象,幼儿容易理解,增强
了朗读童谣的兴趣。
2.图谱按童谣内容有序排列,增加了朗读的顺序性和可视性,
有助于幼儿记忆童谣内容。
案例二:闽南童谣《猪八戒》(中班)——一课二研
二次研讨活动设计主要环节:
一研:
1.猜谜导入课题。
2.老师完整朗读童谣。提问童谣的名字和主要内容。
3.出示教学挂图背景图,利用活动的图片动态显示童谣内容。
分句朗诵童谣。
4.播放童谣录音,师幼共同朗诵童谣。
5.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说出猪八戒的特征及它在童谣
中的表现,激发幼儿学习和记忆童谣内容。
二研:
1.导入课题,让幼儿朗诵童谣前半部分,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
兴趣。引出童谣的名字《猪八戒》。
2.欣赏童谣前半部分,帮助幼儿掌握节奏的本领。
提问:小朋友,你听到童谣里讲猪八戒做了哪些事?根据幼儿
的回答出示相关的图谱。
提问:猪八戒做事有没有专心?
3.欣赏童谣的后半部分,引导幼儿发现猪八戒做事不专心的后
果,激发幼儿体会做事要有恒心,不能三心二意。
4.听录音完整欣赏童谣,借助图谱激发幼儿记忆童谣内容,师
幼共同朗读。
5.结合图谱让幼儿思考和学习童谣中的连锁调特征。扩展幼儿
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想像:你还学过哪些闽南童谣?哪些闽南童
谣也具有连锁调的特征?
案例分析:
执教老师在二研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到二研比一研活动的效
果好,令人最有感触的是教学由虚到实,逐渐明朗和清晰。第一次
研讨,执教老师能利用活动的教学挂图帮助幼儿分析童谣内容,幼
儿对形象的挂图保持较高的兴趣,最后一张挂图集中了童谣的内
容,幼儿对童谣内容比较了解,朗读童谣的难度降低,但老师制作
活动的教学挂图还是花费了不少精力。第二研,执教老师努力用最
简单的投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根据童谣内容,尝试用形象的图谱
逐步展示,整节活动显得简洁、自然、流畅,师幼互动效果好。
结论:
1.童谣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幼儿理解童谣内容,图谱与童谣相结
合,加上教师有表情的讲授,把整个童谣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幼
儿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童谣中,深刻地了解童谣内容,有效地突
出了重点。
2.童谣教学的难点是对童谣自身语言特质的学习掌握,如语言
活泼、节奏明朗、琅琅上口、易于传唱、富于趣味性等,图谱的运
用再加上动作的表现,能有效突破难点。
案例三:闽南童谣《海龙王娶某》(大班)——同课异构
活动过程主要环节设计:
教师甲:
1.猜谜”海龙王”导入课题。
2.完整欣赏童谣《海龙王娶某》。
①教师演示课件,幼儿欣赏一遍,完整地感受整首童谣。
②幼儿自由讨论、朗读。(重点引导幼儿简单朗读童谣内容)
3.幼儿再次欣赏一遍,并学习朗读童谣。
4.结合童谣画面,分段欣赏。
通过欣赏画面,引导幼儿注意倾听、感受。理解”孤呆”、”
土虱”、”水鸡”、”田婴”、”火萤、”鱼虾水卒”等闽南语;
鼓励幼儿大胆朗读童谣,感受闽南童谣风趣诙谐、易于诵唱的特点。
5.再次完整欣赏,进一步倾听、感受童谣的语言、节奏、韵律
美。
6.完整朗读,体会童谣朗朗上口、节奏明快、韵律和谐的特色
语言。
教师乙:
1.以戏曲视频”抬轿娶亲”导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欣赏童谣,初步熟悉童谣的内容。
①幼儿倾听老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诵童谣一遍。
②启发幼儿说说对童谣的初步印象。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
追问,在一问一答中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童谣的内容。
3.分段欣赏录音童谣,借助第一种以单词为单位的图谱重点感
受童谣的意境。
①提问”有哪些小动物来帮忙海龙王娶某”,让幼儿初步了解
童谣中的动物角色,理解词汇:”土虱”、”田婴”、鱼虾水卒”
等闽南语。
②”小动物怎么帮忙海龙王娶某”?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
相应的图谱,引导幼儿回答时突出小动物的不同动态,结合肢体动
作表现理解”扛轿、举旗、担灯、担盘、拍锣鼓”等词汇。
③利用第二种以句为单位的图谱完整的学习童谣内容。
4.幼儿再次完整地边看第三种以段为单位的图谱边欣赏录音童
谣一遍。鼓励幼儿看着图谱跟随录音一起朗诵,结合夸张的表情、
肢体动作表现童谣的趣味性。
案例分析:
《海龙王娶某》是一首节奏明快、幽默风趣、朗朗上口的闽南
童谣。老师甲依据童谣内容制作的课件很好地抓住了童谣中”
情”、”景”的完美交融。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画面,充满感情
的朗诵,音乐伴奏,把童谣作品的语言、文字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深深地吸引了幼儿,充分调动了幼儿视、听、说等多种感官功能,
使幼儿进入一个童谣世界。教师灵活运用课件的优势,始终抓住幼
儿的兴趣,注重幼儿对童谣的感受,让幼儿来主动学习。通过重复
播放、定格观看等方法,在具体形象的生动画面中,把看、听、说
统一起来,使幼儿进一步提高了对词汇的理解、句子的表达等能力。
教师乙充分利用图谱,在教学中取得一种别样的效果。她利用第一
种以单词为单位的图谱让幼儿理清童谣的脉络,图谱的制作运用小
朋友人人能画的小图标,对于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自制图谱巩固对
童谣内容的掌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真正做到让幼儿自主学习。在
引导幼儿学习和朗读童谣中教师乙结合以句为单位和以段为单位
的两种图谱,实现语言与图谱的沟通,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
忆,有效地支持幼儿学习。
结论:
1.图谱的有效运用使幼儿在学习童谣中有一定的凭借物,幼儿
容易理解童谣的内容。
2.有效运用图谱法指导闽南童谣教学活动,有助于幼儿更好地
表达作品。简单的一条线、一个勾,就能充分表达幼儿的所思所想,
促进幼儿在视听同步的同时,又能达到口语和书面语(图形符号)
的有效转换,增强了学习效果。
3.图谱的运用有助于幼儿的创编能力。
图谱在闽南童谣教学中的运用是我们的一个尝试。在实践过程
中,我们发现:图谱化教学在闽南童谣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它对于促进幼儿理解和学习闽南童谣、发展语言能力起到了功不可
没的作用。当然,图谱的选择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内容
来决定,为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和体验活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图谱的设计不要过分追求美观、表象化,而要形象、科学、准确,
贴近幼儿生活实际,只要能够在活动中发挥有效作用就行。把图谱
化教学有效地运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必定会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取得
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