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926825(2006)2020035202
城市地下步行系统规划设计初探
收稿日期:2006204214
作者简介:蔡夏妮(19812),女,解放军理工大学地下空间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 210007
蔡夏妮摘 要:通过分析地下步行系统的组成,着重探讨了地下步行系统规划设计的要点,指出对地下步行系统规划设计的探讨旨在创造多元化、多层次、有机的地下空间,它将成为我国各大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关键词:地下步行系统,内部空间,立体化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A
引言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诸如城市生存空间缩小,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城市的加速发展使城市矛盾进一步恶化,出现了城市立体化改造和建设的客观需要,一些城市把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步行化是20世纪下半叶城市生态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我国在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地下商业街往往和地下连接通道、广场等相联系形成地下步行系统。地下步行系统的建设,激发了区域活力,将城市的地下公共空间联成系统,增强了城市的内聚力,使其成为地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体现对人关怀,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标志。1 地下步行系统的组成1.1 地下步行系统的主要部件地下步行系统的主要部件,包括步行通道、出入口、开敞空间及其他地下公共(交通)系统。步行通道是步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将商业中心的主要步行点连接在一起,是地下商业设施、服务及公共空间的连接纽带。它不仅可以连接各商业中心,还可以与公共地下
停车场相连。出入口,乃空间的起始或转换点,具有明确的界定域或导向性,具有外向开发性的特征,地下空间特别注重其位置的确定和场所的形成。开敞空间在地下空间中一般表现为下沉式广场和中庭。其从形式上有时也表现为入口空间,但在这里讨论的是地下空间内部的开敞区域。开敞空间和步行通道空间的联系是极为紧密的,它往往形成区域的中心,展示空间的内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半开敞性,可以提供专门来此消闲和过往行人聚会、娱乐、休憩的活动场所。1.2 地下步行系统的附属构件地下步行系统除了是一个具一定规模的,集购物、娱乐、休闲、交通于一体的室内步行系统,同时在其内部还通常附以灯光照明、小品雕塑及其他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外部环境因素。地下步行系统的附属构件,包括步行通道指示图、休息桌椅、电话亭、绿化设施、城市雕塑、灯饰、宣传广告栏等。2 地下步行系统规划设计要点2.1 清晰的内部流线组织由于地下空间与外界环境缺乏有机联系,易造成人们与外部空间意向脱离,使人们难于对地下步行系统的规模、形状、走向以
样的施工队伍多由乡村瓦木匠组成,没有技术管理体制,一般由施工队长说了算,而施工队长有时完全不懂砖、砂浆的强度等级,施工队中往往也没有相应的懂房屋建筑或结构的人作施工员进行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通常也没有相应的施工机械,往往是土方法作业,安全隐患偏多。加强施工管理是事关质量这一百年大计的大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管理:1)严格对建筑施工单位的资格审查,禁止一些不合格的建筑施工单位参与小城镇建设施工;2)严格对民间建筑工匠的培训和管理,实行持证上岗;3)成立工程质量领导小组,落实具体人员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4)积极引进施工监理机制,由监理公司参与管理工程质量;5)要把好工程质量验收关,对工程进行分部分项检查验收,上道工序不合格的不进行下道工序施工;6)加强城镇建设档案管理。5 结语当然,小城镇建设市场中出现的问题还很多,如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建设资金来源问题等。不论小城镇建设中出现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思考该如何解决它,而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把小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结构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科学技术进步、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镇。参考文献:
[1]陈春庆.浅议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小城镇建设,2003(8):29230.[2]陶永勇.小城镇建设、路在何方[J].小城镇建设,2003(3):84285.
Existing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inthenormalizationoftheconstructionmarketofsmalltownsGUOBoAbstract:Itanalyzestheproblemsinthenormalizationoftheconstructionmarketofsmalltowns,whicharelayout,design,detection,con2structionmanagementandbringsforwardcorrespondingimprovedmeasures.Thiswillhaveimportantmeaningtoimprovethesustainedquickdevelopmentofsmalltowns.Keywords:smalltown,constructionmarket,standard,improvedmeasure
・53・ 第32卷第20期2006年10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2No.20Oct. 2006及和邻近建筑之间的关系等形成全面清晰的印象,因此地下步行空间的人流组织应解决由于多功能复合化而出现的多股流线,多向进出口,内外交通连接等问题,以增强空间的有序性、导向性与可识别性。应使顾客顺畅地浏览选购商品,避免死角,并能迅速、安全地疏散。地下步行系统中内部流线组织分为水平交通组织和竖向交通组织。水平交通组织的作用是引导人流,通过街道空间的缩放、与出入口的对位关系、地面材质的变化,使人能容易判断出自己所处的位置与出入口的空间关系。同时,所有水平流线必须和各层的竖向流线联系便利而且明确。竖向交通组织的目的是安全、快速地运送和疏散乘客。竖向交通的处理必须考虑顾客流线,注意入口与垂直交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将主要垂直交通设在平面的几何中心,且应靠近主要入口。2.2 地下步行系统与城市交通换乘系统的衔接地下步行系统的可达性依赖于完善的地下交通设施,地下行人交通接驳设施主要是以地铁为主的综合交通枢纽。由于运行车辆数量的增加和用地的日益紧张,使得现代交通换乘多采用立体化的方式解决人车分流。因此,对地下步行系统与城市交通换乘站点进行合理衔接,能提高地下空间的整体利用率,方便行人出行。在进行地下步行系统与换乘系统衔接设计时,需考虑当地铁通达换乘枢纽地下,可通过垂直交通与处于其他层的交通换乘点相联系,地下步行系统与城市主要交通站点要尽量相连,地下步行系统的各个接口与停车场(含汽车和自行车)进行必要连通,地下步行系统及其各个换乘点与城市人群出行模式相一致等。2.3 地上与地下步行系统的出入口部位置处理地下步行系统出入口的设置对商业设施及人流量也会产生影响。出入口的设计对人流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某些入口争去了人流,商业设施因此获益。不同用途的入口布置应有区别,地下街入口有的供行人和顾客使用,有的供工作人员使用,有的供进出货物使用,对这些入口应进行区别布置和处理,增加方向诱导能力。在这方面处理较成功的有北京西单地下商场改造工程,它将地下空间的人流入口考虑安排在南北主轴的两端,北端利用高架平台下的空间安排入口大堂,使人流通过扶梯、电梯进入地下商业空间;在轴线的南端设计了一个通透的玻璃造型,使之可以解决长安街人流的集散,同时不影响视觉景观。在东侧平台之下,则为货物供应单独设置了出入口。在地下空间的西南、东南方向分别设有通道与地铁车站连通,西北侧地下一层有通道连接两侧地下商业街。在商城之下,还为两条地铁干线预留了连接通道。这些口部处理和立体化的分流设施,极大地缓解了人车混杂的状况,避免了办公人流、货物流线对购物人流的干扰。2.4 建设步行系统立体化步行交通的立体化是把不同性质的交通流组织到垂直方向的不同平面中区,然后用垂直交通工具使之相互联系,不产生干扰并增加道路通行能力的做法。随着城市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进程,与城市建筑、机动交通、空间开发相交织,城市中以人行步道为主干的公共空间系统势必走向立体化发展的道路。地铁站建设拉动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在地下形成步行商业街,并与周边地段内主要地下空间、地下停车场串联起来;另外,建筑物内的电梯、自动扶梯等设施,可以连接地下交通设施(如地铁)以及地上的商场、办公楼等地点,地上、地面、地下三个层次通过各种垂直交通设施相互配合,彼此补充,构成了一个地下交通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的形态,并形成了立体化的城市步行空间体系,使城市空间产生更大的聚集效益,同时也提高了整个地区的防灾抗灾能力,扩大了城市容量。2.5 地下步行系统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地下步行空间的建设和综合性开发,既不是将不同使用功能进行简单而孤立的叠加,也不是仅仅从内部造型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而是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组织地下步行系统内部空间。可以充分利用高差组织、水平引导、节点放大、空间序列等技巧进行空间安排,从视觉上减少单调、压抑的感觉,有节奏的营造步行空间的高潮点。另外,由于城市地下空间与城市地面空间相比缺少阳光,人生活在其中往往会感到有些不适应。为了使地下空间更适宜于生活和工作,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人文环境规划,把人文的东西融入环境之中,在开敞空间设置富有人情味设施,从而改善和提高地下空间视觉环境质量,提高地下空间环境的文化价值。3 结语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大,大型或特大型的地下商业设施通过地下通道或是结合地铁站、火车站,在地下层与周围商业区的地下空间联成一体,形成城市商业网络的地下步行交通系统。因此,对地下步行系统规划设计进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其目的在于创造多元化、多层次、有机的地下空间,使地下步行系统能够适应网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最终使地下空间和地面空间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同时也为当前的地下空间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更是为将来拓展提供一些思路。参考文献:
[1]陈志龙,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63265.
[2]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4225.
[3]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33234.
[4]曾 坚,陈 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77278.
[5]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0231.[6]伏海艳,陈志龙.城市地下步行系统中的节点空间解析[J].地下空间,2004,24(3):2942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