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1965年月出生,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传播学。
电邮:yangshanghong@如何在普通高校实施基于学科的公共艺术教育杨尚鸿(重庆大学电影学院重庆,400032)摘要:目前在国内普通高校中,作为素质教育的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软教学”倾向。
本文分析了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必须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中真正实施“基于学科的艺术教育”,并从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两个方面提出普通艺术教育及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专门化”、“课程化”和“标准化”的三条途径。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专门化课程化标准化一、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得以较大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设施的制约,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只是并入文化素质任选课程中,而没有成为艺术类限选课,且开设的门类也较少,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不成体系。
②在教学内容方面也缺乏科学性。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中小学相比,没有规范的教材,自主性比较强,教师大多从艺术院校非教育类专业毕业,专业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深深地渗透在普通艺术教育之中。
③由于没有一套严格的教学评估标准,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课程教学实施过程放任自流,使学生往往把艺术课当成“好混学分”或者“好玩”、“娱乐”来对待。
④在机构与师资队伍方面,尽管许多普通高校都设立了艺术教研室、艺术教育中心、美育教育中心,拥有一定数量的师资队伍,但学历、职称层次无法与其他专业教师队伍相比。
一方面是教师紧缺,另一方面现有教师又不够安心,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因为专职的公共艺术课教师在职称晋升上往往被边缘化。
⑤在开展艺术活动方面,本来发展“第二课堂”是艺术教育的特色和内在要求。
但有些高校的艺术活动背离“第二课堂”性质,成为新的“应赛(试)教育”。
随着各种艺术节以及比赛日益增多,对学生艺术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艺术活动的工作成绩的评定往往以获了什么奖、参加过多少次演出作为标准,所谓“业余团队,专业水准”成为对学生艺术社团的最高褒扬。
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对艺术教育的认识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虽然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浪潮中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以艺术专才为惟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但由于艺术教育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我们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还没有提升到通识教育内在精神需要的高度和学科建设的深度,因此我们可能还是根深蒂固地把“艺术文化素质”当成可以丰富理工农医管等另一种专业人才的附着物,把“艺术”当成了依旧是疏离于人本的一种附加技艺,需要琴棋书画的点缀,而点缀的依然是外在的东西。
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我们亟需从观念上和理论上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行认真地反思。
首先要真正把艺术教育当成严肃的学问,当成一门科学来对待,必须搞清楚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目标、任务是什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还是只针对“艺术特长生”的专才教育、“艺术竞赛教育”?其次要解决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否需要有一套统一的课程体系及其评价标准问题?总之,我们是否应该和如何在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中推行“基于学科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1]二、我国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亟待建构“基于学科的艺术教育”DBAE是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美国学校教育形成的一场“学科结构运动”的课程改革,这个运动的基本精神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应该取自学科,或换言之,只有属于学科的知识才适合进入学校的课程体系”。
这就不仅要求艺术科目的教学内容必须来自成熟的学科,而且还要提供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要素和该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以便设计最佳的课程),否则它将面临着在普通学校中被淘汰的命运。
DBAE理论的形成,结束了在美国艺术教育中艺术创作活动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历史,代之以美学、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批评四门学科为基础构成的音乐、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的课程科目,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实际上还扩展到大学本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最终使艺术与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等学科一起,列入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提高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在美国1994年颁布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一再强调“艺术教育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一种有序的、综合的、包含四门艺术学科的教育事业。
”“艺术是认识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重要学科。
艺术在发展学生的直觉、推理、想象、创造、平衡多种思维方式、交流、自信、自尊、自律、合作、竞争等认知、技能、情感因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DBAE理论已开始对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一种课程改革的理论,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最重要的启示可能是艺术教育观念上的变革——普通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应当被归类为人文学科,旨在培养一种健康的艺术理解力。
也就是说,我们要树立大文科的公共艺术教育观,要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艺术感受、艺术创造、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互动关系出发研究和规划公共艺术教育,要从人文教育的高度和审美素质培养的层面来实施和推动公共艺术教育。
就学科的性质而言,各类艺术学科的在整个人类知识谱系中应该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
而所有的文科教育,都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专业教育,同时也是人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
按照这样的性质与归属来看,艺术本身就是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因此,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以成熟的艺术教育学意义上的“艺术”为核心,并有机地整合于人文教育的大系统之中,与其它人文学科融通互补。
只有通过这样的艺术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所有人的艺术素质,也只有这样的艺术教育才能发挥其在美育和智育方面的特殊价值作用。
三、当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学科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那么,怎样在我国普通高校实施“基于学科的艺术教育”呢?笔者根据所在学校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教改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对当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学科化建设,可以从“专门化”、“课程化”、“标准化”这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艺术教育的专门化本文使用“艺术教育的专门化”这一术语,是旨在强调把普通(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专门的学科对待,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称为“普通艺术教育专业化”。
但为了避免同“专业艺术教育”或“艺术专业教育”相混淆,笔者在这里有意使用“专门化”而没有用“专业化”;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专门化是指设置艺术教育的专门学科、专门课程、专门机构和专职教师。
学校设立专门的艺术教育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其功能是组织和承担全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和科研,要配备全职的教职人员编制和其他教学资源,其地位与其他二级学院(系)相同。
支撑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科是“艺术教育学”(它是艺术学和教育学两大门类的交叉学科),教师的职称评定可以归口在教育学或艺术学类别。
设立作为学科建制的公共艺术教育教研室,就能够对艺术素质教育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持续的改革,也有利于稳定师资队伍,因为可以使教师在学科水平上得到事业的发展。
对设有艺术专业及院系的某些综合大学,笔者认为也应该独立设置艺术教育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
这是根据艺术教育学的文科属性,而不是作为具体的艺术学科。
当然,艺术教育教研室可以聘请艺术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但要按照统一的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规范执行。
各艺术专业院校应该积极办好艺术教育专业,为大中小学培养普通艺术教育师资。
学校除设立艺术教育教研室或中心这样的教学科研机构外,还应该建立健全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发挥督导作用。
该机构可以设在学校教务处下,或者以委员会的形式单独设立。
委员会是协调教务处、艺术(美育)教研室、素质教育办公室(基地)、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其主要功能是:①发挥对艺术教学的督导和评估;②对艺术社团、素质教育基地、校外合作等艺术活动进行指导、评估和资源提供,使高校的艺术教育真正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艺术教育的课程化有了“艺术教育专门化”的基础,现在来讨论“艺术教育课程化”问题。
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提出了课程目标:“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3]但该方案仅限于对公共艺术课程的课程性质、目标、设置等方面的宏观指导意见,缺乏按教育学课程理论的系统阐述,因此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软教学”问题。
由于缺少专门的教学组织、师资和督导管理机构,许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课程化程度较低的问题:教学大纲形同虚设,实际行课中随意性较大,缺乏对教学或学生成绩评定的科学标准,没有稳定的教学法范式,更谈不上潜在课程,一些教师可能仅凭经验教学而无需备课。
所谓课程化,是指基于学科水平的体系化、规范化的课程教学。
也就是把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通过分解到各种课程及其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达到既定的成就。
该过程应该包括有明确的课程目标、任务、内容、顺序、进度、教学手段、考试形式等规定。
艺术教学的课程化,既是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艺术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并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内容参差不齐和教学随意性问题我们知道艺术学科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戏曲、电影、设计等各类艺术,在专业艺术教育中,艺术课程重在训练学生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
而在普通艺术素质教育中,这些科目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显然不能照搬艺术专业的要求,那么就需要有一种“属于学科的知识”。
笔者认为,按照DBAE理论并结合国内学科分类情况,可以将艺术学原理、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艺术制作(创作、表演)四个学科构成我国普通高校的DBAE课程基础。
即对开设单独的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戏剧、雕塑、影视等七大艺术类课程时,要用以上DBAE的四门学科的知识结构来组织其教学内容。
无论艺术课程科目开设多少,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是一样的。
建议各高校要加强旨在开发DBAE的课程体系的跨学科研究,并不断转化成课程教学实践。
其次,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化的质量要由课程教学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来体现。
用DBAE 理论对普通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进行一次全面深层的重组与规范化建设。
在课程设置的规范上,建议将艺术概论、艺术类鉴赏课(从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课中选一门)设为限选的先行课,这种课程主要在于挖掘学生欣赏艺术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发现美的眼睛和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