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员工管理心理契约在员工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员工管理心理契约在员工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员工管理)心理契约在员工管理中的作用分析心理契约于员工管理中的作用分析摘要:心理契约是维系组织和成员关系的。

理纽带,是维持和发展员工和组织关系的内于力量。

充分发挥心理契约的作用,重视心理契约的构建,对于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契约;员工;管理;期望;激励1心理契约的内涵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名词。

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和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壹种配合”。

它虽然不是壹种正式的契约,但它却发挥着正式契约不可替代的作用。

2心理契约的特点2.1可预测性(1)可预测性是心理契约得以建立的前提。

于人际交往中,双方行为的可预测性,是建立于信任关系之上的。

只有建立了信任关系,双方才能对彼此关系的走向进行预测,也才能真正建立心理契约。

(2)心理契约的建立使这种可预测性得到强化。

心理契约的达成乃至实现是壹个员工和企业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

经过壹段时间的磨合,双方可能达成较多的心理默契,这样双方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近,工作中也更容易达成默契。

(3)心理契约的危机是可预测的。

于和企业关系上,员工往往要求企业制度规则保持壹定的公平性和连续性;于和领导的关系上,员工往往期望领导是值得信赖的,如果员工认识到自己对企业和领导的期望是不现实的,往往容易出现心理契约的危机。

企业可根据预测作好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以防止心理危机的出现或减少损失。

2.2主观性心理契约没有正式的文字记录,而是以心理期望的方式埋藏于契约双方的内心深处,期待着对方去理解、估测。

由于这种心理期望是壹种主观感觉,个体对于他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有自己的体验和见解,这往往就会造成自己的期望和企业的理解不壹致。

就员工来说,员工对企业的期望,不仅取决于企业的关联管理政策,而且也受到自身因素(如个人经历、心理特性等)的影响。

很多员工于工资福利、培训、晋升等不同方面对企业寄不同的期望,这就意昧着心理契约有着很强的主观性。

具体来说,这种主观性表当下以下几个方面:2.2.1个人认知上的差异性于和企业的关系上,有些员工见到了企业行为中积极的壹面,认为企业履行了契约;有些员工较多地见到了企业行为中的消极的壹而,认为企业未能尽到自己的义务。

南于存于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不同的人对企业的评价是不相同的。

2.2.2不同员工的需求、期望可能不壹样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人们需求的阶段性和多样性。

表当下现实生活中,心理期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

如果忽视个人需求、期望,就容易导致员工和企业的相互期望未能很好的匹配。

这种情况于企业管理中的存于是较为普遍的。

2.3不确定性正式契约的内容、职责、权利均是明确固定的,不能随契约壹方的主观意愿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而心理契约的本质是壹种心理期望,它会随着工作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心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人们于壹个企业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所涵盖的范围就越广,同时于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中,相互期望和责任的隐含内容也就越多。

这也使心理契约的内容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心理契约不像正式契约那样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把彼此的要求、期望明朗化、公开化,也不可能用书面形式记录于案。

心理契约往往只能以自己的“心”为“秤”,用“感觉”来“衡量”。

2.4动态性由于心理契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心理契约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

这就要求心理契约双方根据环境变化和企业发展来确定心理契约的内涵,切忌壹成不变。

心理契约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统壹的标准,于壹个企业适用的心理契约于另壹个企业不壹定适用。

因此,应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员工需求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2.5双向性心理契约是企业和企业成员之间建立的壹种双向交互性的联系。

壹方面是指员工对自己于企业中的权利、发展等方面的期望,另壹方面是指企业对于员工的忠诚、责任等方面的期望。

应该说,企业和企业成员双方于心理契约中均处于完全平等的主体地位。

于向对方提出期望和要求时,应注意双向沟通,尽量去领会且满足对方对自己的期望。

通过双方的交流沟通,达成对企业和个人的发展的共识,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心理契约于员工管理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3.1心理契约适应了现代管理方式的变化从本质上讲,管理归纳为俩类:壹类是以工作为中心,强调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另壹类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情感需要的柔性管理。

于企业管理实践中,单纯的刚性管理缺乏人情味,将人和机器设备相提且论。

于这种管理方式下,我们可能发现命令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越来越难以维持。

而柔性管理恰恰弥补了刚性管理的不足,通过柔性管理能够达到刚性管理达不到的目的。

因而管理柔性化的心理契约,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管理柔性化的心理契约本质上是壹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求用“柔性”的方式去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

它是于尊重人格独立和尊严的前提下,于提高广大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基础上所实行的管理。

它不是依靠外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而是依靠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于潜力、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开拓优良业绩。

于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这将必然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法宝。

3.2心理契约适应了人才流动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才流动的机制已经形成。

它打破了工作单位终身制,使员工和企业均有了壹种双向选择的权利。

这实际上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单纯只靠正式契约,仍然留不住企业需要的人才,心理契约虽然没有壹个客观的标准,可是却能真实地体味到彼此的感受和认知。

于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要想留住优秀人才的心,就必须要注重心理契约的管理。

3.3心理契约适应了员工激励的需要心理契约是现代企业中员工和企业间关系的最佳结合点。

员工如果能够体验到组织对他的信任和满意,感到组织给予的精神鼓励和物质报酬和他的期望相符,那么他就会加倍努力,努力实现组织的期望。

因此,心理契约是企业和员工之间双向的心理期望。

3.3.1心理契约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1)心理契约的无形规约的存于,能促使员工不断以心理期望来审视自己和企业的关系,促使员工于动态环境变化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保持和企业的良好关系。

同时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结于壹起,从而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

(2)心理契约能够使员工发挥主观主能动性,避免企业和员工个人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沟通障碍和工作效率低下。

从而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

(3)心理契约可使员工拥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如当员工认为将获得有较高的薪水和提升机会时,就会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技能和忠诚,作为对企业的回报。

3.3.2依据个体需要和期望进行激励每个人的需要和动机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同壹个人于不同时期的需求也不壹样。

有些人希望努力工作换取更高的薪酬和别人的尊重,有些人的满足感是来自挑战性的工作。

但只有当满足了较高层次的需求后,才能使人感到最大的满足,这种满足于现代员工心理契约是最重要的成分。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期望理论,激励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于不考虑期望值时,效价越高,对员工的激励水平也就越高。

换句话说,以员工期望的方式提供给员工想要的东西,能提高员工的被激励水平和满意度。

当员工渴望职业发展和获得别人尊重时,他对金钱的评价是较低的,这时如果以金钱作为对其工作投入的回报,就不能满足他的期望。

因此,于管理实践中,激励要从个体的实际需要和期望出发。

3.4心理契约适应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要认识到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应该是合作关系,而非雇用和被雇用的关系,这有助于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因此,于管理实践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员工的心理契约加以引导和管理。

3.4.1良好的心理契约是规划员工职业生涯的重要方式于企业中,员工追求的不仅仅是壹种经济利益,员工仍将企业见作发展自我的舞台。

壹个优秀的员工如果得不到发展,他就会选择离开。

因此,企业有义务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能力,为每壹个员工提供壹个不断成长和建功立业的机会。

良好的心理契约的维持,就于于企业对员工这种权利的尊重和支持。

于实践中,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善于沟通引导,让员工参和其发展计划的商讨制定,于企业中能够找到壹条满意的职业发展道路,主动地把全部身心和情感融人到企业发展中。

3.4.2良好的心理契约是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企业文化是企业内共有的价值观、信仰和习惯体系,企业文化壹旦形成,对于企业成员就会产生角色规范和价值导向作用。

这种对群体角色的认同,最终以心理契约的形式发挥作用,使企业、员工双方能够于共同的平台上相互作用、相互发展。

从这壹意义上讲,企业的心理契约是企业文化的内化。

4构建以员工为中心的心理契约4.1心理契约的构建激励企业准员工招聘过程中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是建立心理契约的基础。

为了于聘用的初期获得满意的心理契约,企业应该把真实的工作情况告诉应聘者。

即于招聘过程中应真实介绍企业的结构、劳务合同的主要内容、新员工的工作项目和职责以及工作的具体要求等,让员工对企业有相对真实的总体印象。

这样的招聘虽然有可能降低了应聘者的接受率,但却于壹定程度上降低员工对工作的期望值,增进工作满意度及对企业的忠诚度。

4.2心理契约的调适激励企业新员工进入企业后,企业管理者应加强和其沟通,做到彼此了解和相互适应。

理解歧义是心理契约违背的重要原因,因为心理契约的内容有较大的主观成分,员工和企业双方对契约内容的理解难免会存于偏差,因此沟通显得非常重要。

壹方面,沟通便于上级和下级间相互了解,减少因为理解歧义而带来的消极情绪。

另壹方面,沟通提供了壹种释放情绪的表达机制。

员工能够通过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挫折感和满足感,。

于这个过程中,建立和增进感情,培养了员工的信任度。

4.3心理契约的修补激励企业老员工由于聘用契约于签约期内相对稳定,而聘用双方的心理契约则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雇用契约签订后,伴随着员工职业生涯各阶段的发展,员工对企业的认识逐步加深,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会带来心理契约内容的改变。

如果这些改变没有被及时认识和重视,就会产生误解。

轻则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忠诚度和满意度的下降。

重则会造成心理契约的破裂,企业核心人才的流失。

因此,必须重视双方心理契约的动态调整。

由于企业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和人们对心理契约的理解歧义,心理契约违背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当发生心理契约违背时,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对心理契约进行修补。

首先要做好解释,如企业确实因为各种困难无法兑现当初对员工的承诺时,管理人员不能推诿或遮掩回避,而应当及时地向员工做出解释和说明,以求得员工的理解和谅解。

其次,尽可能采取补救或补偿措施,减轻心理契约违背的负面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