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歉是日常交际中使用较多的一种礼貌策略,恰当地使用道歉能消除人际交往中的矛盾,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本文应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介绍了英语中常用的道歉策略,详细分析了这些道歉策略在实际交际中的应用。
关键词:道歉;言语行为;面子;道歉策略;礼貌策略道歉是言语行为的一种,交际中知道何时和如何向人道歉是一个人礼貌的体现,也是一个人交际能力的体现。
恰到好处的道歉能消除人际交往中的矛盾,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Brown和Levinson(1978)提出的礼貌策略,又称为“面子保全论”。
他们认为面子是一个人在交际中为自己树立的个人形象,面子可分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在交际中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和喜爱,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给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碍。
社会交际中我们既要尊重别人的积极面子,又要照顾到别人的消极面子。
交际中使用礼貌策略的目的就是满足对方的积极面子需求和消极面子需求,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
道歉策略是礼貌策略的一种,交际中使用道歉策略的目的是维持对方的面子需求。
如果把恭维和道歉做一个对比的话,恭维主要是满足别人的积极面子需求,而道歉主要是满足别人的消极面子需求。
因此道歉策略是消极礼貌策略的一种,交际中当一方实施了威胁另外一方面子的行为时,就需要使用道歉来修补,以维护对方的消极面子。
在英语文化中,冒犯或侵犯他人的行为有很多,如因自己的疏忽而给他人带来不便、侵犯他人的私人空间、打断别人的谈话、让别人等待而浪费别人的时间、损坏他人的物品、社交中的失礼等。
这些冒犯和失礼行为威胁到了对方的消极面子,干涉了别人行动的自由,给他人带来不便,这时往往需要采取道歉这种方式来修补人际关系。
英语中常用的道歉策略有下面几种:第一种是直截了当的道歉。
如用“I apologize”直接表达歉意;也可以用“I’m afraid,I’m sorry”表达后悔;还可以用“Excuse me,forgive me”请求对方的原谅。
这些道歉的方法是交际中使用最多的,它们能很清楚地传递道歉之意,也能更好的获得对方的理解和谅解。
第二种是对自己的冒犯或失礼行为做出解释和讲明理由。
比如你到机场接一个朋友,而你由于路上堵车迟到了,让朋友等了半个小时,见面后就可以说“I was stuck in a traffic jam”来解释迟到的理由,希望获得朋友的谅解。
第三种是主动承认错误,承担责任。
这种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又有多种形式。
有时可以主动承认过错,比如在路上走路时由于自己太慌张而撞倒某人,你就可以说“It is my fault”;有时可以指出自己能力不足和工作失误,如在工作场合因为自己事情太多出现小的疏漏,给自己的同事带来不便,你就可以说“I was confused”;有时可以认可对方是对的,委婉承认自己错了,一句“You are right”可以消除对方对自己的不满,赢得对方的原谅;也可以向对方说明自己不是故意的,如在和朋友玩耍的时候,你不小心弄脏了朋友的衣服,你可以说“I didn’t mean to get it dirty”;还可以提出弥补或补偿,如在朋友家你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你可以提出帮他重新买一个,你可以说“I will replace it for you”。
第四种是保证同样的过失或者冒犯行为不再发生,以获得对方的谅解。
学生上课多次迟到,老师很生气,学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向老师道歉,说“I promise that it won’t happen again”。
在实际使用这些道歉策略的时候,往往不是使用单一一种,而是把几种策略综合起来使用,比如你要打电话取消和一个朋友的事先约好一起吃中餐,就可以说“I’m sorry.I can’t make it after all.I’ve got an unexpected meeting.It’s a real pain”。
这样的道歉就综合了以上的几种方法,既有直接表达歉意,也有解释理由,向对方表明你取消这次约会绝非故意,而是迫不得已,这样更能得到对方的体谅和原谅。
在大多数情况下,道歉者是为自己的失礼和冒失行为而道歉,但是有时候也会代表他人道歉,自己的孩子、妻子、朋友或者是自己团体的成员出现失礼或过错时,自己感到应该承担责任而主动向受害方或者面子受损方提出道歉。
如一家人受邀在别人家吃饭时,自己的孩子把饮料洒在了地毯上,这时家长应该承担没有管好孩子的责任,主动道歉,可以这样说“Oh look I’m terribly sorry.I’ll clean it up.Have you got a cloth?”听到这样的话,主人一定会谅解孩子的过错,并说“Don’t worry.I’ll do it.It wasn’t very much.”道歉策略的使用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冒犯和伤害他人的程度、交际双方的权力地位、社交距离及交际双方的性别等。
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交际策略的使用,影响到交际者在何时在什么情况下如何向人道歉。
一般来说,冒犯别人的程度越大,对别人消极面子的损害越大,就需要交际者更真诚的道歉才能满足对方消极面子的需求。
考虑交际者双方的权利和地位,人们对长者或上级、同辈或同级、晚辈或下级会采用不同的道歉策略。
一般来说,人们对上级道歉的频率比对下级多,而且道歉也更慎重,会综合应用一些道歉策略,如表示歉意,解释原因,承认错误及保证同类过失不再发生等。
同辈或同级之间的道歉也很常见,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道歉方式。
上级对下级道歉则浅谈英语中的道歉言语行为和道歉策略胡明勇(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95摘要: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模式。
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的建构上既有认知的共性,又存在着文化个性。
隐喻的特点造成隐喻迁移的可能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隐喻迁移;认知模式;文化模式一、引言传统的隐喻把隐喻当作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
当今隐喻研究已大大超出修辞学研究范围,众多学者从不同学科和角度探索隐喻的本质、功能和工作机制。
以莱克夫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但认知模式又依赖于文化模式,受文化模式的影响和制约。
所以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的建构上既有认知的共性,又存在着文化差异。
隐喻的这些特点造成隐喻迁移的可能性和复杂性。
二、隐喻的认知共性和文化个性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从源域具体形象到目标域抽象概念的投射的结果。
隐喻的这种跨域映射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植于人类的物质经验。
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源于人类自身的感觉动力器官和智力感情。
每一种经验都有其结构,正是这种多维的结构构成了经验的完形。
人类最初的基本经验是对具体的,能明确定义的事物的经验,这些经验先于概念产生并有自己的内在结构,如基本层次范畴和意象图式。
对抽象的、或不能明确定义的概念(如感情、思想等),需要根据对具体事物的完形经验以相应的方式构造其完形经验。
隐喻思维是客观世界和人的思维共同作用的创造,正是人们的隐喻思维方式使人们看到了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产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投射。
隐喻作为一种民族共有的认知方式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心理基础。
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本身的相似又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理解隐喻现象提供了物质基础。
尽管不同民族使用的语言系统迥异,但基于共同的认知结构,扎根不同文化中隐喻便可能重合,形成“文化共核”。
正是有了这种“文化共核”,才使理解不同文化中的隐喻成为可能。
英汉隐喻的文化取象极为丰富,而且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以绵羊比喻温顺,以钢铁比喻坚强,用狐狸比喻狡猾等。
还有许多习语中的比喻简直不谋而合,如:add fuel to the flames(火上浇油);a thunder of applause(雷鸣般的掌声);have something at ones fingers’ends(了如指掌);in the same boat(同舟共济);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隐喻作为语言现象又体现着文化的差异,具有民族性和约定性。
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都会使语言的运用产生不同的风格,表现出不同隐喻的民族文化特色。
例如中国在远古时期已经有了烹饪用的鼎,后来就有了鼎足三分、鼎足之势、鼎盛、鼎立相助等固定表达。
再如源自中医药的对症下药、病入膏肓、妙手回春等;源自中国象棋的举棋不定、棋逢对手、丢卒保车、马后炮等;源自京剧的亮相、跑龙套、唱红脸、唱白脸等。
西方国家传统文化大都与古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有着渊源,因此,语言中充溢着大量的相关隐喻。
如Achilles heel指致命的弱点,a Herculean task指需要巨大的体力或智力才能完成的任务,a Pandora’s box比喻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而Prometheus 则是热爱人类、反抗压迫的象征。
隐喻迁移的认知机制黄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比较少见,如果出现,下级反而会感到惶恐不安。
社交距离也是影响道歉策略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交距离是根据人们关系的亲密程度来划分的,有亲密关系(配偶、伴侣、家庭成员),一般朋友关系和陌生人等。
研究发现,人们向陌生人和一般朋友道歉频率更高,道歉方式也更慎重。
向非常熟悉的朋友和亲密的人道歉相对较少,而且比较随意。
有人甚至认为朋友之间友谊越深,关系越亲密,越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道歉,如果道歉,反而显得生疏和疏远了。
另外,交际双方的性别差异也对道歉策略的使用产生较大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女性在日常交际中对道歉比男性更敏感,她们使用道歉的频率要高于男性;女士会因为一些细小的冒犯或失礼向人道歉,男士往往是在对他人造成较严重侵犯并且认为如果不道歉会加重损害他人面子的情况下才向人道歉;女性常常因为侵犯别人的私人空间或打断别人的谈话而向人道歉,男性更多是因为耽误了别人的时间或损坏了别人的私人物品而道歉。
如果把以上多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那情况就更复杂,需要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仔细思量,认真对待,采用合适的道歉策略,既要尊重别人的面子,又要让自己不失面子,避免人际关系紧张,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1]Brown,P.,&Levinson,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on.In E.N.Goody(Ed.),Questions and Politeness[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56-289.[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