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采区储量计算
第一节 采区边界
采区上部边界为采区回风大巷,下部边界为采区运输大巷, 采区西部
为二 J 九采区,采区东部边界为二五采区。走向长度 600 米,斜长 400
米,平均倾角 15°,面积 240000 平方米。
第二节 采区储量
按照等高线法求采区储量: 所谓等高线法就是在煤层底板等高 线图
上,按煤层厚度或倾角大致稳定的范围内沿煤层底板等高线 分为若干
块段,分别计算各块段的储量,煤层总储量即为单个块 段储量之和,
本设计采用此储量计算方法。
式中 Q—煤炭工业储量,万 t; Si—块段水平投影面积,㎞ 2; α —煤
层倾角,采用块段内的平均倾角,15º; Mi—块段煤层的平均厚度,m;
Yi—块段内煤层的容重,t/m3。 根据地质报告资料及煤层底板等高线
可知: S=248466.3m2, α =15°, Mi=2.71m2 Yi=1.5t/m3 代入上式得:
Q=248466.3×2.6×1.5 cos15° =93.6 万 t 所以,本采区的工业储量为 93.6
万 t。 矿井的可采储量公式为: Z=(Zc-P)×C 式中 Z—矿井可采储量,
万 t; Zc—矿井工业储量,万 t;
P—各种永久煤柱储量损失之和,万 t; C—采区回采率,薄煤层不低
于 0.85;中厚煤层不低于 0.80;厚煤 层不低于 0.75,本矿井取 0.80。
Z=(93.6-13.26)×0.8 =64.3 万 t
采区储量表 地质储量(万吨) 煤层 可利用地 永久煤 质储量
二2 80.34
可采储量 (万吨)
64.3
柱
13.26
合计
93.6
备注
第三节
采区生产能力
采区设计年工作日 300 天,每天三班作业,三班生产。采区 生产设计
一个采煤队。 回采工作面生产能力的确定 a、回采工作面日生产能力
A1=L×h×b×r×K1×K2 =120×2.6×1.2×1.5×0.95×0.8 =426.8(t) 式中
A——日生产能力,吨 L——工作面长度,m b——工作面推进度,m
h——工作面平均采高,m r——煤的容重,取 1.5t/m3 K1——工作面回
采率,取 95% K2——正规循环率,取 80% b、掘进出煤量 掘进出煤
量一般为采面出煤量的 5%,故掘进出煤量为 A2=426.8×5% =21.2(吨)
故采区日出煤量为:426.8+21.2=448(吨) c、生产能力确定 采区设计
年生产能力为 A=(A1+A2) ×D =448×300 =134400(t) 式中 A——采区
生产能力,吨 D——年生产日数,取 300 天 根据以上计算采区生产能
力为 14 万吨。
第四节 采区服务年限
采区的生产能力要求与采区的储量相适应,使采区具有合理的
服务年限。按照掘进先行、以掘保采、采掘并举的原则,避免开 采强
度过大,确保采区正常生产接替。采区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 有如下关
系:
T=ZC/A
式中:Z——采区可采储量
T——采区设计服务年限 A——采区设计生产能力 C——采区采出率
T=63.4×0.8/14
=3.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