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学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学案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
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2、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种群的概念,引发对物种的理解,进而归
结对种群的概念通俗理解。借助对生活中的常见种群的照片,理解种群的空间分布特点。
借助种群的照片,引发数量的特征的思考。
围绕种群的密度,引发同学们思考,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并且理解其它特征是如何影
响密度的,理清种群数量的特征之间的关系。
本节的内容教学是打乱原有的教学安排,让学生练习自学能力,练习速读,练习短暂记
忆,在动手中理解理论,学会构建各种模型来解决虚拟的问题,练习解决问题多角度思考问
题。。
3、授课过程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 课 展示南极企鹅图片 回忆种群的概念,通过当堂训练题加深对种群的概念理解。 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 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2.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3.一个池塘中的雌性鲤鱼 4.一个草地上上的马和驴 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 ②同种生物构成 ③全部个体 分析马和驴的故事,理解物种的概念 概念要点: 自由交配 产生可育后代 课件展示: 不同种群的空间分布情况 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 课件展示: 企鹅的俯视图,通过视觉冲击,引出数量特征 分析思考回答:都不是 1不是一种 3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 4不是一种 思考总结:种群的概念通俗理解。学会理解概念。 速读课本理解空间结构的特征 明确种群概念的含义 物种的含

通过个体和
种群之间的
关系,使学生
明白:种群不
是个体的部
分叠加。种群
有它的特征,
引入下面内
容。
问题探讨 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所以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速读练习,总结特征。 通过图片,思考如何记数――种群的数量调查方法。 展示PPT,样方法的操作过程理解(类比相亲) 看 定 取 算 理解:1.三看:看地方(生物所在地)地形(用来定取样方式)看研究对象(用来样方大小) 2.二定:定样方大小 定取样方式 3取样:强调随机取样 4.统计和计算 展示实例PPT 计算该样方中个体数 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 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 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①样方的大小 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②样方的数量 相对多一些较好,样方数量越多,统计的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③取样方法 没有确定的位置,要做到随机取样。介绍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 ④如果在边缘处,计数时可以把左上相邻两边及夹角上及另一角上的计算在内,其余不计。 学生速读课本内容 学生讨论如何操作,学生表达自己的方法和结果。 看课本总结探讨:样方发中,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取样原则、及样方边缘的计数问题 用样方法重新估算蒲公英的数量 了解样方法的操作过程
培养学生的
观察和科学
思维能力

为用样方法
实地调查种
群密度作铺

请学生回答估算结果。
标志重捕法 设疑:用样方法来估算老鼠数量,能行不?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展示案例,操作过程 根据重捕法的原理 M:样地中标记个体总数,n为重捕个体数,m为重捕中标志个体数,则该调查区种群数量N=M×n/m 动手做实验 思考:标志物的问题 教师总结:1标志要牢固,不易脱落2不要太显眼,以防其被敌害捕食3标志物本身无毒,不要对其本身造成伤害。 教师小结:以上我们介绍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主要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学生思考回答:不能,因为他们会活动,不像植物那样固定在一个地方。 借助定义,找出操作过程 动手做实验体验过程,训练原理。
让学生掌握
标志重捕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 同学们想想,对于同一个种群,它的种群密度是恒定不变的吗?哪些因素会使种群密度发生变化? 既然是一个种群,肯定会不断的产生一些新个体,同时也会有个体不断死亡,所以研究种群还必须了解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它也是种群数量的一个特征。 利用实例练习直接理解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如何影响种群密度的? 出生率越大,种群密度越大吗? 学生看课本、总结、思考、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不同种群的出生率一样吗? 出生率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主要和生物的繁殖能力有关,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 外界环境对生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有没有影响呢? 教师举例点评外界因素的影响。
使学生了解
出生率和死
亡率是种群
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 展示图片: 有一种迁徙叫春节 教师: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总结: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种群的直接影响因素。 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迁入和迁出也会影响到种群的密度。

让学生认识
迁入率和迁
出率对种群
密度的影响。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展示: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 种群的年龄组成: 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下面三个类型:投影见课本图4-3,组织学生观察。 思考与讨论: 图4-3中A、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哪种类型的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2 性别比例: 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可能雌性多于雄性,也可能雄性多于雌性。引导学生举例性别比例的三种情况: ①雄性和雌性数量相当(人类);②雄性多于雌性(社会性昆虫);③雌性多于雄性(家养动物)。 生物学的应用: 在农业上,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种群的雄性个体,使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群的密度明显降低。 老师总结: 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忘记率、迁入和迁出率。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教师总结:以上这些都是种群数量上的特征, 学生观察,同时思考,看图分析表述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思考:预测未来人口的变化趋势与家养动物如牛、羊等动物的变化趋势主要影响因素一样吗?
提高学生观
察能力,以及
分析、思维能
力。

培养学生理
论联系实际
的能力。
课 堂 总 结 组织学生总结种群的几个特征。并说明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控制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的未来变化。那么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种群数量会怎样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的内容。 总结种群的特征,回顾本节课所学种群特征回答。 培养学生的
知识总结能
力。

评价 通过做达标测试题检测 做题 培养学生的
应用能力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用样方法测定种群的密度,对于样方法这种科学方法的学
习,着重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讨论和对实际问题的探讨,结合生物学实际问题构建生物学模
型,理论联系实际,练讲结合。
2.种群的多个特征,但是有轻重详略之分,重点是种群密度,以及样方法在种群密
度测定中的实际应用,其他的特征都可以与种群密度相联系的讲解。通过课堂的纸团案例理
解标志重捕法,学以致用。
3.本节课的主要线索是种群的特征,但并不是仅仅描述性的讲,而是从问题出发,
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因此,让学生尝试、模仿调查种群密度,
是本节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来制定,即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
完成尝试、模仿的操作。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
的种群密度。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考虑到可操作性,故用多媒
体建立实验模型展示,理解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于特征的讲解要多引用实例,尽量给学生以感官的认识不要过分强调概念。让
学生在案例中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