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

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

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用药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防范措施,确保用药安全。

方法: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对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探讨,建立用药安全管理制度,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规范各环节操作。

结果:经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2012年输液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明显少于2011年,提高了患者静脉输液的安全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保证了护理质量。

结论:严格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的实施,有效地保证了患者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性,保证了护理质量。

标签: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
静脉输液是指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由静脉注入体内的方法,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控制[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给药途径之一,亦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治疗环节之一。

静脉输液具有给药迅速、起效快等优点,但同时具有风险较大、安全隐患较多的缺点[2]。

若不加强安全管理,势必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因此,静脉输液过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管理,以确保输液安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避免不必要纠纷。

实施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管理预防,是保证患者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的重要管理手段。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对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暴露的护理问题由专人给予登记,对静脉输液护理存在的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生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静脉穿刺失败,皮肤消毒不规范,固定不妥善,液体滴空、回血,液体配置时间过长等。

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对静脉输液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筛查和讨论,建立静脉输液治疗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各环节操作,以减少静脉输液所致医疗风险的发生。

2 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常见护理风险
2.1 静脉穿刺技术水平低
护士静脉穿刺技术水平低、穿刺前未对血管进行认真评估或进行穿刺时思想不集中,造成穿刺失败,失败后未及时向患者做好道歉沟通,而引发不满情绪。

2.2 无菌操作技术不过关
消毒剂放置时间过长或不加盖,致有效溶度降低。

护士加药时常将每组液体第一瓶以及需加药品全部打开,容易造成污染。

操作时若玻璃安瓿割据后未严格消毒,使玻璃微粒污染药液。

同类药物常使用同一注射器,加药针头碰到粉剂,粉剂药品未充分融化。

2.3 用药的安全性
新药不断上市,药品的种类越来越多,配伍表落后于药物更新,许多用药无从查询配伍禁忌。

配药时,违反配伍禁忌原则,造成药物间不良化学反应,使患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合理治疗,甚至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

另外,临床用药只有少数的药物需做过敏试验,但是不要求做过敏试验的药物,由于患者的体质不同,在临床的使用过程中也会有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的可能。

2.4 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个别护士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出现用错药的不良后果。

不主动巡视,观察不到位,不能及时接瓶、拔针,处理液体渗漏引起局部肿胀及其他输液故障,引起患者家属不满。

2.5 操作不当
操作不当,导致气体进入血循环,引发空气栓塞。

2.6 法律意识淡薄
护士工作中法律责任意识不强,未履行告知义务、保密义务等,从而侵犯患者权益造成护理纠纷。

3 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3.1 加强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
加强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技术的培训,熟练基本功。

采取科内培训的方式,内容包括静脉穿刺的技巧,输液的各个环节流程,输液过程中的观察及护理等。

经常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新老护士经常在一起交流穿刺经验,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一针见血率,以减少患者的痛苦。

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制订培训计划,进行安全知识强化讲座,强化安全意识。

正确、仔细执行医嘱,对有疑问、不清楚的医嘱,要及时与医生交流,确认无误后再执行。

加强药物知识培训及考核。

掌握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配伍禁忌。

3.2 严格无菌操作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整个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

治疗室环境清洁,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操作台面每日用含氯制剂擦拭、配药过程中,采取一人一注射器的原则。

加入多种药物时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输液过程中穿刺部位的皮肤彻底消毒待干、范围达标,重复穿刺时应更换针头。

3.3 加强药物的管理
加强药物管理,药物有专人管理,各类药物的定位放置,标签清楚,定期检查,发现过期、变色、沉淀等情况应该立即更换。

所有药物统一发放,加入药物的液体放置不超过2 h,抗生素等特殊药物应现用现配。

药物使用前应认真检查其质量。

3.4 加强巡视
勤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输液过程中护士要积极巡视患者,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块,输液滴数是否准确,如外渗要积极处理,积极询问患者是否舒适,若有不适应注意排查输液的每一个环节。

液体滴完后要及时更换液体和拔针。

定时更换针口敷贴;控制套管留置时间。

3.5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消除微量空气进入静脉,微量空气若处理不好,积少成多同样造成对身体的伤害。

因此,微量空气也要重视并给予消除。

临床上常见的是一次性排液后输液管终端滤器处贮存有气体,可采取弹击输液管终端法消除空气[3]。

同时应减少静脉置管的并发症,无论是外周静脉穿刺,还是中心静脉置管,都应高度警惕导管移位、导管断裂,防止异位输液。

每次输液前都应回抽证实导管在血管内,注意观察记录导管外露长度及局部组织有无肿胀等。

3.6 加强护患沟通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增强信任感。

穿刺前,护理人员应温柔、耐心、和蔼,以消除患者的陌生恐惧感,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

良好的沟通可以缩短护患之间的心理差距。

护士主动与患者沟通,以文明的语言、周到的服务、精湛的技术取得患者的信任,遇到患者不理解发脾气时,应给与耐心的解释和安慰。

护士要认真的执行告知程序,输液前告知患者及家属所用药物及其作用,不能随意调节滴速,如出现不适应情况应立即呼叫护士,以免造成不良后果[4]。

3.7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医院管理者应根据科室的工作量、劳动强度配足人员。

护士长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弹性排班,在高峰季节高峰时段,适当增加上班人员,加强巡视严密观察输液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排除输液故障,减少护患纠纷。

3.8 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
定期组织护理工作讨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定期进行医疗法律、法规教育,并请专业人事讲解护理纠纷的案例,加强每位护士的护理风险意识,以增强法律意识,预见静脉输液护理安全隐患和护理的薄弱环节,以减少医疗事故争议和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4 结果
2011年护理风险干预前输液存在的风险问题包括:静脉穿刺失败62例,皮肤消毒不规范16例,固定不妥当28例,未按要求调节滴速18例,液体滴尽、回血12例,液体配置时间过长3例,未按要求签姓名及时间5例,提前拔掉液体6例。

2012年实施护理风险干预后输液质量存在的问题:静脉穿刺失败14例,皮肤消毒不规范1例,固定不妥当2例,未按要求调节滴速3例,液体滴尽、回血0例,液体配置时间过长0例,未按要求签姓名及时间1例,提前拔掉液体0例。

静脉输液安全性和护理质量显著提高。

5 讨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抢救危重患者的一个主要手段,静脉输液的风险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也使护理的工作量和难度增加[5-6]。

护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康复以及护患关系。

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和修养,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而且还可以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院以及护士自身对工作的满意度[7]。

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静脉输液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保证患者的输液安全。

静脉输液过程须有具有资质的护理人员按规范程序操作,严格执行手卫生以及无菌操作,操作前评估与告知,掌握静脉置管的适应证。

尽量缩短不必要的插管留置时间,同时注意患者的体温变化及其他感染征象。

通过对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的管理,改变了传统的护理差错事故管理办法,改进了护理的工作流程,通过对不安全事件的存在进行分析,寻找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改进措施。

对已出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预防护理差错的发生,减少患者精神上的痛苦,给患者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蔡铜山,钟德富,张海林,等.推行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1,8(5):342-343.
[2]梁娟.静脉输液穿刺失败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9):94-95.
[3]魏秀丽,王炳.介绍几种消除静脉注射时微量空气进入人体的方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21.
[4]高世风,朱元凤,侯静,等.门诊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风险及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0):65-67.
[5]李加宁,宋雁宾.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47.
[6]桑未心,林晓云.培养护生护理操作中的沟通技巧[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35.
[7]李玉兰,吕静.浅析静脉输液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5):117-1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