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岭南建筑的发展【摘要】岭南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建筑中独树一帜,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岭南建筑是将现代建筑与本地湿热气候和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其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在大量高新建筑物涌现出来,许多新的建筑思想和理论由外国引入的今天,我们对于岭南传统建筑文化,要分析批评地继承,重在于借鉴和启发,继承其设计理念的神髓,使我们岭南文化传统的精髓在新建筑中得以不断的发扬和延续。
【关键词】岭南建筑岭南派祠堂建筑现代主义岭南建筑是将现代建筑与本地湿热气候和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在中国的现代建筑史上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它反对以单纯的形式审美主导建筑设计,而加入了技术(建筑物理)和本地文化传统的因素,并造就了一批建筑大师,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代表作。
一、岭南建筑概述岭南建筑不是建在岭南的建筑,岭南建筑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适应岭南建筑气候的建筑;二是建筑文化反映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
关于岭南派建筑的产生、发展以及其特色和风格,我们引用著名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教授曾昭奋和艾定增教授所作的精辟的评论来概述。
曾昭奋教授最早把中国建筑新风格定为北京的“京派”、上海的“海派”和广州的“广派”(“岭南派”),并归纳出“岭南派”建筑风格的特色是自由、自然和符合人们活动规律的平面安排;明快、开朗和形式多样的立面和体形;与园林绿化和城市或地域环境的有机结合。
在地理位置上说,岭南一般泛指为北纬25度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广东的韶关以南、福建的厦门、泉州以西,广西的南宁、桂林以东的南国大地。
这个地区的气候比较独特,由于处于沿海亚热地带,有海水做温度调节,常年气候比较温和,不过也因此空气潮湿、多雨,雨季时间长。
植物生长茂盛,花卉四季常开,环境清新秀丽;这里物产丰富,各种建筑装饰材料多种多样,由于受到各方面自然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建筑装饰风格。
由于气候湿热,岭南建筑一般都空间开敞,由于四季常绿,在园林营造方面也很有特色,岭南庭园代表作有清晖园、余荫山房、可园和梁园(十二石斋)等等。
在某种程度上,岭南建筑也反映出岭南文化的某些特点。
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建筑与岭南园林的有机结合,建筑有轻巧通透的体形,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
岭南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从发展历程上看,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晚清民国时期的岭南建筑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
广州作为岭南的中心城市,唐朝时起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清代全国海禁时广州是唯一通商口岸,而五口通商之后又是五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以广州文化为代表的岭南文化有着务实、重商、开放等特点。
岭南建筑与岭南地区的历史沿革、人文传统、生活习俗、地理状况、气候特点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正是这些综合的历史因素造就了不同时期的岭南特色建筑。
岭南建筑的基本特色是既保留古制,又融会中西;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异彩;讲究风水,突出亲水。
以独特的技术、工艺特点独树一帜。
二、岭南建筑的发展阶段岭南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
因此传统的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
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建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
在该时期,岭南建筑文化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体系,建筑种类扩展,建筑布局趋向大型组群,建筑装饰达到高超的水平。
其中的代表作要数陈家祠。
陈家祠位于广州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始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
陈家祠坐北向南,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主体建筑,中轴线两侧为厅堂,两边以偏间、廊庑围合;每座单体建筑以青云巷隔开,建筑间以长廊相连,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进深三进。
祠堂前辟有宽阔的庭院,还有东院和后院,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
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头门、聚贤堂和后堂。
头门面宽五间27.56米、进深三间14.91米。
17架梁用四柱、梁架、驼峰、斗拱、雀替均刻有花卉、瓜果、人物等纹饰。
头门大门上悬“陈氏书院”横匾,两边有石砌垫台,门前两侧立一对直径1.4米、连座高2.25米的石鼓,两扇大门上彩绘河神。
大门内设四扇双面镂雕屏风。
头门明间与次间梁架高10.09米,稍间梁架高9.69米,形成高低错落两个屋面,硬山顶封火册墙,屋面铺碌灰筒瓦,正梁塑花鸟、人物灰塑纹饰,砌石湾陶塑人物瓦脊,垂脊塑寿果、蝠鼠和狮子等。
两侧东西厅堂面宽14.05米、进深三间11.9米,其建筑规模、装饰比头门稍次。
聚贤堂原是陈姓族人举行春秋祭祀和议事聚会的地方。
面宽五间27.84米、进深三间16.7米,二十一架梁六柱出前后廊,梁架、驼峰、斗拱、雀替雕刻花纹,后外金柱明间、次间装12扇镂雕屏风,稍间设花罩;堂前设月台,月台宽16.84米、深5.76米,石雕塑柱以岭南佳果为装饰,栏板嵌铁花。
正脊上陶塑瓦脊是1981年修复时重新烧制的。
后进后堂及大厅三间原是安放陈氏祖先牌位及祭祀的厅堂。
中后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二十一架梁用五柱后墙承重,后金柱间各设高7米的木镂雕龛罩,后稍间设神龛,内设21级木阶放置神位、牌位。
除中轴线主体建筑外,其他厅堂、廊庑、斋室、厢房等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梁架、斗拱、驼峰、墙壁、墀头、踏道等均以梅兰菊竹、花鸟虫鱼、岭南佳果、历史典故、戏曲人物等题材为装饰内容。
中外闻名的陈家祠,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气势雄伟,装饰巧夺天工,富丽堂皇,无怪乎人们称它是岭南建筑的明珠,又说它是集岭南装饰工艺之大成。
第二阶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关大屋、竹简屋和商业骑楼建筑。
此段时期的岭南建筑,将现代建筑与本地湿热气候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反对以单纯的形式审美主导建筑设计,而加入了建筑物理和本地文化传统的因素,使得建筑独具岭南特色。
就以我们著名的西关大屋为例,西关大屋的平面图沿一条纵深很长的中轴线布置,开间小,但是进深却很长。
临街的门廊并不大,大厅、二厅长长的向深处延伸。
在这些房屋密集地区中,大屋的设计恰恰配合了广州本地的炎热气候特点;以高外墙来阻挡太阳直射、减弱辐射高温;两边以青云巷引入自然风,改善内部的自然通风:以室内进出风口,天窗、天井和通透间隔来透光,以解决住宅过度密集所带来的采光问题;满洲窗是一种垂直推拉窗,可以上下提动,利于夏季通风。
所以,西关住宅虽然密集,但是进入到西关大屋内部,即使没有空调和风扇,屋子里也总是感觉凉爽。
又以广州常见的骑楼为例,骑楼是在楼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
骑楼可以遮挡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
岭南地区经常下雨,所以广州到处都可见骑楼。
下大雨的时候,人们仍旧可以走在骑楼下,逛商店。
骑楼虽然引入自外国,却恰恰适合了我们岭南地区的气候。
第三阶段是西洋建筑的传入,中外建筑师将中西建筑融合起来。
广州在很长时间是我国唯一的通商口岸,较早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西式建筑以及用欧洲人物形象、罗马字钟、大理石柱为建筑装饰,采用套色玻璃等进口材料。
直至清末,在岭南兴建了一批西式建筑,有教堂及附属的医院、学校、育婴堂等,如广州石室是远东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
此时期,钢材等建筑材料和近代建筑技术也开始应用,1905年建成的岭南大学马丁堂,是中国最早采用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之一。
而石牌中山大学校园及建筑则是中西建筑融合的典型代表作。
该校园的建筑设计,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宫殿式风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其中农学院化学馆以西方古典建筑常见的手法,其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外观立面二层,实为三层,底层作为基座处理。
立面用巨柱式,贯通二层。
屋顶用庑殿顶。
大屋顶内是一个巨大的空间。
理学院教学楼(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平面倒U 形,二层,黄脊绿瓦红墙,人称“红楼”。
整座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装饰图案纹样也是中国民族风格,基座为须弥座,斗拱、栏杆、彩画均为传统形式。
其中巨柱式及室内天花线脚则为西方常见手法。
物理系教学楼的艺术形象更为独特。
平面亦是倒U形,正中用单檐庑殿顶,两翼则用歇山顶,然后是歇山。
正立面主体高三层、庑殿顶,两翼高二层、歇山顶,非主体则为二层,用单檐歇山顶,主次分明、稳重大方。
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筑技术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岭南建筑逐渐进入现代建筑的发展阶段,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筑新风格。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广州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诸如白天鹅宾馆、花园酒店、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矿泉别墅、白云山双溪别墅等一大批园林宾馆和酒店,它们都是现代岭南建筑的优秀作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白天鹅宾馆。
白天鹅宾馆(高33层,建筑面积10万m2)是全国第一个引进外资的五星级旅馆。
它的设计时尚、气派、典雅,明确引进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强调现代生活、功能、技术在建筑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摆脱学院派和复古主义创作思想的影响,力求建筑功能的合理性和投资的经济性,同时也仍然重视由于地区气候和人民生活习惯的不同而形成的岭南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地方传统,体现岭南地方风格与现代主义的有机结合。
设计中尤其在室内、外环境设计中强调了与所在环境的联系与沟通,室内大堂中以“故乡水”点题的庭园,再现祖国山水景色,令归来的海外游子顿生“天涯归来意,祖国正风流”之叹,也深受广州市民的欢迎,成为市民们有口皆碑的一个旅游点。
现代主义、地方特色与生活情趣的有机结合,是白天鹅宾馆创作成功的关键。
三、岭南建筑的古今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高新建筑物涌现出来,许多新的建筑思想和理论由外国引入。
当我们争相去建这些高耸入云,外表冷峻的建筑物时,请不要忘记了,我们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我们的建筑在这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
虽然时代发展了,但是我们在接受外国新观念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了本国的鲜明特色,去生搬硬套外国的模式,否则就会丧失了自我的个性。
我们的岭南文化也是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的,如何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历史文化优秀的传统建筑,在适应当地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运用和结合民族特色,均有自身的优点:就其社会作用来看,它还有强大的凝聚力,反映了民间智慧,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与人际关系和谐,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产,我们要从保护人类环境和人类文化的高度,去保护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重复、复制旧有建筑,我们应看到岭南建筑中的文化内涵,把一些有特点的装饰适当的添加到现代建筑的细部上;同时应该思索旧建筑中的精髓和规律,挑出其合理的元素,运用到新建筑中,例如遮阳板、骑楼、天窗等,这些元素对于改善建筑物理环境的作用是持久不变的,同时给以发展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