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租界发展

上海租界发展


“有几个穷朋友,邀我去游法国公园。一走到公园门口就看到一块刺目的牌子,牌子 上写着:‘华人与狗不准进国’,几个字射人我眼中,全身突然一阵烧热,脸上都烧红了。 这是我感受着从来没有受过的耻辱了。”(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陈毅的兄长陈盂熙在口忆1919年6月他与陈毅的上海之行时谈道:“……一到外滩, 公园门口木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字体赫然在目,真使我们感到莫大的侮辱。有一 位同学主张砸掉木牌,仲弘(即陈毅)说:‘这不是砸掉木牌就能解决的问题。’”(见 《人民的忠诚战士――缅怀陈毅同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外滩公园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
➢ “上海几处的公园都禁止狗与华人入内,其实狗倒可以进去,人是不行,人要变成狗的时 候便可以进去了。”这是郭沫若1923年8月28日在《月蚀》中写下的句子,诸如此类记载, 信手就可翻出几条,比如:

“上海的黄浦滩和北四川路那两个公园,我们中国人至今还是不能进去。从前在那些 公园的门口,并挂一块牌说:‘狗同中国人不许人’!”(孙中山《中国内乱之原因》)
上海租界的发展
“租界”这一名词在中文中出现的时间为1860年代。 一般认为,租界要具备中外文件条约作为依据,有明确 的地域界限,区域内的外国居留人能行使独立完善的行 政、司法体系。中国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 为蓝本,并影响到其他租界。租界最主要的特点是内部 自治管理,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 机构——工部局,担任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 卫生、公用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议 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上海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租 界,同时也是近代中国两个公共租界之一(另一个是鼓 浪屿公共租界)、以及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 上海法租界)。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 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 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
➢ 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官慕久与 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 (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设立上 海英租界。它南起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至 李家场(今北京东路),东临黄浦江,次年确立 了界路(今河南中路)为西界。
➢ 1848年,美国人在虹口设立美租界
➢ 1853年9月,上海发生小刀会起义。到了 1854年(咸丰四年),外国商人感到 《上海租地章程》的内容已不能适应其 需要,要求修改。7月8日,英国领事阿 礼国、美国领事马辉、法国领事爱棠正
式宣布经三国公使共同签署的新土地章
程,即《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
一般称作第二次《土地章程》。这个章
程完全由英法美三国公使草拟,在外国
租界发展中出现了5个转折点
➢ 一,华人进入租界定居经商; ➢ 二,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上海从贸易中心向
生产型工业城市发展; ➢ 三,成立黄浦河道局,疏浚河道,开拓港口和改
善港口设施; ➢ 四,租界实行中立,具有重要政治意义,为政治
避难和政党之秘密活动提供了庇护所; ➢ 五,华人要求参加租界管理,五卅运动爆发,爱

这不仅仅让一个中国人觉得受到了侮辱,也不是仅仅只让一个中国人感到耻辱,这几 个字曾让每个中国人心里都埋着一座活火山。哪怕,是现今再想起,依然还有火苗呼呼地 欲往外冒。

不仅中国人揭露和谴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子的内容,连外国人对这块牌子也是 谴责的。1929年11月9日,《密勒氏评论报》发表《中国人,请走后门》的文章,说: “根据工部局命令竖立在上海各公园门外的,写着‘狗与华人不准入内’的告示牌,尽管 已在一些时候以前拆除,但在上海外侨社会的某些中间,由这块傲慢无礼、侮辱他人告示 牌所表示出来的那种典型精神,却至今尚未死去。”
“租地人会”上通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并在租界内实施
以后,才移文通知上海道,根本没有与 清政府商议。《章程》共14款,外加 《上海华民住居租界内条例》、《发租 洋泾浜地基条款》两个附件。
附件的主要内容
➢ 主要内容有: 1.取消1845年章程中由英国一国独占居留 地的条文。2.改变租地办法。仍由外国侨民直接向中国 业主租地,但取消第一次章程关于各国商人租地须先得到 英国领事许可的规定,改为由租地人向其本国领事呈报并 转道台查核;取消押手,由租地人将租价付与中国业主。 3.默认“华洋杂居”。中国人可进入租界租地建屋,但 须得外国领事“允准”。4.租界可征收地税或码头税, 等等。这个租地章程颁布后,租界内成立了工部局。工部 局组织巡捕,并以巡捕捐的名义向中国人抽税,还擅自审 理中国人的民刑案件。这样一来,上海租界俨然成为中国 境内的“国中之国”,工部局即成为这个国中之国的政府。
国热情空前高涨。
➢ 1854年7月,英法美3国成立联合租界。 1862年,法租界从联合租界中独立;1863 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
一,华人进入租界定居经商
➢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被 允许在此居住、经商。 但“外人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 人”, 1853年的小刀会起义,改变了这一局面。租界内, 外商从事房地产经营“合法”。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起义 迫使江浙一带大量地主、乡绅、富商、官僚纷纷携眷涌入 上海租界寻求庇护。大量华人进入租界后,极大地刺激了 租界内房地产经营活动。大多数外商都很快将商业与兴趣 转移到房地产经营中来。一些早期的著名洋行如老沙逊、 怡和、仁记纷纷投巨资从事房地产经营。 1843年底居住 在英租界内的外侨只有26人,19世纪末已有7000人左右, 至1936年则达到近6万人,同年在租界内定居的华籍居民 也近160万人。。
法租界的形成
➢ 1848年1月,法国领事敏体尼到达上海后,鉴于 英、美之间发生“专管”争端,便在上海县城与 英租界之间的地段内租到了房屋,设立领事馆。 敏体尼以不平等条约为护符,向上海道台麟桂明 确提出要“沿洋泾浜地区,它和英租界正好隔河 相望”,“是唯一能适合我国(法国)侨民居住 之地”。1849年4月6日,中法双方签字换文,麟 桂正式发出告示,引用《黄埔条约》第22款规定, 宣布“中法双方”勘定上海北门外一处地段,允 准法人租地,全面积约为986亩,是为法租界。
➢ 1849年,法租界建立,地点在上海县城与英租界 之间。。
美租界的形成
➢ 1846年,美国驻上海代理领事在英租界内 设立领事馆,发生了“升旗事件”。美国 圣公会主教文惠廉暗中在苏州河北岸以低 廉的地价广置地皮,建造房屋。1852年, 金能亨任美国驻上海代理领事,于3月16日 公告美国公民,宣布美国已在上海取得直 接租地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