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托业发展现状分析及趋势研究报告【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中国信托业发展现状分析及趋势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邢成系列一:资产规模再创天量,内涵发展成不二选择 (3)系列二:净资本管理实施在即,“二次转型”迫在眉睫 (5)系列三:主动管理深入人心,银信合作有望华丽转身 (10)系列四:政信合作热度骤减,基础设施基金方为出路 (14)系列五:信托PE投资不断探索新路,信托QDII悄然拉开帷幕.17 系列六:资本市场屡遭封堵,部门分割愈演愈烈 (21)系列七:房地产行业遭遇“严冬”,信托投融资再现暖意 (27)系列八:行业重组趋于平静,个案操作颇具亮点 (34)系列九:规范自律渐成共识,行业组织功能凸显 (38)系列十:2011:中国信托业趋势判断与展望 (41)系列一:资产规模再创天量,内涵发展成不二选择修订后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颁布实施以来,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快速扩张,从2007年的9400亿元发展到2008年1.2万亿元;2009年底的2万亿元;2010年的3万亿元,四年实现9倍的增长。
目前信托公司(不含正在重组和刚开业的公司)平均管理的资产规模约为400亿元,个别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已经达到净资产的50倍以上。
信托公司在此期间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实现高速增长,主要导因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一)“新办法”明确了信托业发展方向。
中国银监会总结信托行业回归本业5年来的发展历程,再度将信托公司的市场定位调整、明确成:“为合格投资者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其业态接近于国外私募基金。
信托新政的颁布,标志着监管部门对中国既有商业信托制度“颠覆性”制度创新的完成。
为促进信托公司转型,同年中国银监会又陆续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实施†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有关具体事项的通知‣、•信托公司治理指引‣、•信托公司受托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监发[2007]27号)等政策性文件。
由于“新办法”将信托公司明确定位于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和金融理财机构,彻底解决了影响中国信托业多年功能定位模糊的痼疾。
“新办法”中明确对信托公司固有业务进行了严格限制,禁止信托公司再持有实业投资股权,信托资金债权运用方式也规定了严格上限限制,委托人必须是符合要求的合格投资者,自然人委托人不得超过规定上限;“新办法”鼓励信托公司开展私募股权投资信托、资产证券化信托、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年金基金信托等创新业务,明确了信托公司的本源业务范围,突出了信托公司经营特色,引导信托公司构建专业化经营模式。
自此,“新办法”使信托公司真正全面回归信托本源业务,信托公司全面实施转型和开展创新,自此中国信托业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信托业发展方向得以明确、经营模式得以确立、经营机制得以转换、产品结构得以升级、人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短短四年中管理信托资产突破3万亿,新增信托资产规模超过历史总额。
(二)原评级分类标准助推信托公司“规模偏好”。
自2006年我国监管部门对信托公司试行评级分类监管,即按照不同的监管指标分别对信托公司作出量化评级,再根据评级高低对信托公司的经营范围和创新业务资格作出不同规定。
由于第一次在信托行业引入评级分类监管,所以缺乏经验,一些条款过于笼统,对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没有具体划分主动管理型资产和被动管理型资产,而是“一刀切”,例如评级分类监管办法第四部分资产管理第二条第三款第一点“信托业务规模”中规定:信托业务规模得分12分,其评分标准规定为:根据公司管理的受托财产规模与行业平均值之间的比值得分,比值300%以上得12分;比值20%(含)-300%得分=信托业务规模/行业平均值×12/3分(得分四舍五入);比值20%以下得分为0分。
其评分说明指出,该指标评价公司受托业务规模在行业内的地位,评价公司信托业务的发展水平。
加之对管理的资产规模规定的评分权重比例偏高,占该资产管理部分总分的12%。
因此,客观上对信托公司忽视质量、重视数量,不顾公司自身条件和具体情况,盲目扩张信托资产规模,一定程度起了诱导和助推作用。
(三)信托公司“通道型”业务导致“规模泡沫”。
我们把信托公司没有主动、系统地进行项目开发、产品设计、交易结构安排和风险控制措施,不直接、亲自参与信托资产管理,仅仅是将外部资产通过信托合同的形式在信托公司履行一个文件性流程,业务回报率极低的这一类业务通称为“通道型”或“平台型”或被动管理型业务。
信托公司在这一时期中此类“通道型”业务规模增长速度极其迅猛。
在此期间信托公司快速增长的“通道型”业务来源主要包括两个主要渠道:一是信托公司与其大股东或者关联公司之间的业务来往。
一些信托公司的控股股东为了迅速提高信托公司的分类等级,使其信托资产规模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增长,便通过利益输送的方式将相关资产作为信托资产委托控股的信托公司进行资产管理,虽然信托公司报酬极低,但资产规模实现了增长。
可以看到有的信托公司通过上述方式短短一年内,资产规模由一、二百亿一跃超过千亿;二是信托公司与商业银行通过所谓银信合作业务迅速作大资产规模。
据统计:2010年前三季度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29570.16亿元,其中集合资金信托产品4800亿元,占16%,单一资金信托产品23390亿元,占79%,银信合作产品余额18932亿元,占64%。
而在银信合作产品中,较为保守的估计,“通道型”产品的规模约占到70%,即13000亿元左右。
这一做法在产生资产规模泡沫的同时,还规避了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一些特定指标监管,也使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趋于弱化,同时潜在的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都在增加。
(四)少数公司创新乏力,错选粗放外延型模式。
极少数信托公司由于自身机制约束或团队缺失,市场开发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低下,难以有效的开展由信托公司主导话语权主动型管理的信托业务,产品线单一,公司很难供应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业务收益率的创新产品。
故错误的选择了没有原创要素、丧失主动话语权、毫无核心竞争力、信托报酬率极低的平台业务,而此类业务只有“以量取胜”,做大资产规模基数,才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
显然,此类粗放型的业务,外延式发展的模式是难以为继的。
与此同时,部分信托公司的内控和风险管理能力并没有及时跟上,单体信托项目风险时有发生。
2010年以来,根据国际惯例和我国信托业当前阶段发展的现实情况,中国银监会制定了一系列监管制度和业务规范,特别是2010年下半年下发的•信托公司净资产管理办法‣也引起了业内外较大反响。
•信托公司净资产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征求意见之后,已于2010年7月12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99次主席会议通过,并正式下发。
•办法‣与2010年8月12日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0‟72号)、2009年12月中旬中国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等一系列行政法规中均传达出一个相同的声音----“抑制被动管理型信托业务,鼓励主动管理型信托业的发展”。
监管者明确引导信托公司尽快实现从“广种薄收”、“以量取胜”片面追求规模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向“精耕细作”、提升业务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内涵发展的经营模式升级转型的深层考量和战略意图。
这将彻底转变信托公司的盈利模式,鞭策信托业务再次转型,使信托公司切实成长为具有核心能力的特殊资产管理机构。
信托行业走内涵式发展的模式成为必由之路。
系列二:净资本管理实施在即,“二次转型”迫在眉睫•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将成为我国信托业发展的进入历史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将与•信托法‣•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业务管理办法‣一道,将中国信托业正式引入一个以“一法三规”为信托业监管主要政策依据的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一)•办法‣出台的主要背景与目的。
2007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信托公司应实施净资本管理”,可见•办法‣的出台并非偶然,监管部门三年前就已经开始酝酿。
银监会结合信托公司监管实践并借鉴境外成熟市场的做法,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制定了•办法‣,目的在于落实•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同时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加强信托公司风险监管。
随着我国信托业的发展、信托公司业务模式的调整和创新业务的开展,信托监管急需建立一个能综合反映信托公司潜在风险的、有效的风险监管体系,•办法‣的制定满足了这种迫切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就•信托公司净资产管理办法‣而言,其主要指导思想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资本监管体系。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境外成熟市场监管当局深刻认识到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对投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重要性,目前包括美国、英国、欧盟、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等国均已建立起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资本监管体系。
在我国,继商业银行全面实施了净资本管理办法之后,2006年中国证监会也正式颁布实施•证券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对所有证券公司实行净资本管理,实践证明,效果良好,收益明显,有效的体现了监管部门的监管思路和监管理念。
2、净资本管理将弥补信托监管工具的不足。
随着信托业的快速发展、信托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信托公司业务模式的转变和创新业务的频繁开展,信托业的监管环境已经大为改观。
2007年新两规以来,信托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目前信托公司平均管理规模约为400亿元,个别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已经达到净资产的50倍以上,最高的达182倍。
信托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多数信托公司的内控和风险管理能力并没有及时跟上,单体信托业务风险时有发生。
为此,曾就银信、信政和房地产信托业务下发风险提示,但银信合作业务在年底仍然达到1.32万亿元,创出历史新高。
以上事实表明,在当前信托公司风控意识普遍不足、风险管理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信托公司的扩张冲动只能通过实施净资本监管进行必要的约束。
3、重构信托公司风险管理框架,提高监管有效性。
办法的出台将推动信托公司建立并完善内部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通过对净资本等风险控制指标动态监控、定期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等手段,逐步实现信托风险的计量和监控。
同时有利于监管部门对信托公司风险的事前控制,提高对信托公司日常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落实监管意图方面,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调整不同业务风险系数,有效引导公司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差异化选择与发展。
4、推动分类监管,促进信托公司创新发展、做优做强。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通过对不同监管级别的信托公司设臵差异化风险系数、将业务规模与评级水平挂钩等手段,可以进一步落实了分类监管、扶优限劣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