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法与私法中国政法大学宋在友教授【2008.11.5于中国传媒大学】很高兴有机会就法律问题做个交流。
法律问题大家知道很多,在这个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讲什么呢?我想讲一下法律的分类问题,公法和私法。
在这里所讲法律的基本分类,是大陆法系对法律的基本划分。
它把整个法律分为两大块,公法和私法。
大陆法系,大陆是哪个大陆?欧洲大陆,就是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还包括世界很多国家,非洲、南美和亚洲很多国家,都是属于大陆法系的传统。
这个传统是以三个法典为代表的,一个是古代的《罗马法》,一个是近代的《法国民法典》,还有一个是接近现代的1900年生效《德国民法典》。
这是大陆法系历史的三个基本法典,都是民法典,大陆法系因此也被称为民法法系。
公法与私法的分类,在古代罗马法里面就出现了。
当时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说:公法是关于罗马国家的法律,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律。
为什么当时罗马法学家把法律分成公法和私法?它的动机之一,就是把公法排除在法学家的视野之外,专门研究私法问题。
为什么他们当时把公法排除在法学的视野之外?因为公法是关于政治国家的法律。
在当时罗马国家,是政治专制的,而在政治专制的国家,有个禁区:政治是个禁忌的问题,这是普遍现象。
所以,关于政治的公法,要研究它是很危险的。
当时法学家们很聪明,把它排除在法学之外,专门研究私法问题,所以罗马法发达是私法发达,罗马法指的就是罗马私法。
作为传统,罗马法学家把公法排除在视野之外,专门研究私法问题。
到近代,这个禁忌就被打破了。
就是说,公法(政治的法)这个禁区被近代自然法派打破了。
近代自然法学派,是关于公法的理论,专门研究公法问题。
他们认为:法律,既要调节个人关系,也要调节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是纵向的,所以它是公法问题。
近代公法理论发达,公法制度也发达。
从近代开始,私法民法典发达,公法宪法典,也同样发达。
从近代开始,公法和私法,无论是理论还是制度都并驾齐驱了。
近代以来,公法、私法的划分背后有一个理论支撑。
什么理论能够支撑这个划分?就是近代的政治经济学,这是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的理论基础。
近代西方思维方式,有这样一对概念: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
我们知道,国家和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所代表的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政治国家是个什么领域,是一个公共权力的领域。
公共权力-公共事务-公共选择,追求的是公共利益。
国家的权力理念:公共权力是要促进社会的公共利益,这是国家领域。
市民社会呢,是个人的自由领域,所以看到,个人自由-个人事务-个人选择,个人自我的事务,都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市民社会是个人利益的领域。
这是近代思想界一个基本的概念范畴,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
公法和私法这两个概念,是以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为基础的,公法是关于政治国家的法律,私法是关于市民社会的法律。
私法,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市民法。
何谓市民,即是市场经济的成员。
市民法即为私法,何谓私,即为追求个人利益或私人利益。
私法使得市民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合法化,表现为私法权利。
当时公法是干什么呢?它的具体精神是要限制国家权力的。
为什么公法要限制国家权力?大家知道在近代占支配地位的政治经济学是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学。
它是什么呀?相信市场万能,就是说市场本身这个看不见的手可以有效的配置社会的经济资源,每个人追求自我利益可以客观上促进社会利益。
因此私法,是关于市民社会的法。
市民社会的法,民法或叫私法,它的基本精神,就是私法自治。
,市民社会的私法领域,个人是自主的,我个人权利义务怎么样,是由我的自由意识来决定的。
私法自治其实就是个人的意识自治,最简单的,比如契约自由,契约是个私法问题,市民之间通过建立契约来确定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它是自我立法,只要自己同意,就可以创设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契约具有法律效力,私人之间达成的契约具有法律效力。
为什么民法里有这样的精神啊?就是市场万能的理论。
因为市场经济的成员就是市民,市民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
市场经济怎样?市场可以有效配置经济资源,机制呢?就是自由的平等的理性的个人,根据反应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市场是靠个人的自由,平等,理性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来体现的。
每个人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客观的,可以促进社会利益,,这么一个理念。
既然市场是万能的,就不需要国家的干预,因此关于政治国家的公法,要限制国家的权力。
市民社会的经济关系靠私法调整就够了。
关于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标准,人们提出了很多看法,如主体说,利益说等。
主体说认为,划分公法私法的标准在于,参加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否有一方是国家或某种公共权力,因为公法调整的是国家至少作为一方参加的法律关系,如果法律关系的双方没有一方是代表国家,那么就是私法关系;利益说认为,关于个人利益或私人利益的法就是私法,关于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的法就是公法。
还有人整合起来,私法是关于个人自由、个人利益、平等关系的法,公法是关于公共权力、公共利益、不平等主体之间关系的法。
尽管说法不同,但它们都是相通的,只不过是对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属性的某一个着眼点不同。
所以只要把握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基本原理,也就把握了公法和私法的基本原理,无论何种说法,都是可以理解的。
在近代,公法、私法之间存在非常明确的界限,但在现代社会中,公私法的界限在渗透,在模糊。
为什么他们之间相互渗透?背后是因为经济学的变化,就是近代信奉的市场万能这个理念是和现实有距离的。
市场是有缺陷的,市民社会的问题,有些是无法通过个人自由的协商来解决的。
如果出现问题该怎么办,怎么协商解决?我们所知道的市场缺陷,像市场周期性的波动导致的经济危机,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这是无法通过个人之间的自由协商解决得了的,那怎么办?靠国家权力的干预啊,就是宏观调控。
还有像社会的劳资纠纷,劳动者和资本方的纠纷。
我们知道,劳资关系在近代是民法领域,企业家和劳动者双方平等,经过自由协商,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且双方经过协商自愿达成的契约是公平的。
这个理念,人们逐渐发现这个理念是不符合现实的。
因为企业家拥有经济资源,对工人来说,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
所以怎么样呢?企业家就利用资本力量强迫弱者接受不平等条款。
社会这两大社会集团即强势集团和弱势集团,就是马克思说的有产者和无产者两大阶级,市民社会这两个阶级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这个问题能否靠个人自由协商解决?市民社会自身是无法解决的,这只有依靠国家权力宏观的调控和干预,国家强制条款,重点是保护弱者,保护劳动者的正当权益,比方说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缓和一下劳资矛盾,使社会能够正常的运行。
再比如说垄断,他本身是扼杀自由平等的,怎么办?国家就要干预,就有《反垄断法》。
这里就体现了公私法渗透,就是私法的公法化,在传统的私法领域,国家权力进来,公法介入,私法领域,靠国家强制的力量,就是所谓私法的公法化。
经济法,是国家调控的法,调控市场的法,试图避免市场本身的经济危机。
还有劳动法,反垄断法,国家权力的干预,因为市场缺陷产生了问题,市民社会的个人无法解决。
社会本身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在有些问题上无法自治,怎么办?只好由国家来解决。
这是为什么现代社会私法会公法化,市民社会本来是自由的,现在国家强制过来干预了,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市场缺陷造成的,都是它本身的一种必然结果,市场调节,加上国家宏观调控,私法公法并用。
还有相反的另一个取向,公法的私法化。
在传统的公法领域,私法也进入公法领域,来调整公共利益。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也是市场的问题。
比方说经济危机,西方国家也很聪明,借鉴公有制的经验,上世纪产生了国有化浪潮,把私营企业收归国有,让国家来经营。
公共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要遵守私法规范。
但问题是,国有企业是追求什么利益的?是公共利益呢,还是个人利益呢?是公共利益。
国有企业按照私法规范进行经营,意味着私法要调整公共利益,私法进入传统的公法领域,所以形成了公法的私法化。
在当代社会,和公法私法这两个大类相并列的还有第三个部门,就是社会法。
社会法是兼有公法私法双重因素的,兼有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双重因素,像劳动法之外,还有社会保障法等等,为什么会出现社会法?还是由于市场经济的缺陷。
市场缺陷的一点是贫富分化,这是市场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
这就需要国家来干涉,国家来救济,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的权利。
所以公私法界限的模糊,归根到底都是市场内部缺陷导致的。
这是我们讲公法私法的一个基本划分,变化特征,背后是什么原因,从经济学来解释它,而且只有这个理论才能解释它,所以是这样,是因为背后的经济问题。
我们再来专门看一下公法问题。
政治的法是公法,我们知道,公法分很多,但它是以宪法为主的。
民法是私法,它是市民社会的,公法是政治国家的。
宪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是调节国家和公民的关系,我们来看一下,近代也好,当代也好,它的基本内容就两块,一个是关于国家机构,国家制度,一块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这个宪法的基本内容和精神,不论哪个宪法,中国也好,西方也好,国家和公民,都是分这两块。
宪法的主要精神,是对国家权力的限制。
我们知道有两个基本制度的限制,一是三权分立制度,宪法把国家权力分成三部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然后相互制衡。
所以没有三权分立,就没有宪法,可以看出这个制度是宪法的核心之一。
三权分立,它是手段,目的是什么?是要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相对国家的。
三权分立,这个理论是孟德斯鸠的一个基本理论,后来成了宪法的制度。
我们假设,如果把立法权和司法权合一,而立法权侵害公民权利,公民诉讼,是通过司法机关诉讼,那么如果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合而为一,立法机关侵权了,我去告它,由司法机关处理,而司法机关同时是立法机关,他们是合而为一的,我们讲,法官,不能是当事人,这是起码的一个法律原则,两者纠纷,靠第三者来裁断,但是现在公民和立法机关发生纠纷,当事人自己充当法官,你说正当公平么?比方说我和你发生纠纷了,你侵犯了我的权利,我去找法官。
法官是谁呢?法官就是你呀,你能公平处理吗?再假设,行政权和司法权合而为一,行政机关侵权,公民靠什么呢?靠司法保障,问题是行政和司法合而为一了,都是当事人,那怎么办,是没有办法的。
如果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合一,这个体制下,公民权利荡然无存,这是集权体制,专制体制。
近代宪法就是因为这么一个原理,公民权利受到侵犯之后,要通过司法机关,所以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侵权都会通过司法中立制约它们的权力。
宪法的这个设计是宪法的核心制度之一,所以他们说没有三权分立就没有宪法,理由就在这个地方。
这是当时宪法的一个基本的体制,也是现代宪法的基本体制。
另外,宪法对国家权力的限制,还体现在国家权力边界的限制,国家权力是有限度的。
近代的宪法对国家权力的规定,最低限度的国家,因为市场是万能的,所以国家权力有个限度,你立法,司法,你不要干预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