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丝绸之路”的茶文化分析(1)

“丝绸之路”的茶文化分析(1)

“丝绸之路”的茶文化分析一、对陕茶文化历史的简要回顾发现和利用最早源于神农时期,系农业之神炎帝氏,陕西宝鸡市姜城堡一带就是他诞生的地方。

所以唐朝陆羽《茶经》中概括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从《茶经》中记载的史料推断延伸,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说道:“鲁周公旦,鲁是国名,公是封爵,旦是人名。

”按史料所说:在西周文王时,他辅佐武王伐纣,封於鲁。

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一直是在辅佐武成王,因而被称为周礼或“周公之典”的楷模,而今岐山县周公庙古遗址就是人们寻根祭祀的圣地。

与茶相关的还有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曾在《大雅绵》中有这么说:“周原詩詩,堇荼如饴”。

据查:荼字最早见于《诗经》中有七处,其中三处让人以茶比较,分别是在《诗邶风谷风》中有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又在《诗豳风七月》中记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鸱鸮豳风二》:“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从字面意思来说,更接近茶生活,有人指是说采茶,也有人说是指采“苦菜”,但已经普遍被人们认为是在说茶事。

地处秦巴东南之端,川陕鄂三省交汇处的安康地区,是以紫阳茶为代表性的,确是陕茶的“鼻祖”。

唐朝陆羽《茶经八之出》写道:“山南: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意指今日的紫阳一带,也是陕茶的源头。

又据《紫阳县茶业志》载:自唐代始,本地即有贡茶生产,今‘紫阳毛尖’的前身为唐代金州土贡‘茶芽’的传统产品。

我国茶学界研究认为在宫廷贡茶中:“陕西紫阳毛尖(原名紫邑宦镇毛尖,贡茶时间最早,始于东汉末献帝年间,距今1700多年)”。

紫阳县也曾惊现出了清朝光绪年间的官府文件,显示在光绪三年(1877)正月,陕西省紫阳县知县唐清辅差遣衙役办理贡茶事宜的“贡茶事案”信票,其字迹至今清晰可见,上面写有:“照上届贡茶数目严催采办,务于二月内申解”字样。

其中还提到在今紫阳县境内的麻柳坝、毛坝关、权河及盘厢河等地采办春茶的具体数目。

特别是唐代的“茶马互市”和宋明的“茶马法”,为紫阳茶开辟了广阔的西北市场,紫阳茶曾左右陕西全省茶市千百年,意义长远。

在陆羽《茶经》开篇中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说明当时的古巴蜀(也包括今天的汉中区域)就生长着野生的大茶树,这也是我国茶叶的摇篮。

汉中茶区属古老的巴蜀茶区的最北缘,种植茶树至少有3000多年历史。

汉中茶叶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唐代的朝廷曾以汉茶赐贡,宋代“汉中买茶,熙河易马”,形成了茶马互市,相互繁荣的局面。

汉中因茶课而成为大宋王朝同成都、开封并列的三大财源城市之一。

明代每年以“汉中茶3万担易边马3万匹”……中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华阳国志》中记载,约在公元前12世纪古巴国的人们把茶叶作为地方特产敬献给周天子武王,贡品茶“形似月亮,紧压成团”名曰“西乡月团”,应该是我国最早的贡茶。

“西乡月团”大约产自今天汉中市的镇巴、西乡县一带,当时风靡朝野。

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1987年4月份,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在重建塌毁的“真身宝塔”时,意外发现了塔基下修建的秘密地宫,内有金银器、陶瓷器、琉璃器、石雕、丝绸、服饰等古文物600余件,并有物账石碑。

这是晚唐咸通十五年(874),由懿宗、僖宗封藏于法门寺以供幸佛骨的稀世之宝,距今1114年。

在这批古珍奇宝中,珍藏有一整套金银茶具摆放在宫室里,这是皇帝最喜爱的金银茶器,都当作陪奉品深藏于此,带有着厚重的佛茶文化历史,给现代人品茶论道留下了更多的悬念与考究。

茶香天下,茶道大行,这就是最为典雅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茶禅一味”的意象,足见大唐帝王崇尚品茗和对茶痴迷的水准及对供奉佛祖的虔诚。

正如中唐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学者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而另一方面,法门寺博物馆就以此为背景,连续举办了五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其结论无不说明了博大精深的茶道根植长安,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依据。

自古岭北不产茶,唯有泾阳出砖茶。

我国大地的原点泾阳县,在北宋神宗年间就生产出第一砖———“泾阳茯砖茶”,成为我国黑茶加工制作的源头,深受西北地区民族的青睐。

就秦地饮茶风俗来说,曾有“清初大儒”之称的顾炎武在《曰知录》中说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如有茗饮之事。

”从此句话中能够得出,陕西是茶叶种植、加工、饮茶与茶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现今,置身于西安大唐西市或古城墙上,向大西北眺望,古老通达的丝绸之路上,至今还留有着陕茶飘荡不尽的醇厚香味。

陕西茶文化就像一座发掘不尽的“聚宝盆”,让海内外的专家学者羡慕至极。

难怪外国友人说:来中国不到古城西安,等于就没有来到中国一说。

加之陕茶有这么多厚重的历史文化,让外界人猜想,足能够支撑起陕西茶叶走向海内外,顺其自然的就成为全国的茶叶大省强省,而事实上其实难副。

就拿当前陕西茶产业来说,纵向比较有发展,横向与全国产茶省区相比,更显名落孙山。

据省农业厅提供的资料来看:截止2013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50万亩,其中可采面积达到95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3.5-4万吨,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

计划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可达到28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13万吨以上,生产总值达150亿元以上,使全省茶产业步入全国中上游行列,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产茶名省或强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陕西茶产业有自己客观上的实际情况,茶园大多都集在陕南三地市22个县,实事实是的说:分布零散,茶园管理粗放,产业化密集度不强,发展迟缓。

自从2012年秋,陕西省政府研究决定将持续了10之久的茶产业管理权限重新划归到省农业厅后,上下管理渠道顺畅,并于2012年11月13日首次召开了全省茶产业工作会议。

会上决定省财政每年将拿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全省茶叶发展,激发起了陕南茶乡干部茶农真抓实干的决心和信心。

这带“金”的措施,无疑为陕茶产业重新崛起、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上加了“一把火”,前景十分广阔。

问天问地问茶史,当前陕西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方面,茶产业处于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那么怎样拓展思路,强化措施,全力以赴推动全省茶产业大发展?作者从省农业厅厅长白宜勤的报告中看到了另一个方面,即就是说:“立足资源禀赋,拓展茶业文化。

一是要发展茶旅游;二是要展开茶事活动;三是挖掘茶文化资源……”且讲得非常详细深刻,真正是想用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拉动陕西茶产业,这是一招高瞻远瞩的“妙棋”与策略,落实做好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4年8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这就是陕茶产业发展的“尚方宝剑”,茶企、茶农吃上了“定心丸”,可操作性强。

其中文件中的第九条指出:“促动茶文化建设。

坚持茶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旅游及文化产业等相结合,依托资源优势,精心规划,合理开发,大力发展茶区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茶叶附加值。

鼓励展开茶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弘扬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推动茶产业发展。

”这能够说是陕西茶文化的春天也来临了。

但是,如何落实,让文件接地气,政策开新花,就是我们需要探求而执行的问题。

按现在政府部门相关公务人员按部就班的工作思路认为:这是宣传、文化与地方部门的事情,农业口是管茶叶种植园区建设的,可能是多管闲事,其实这是对蓬勃发展中的茶产业一种曲解。

现在,茶叶大发展,离不开茶文化、茶经济、茶产业、茶贸易、茶科技、茶品牌、茶安全等方面,缺一不可。

而且茶文化就是从传统的农耕文化中分支出的一个叶片,有着巨大的包容性。

文化的力量就来自于认同感的凝聚,这个点,我们涉及到茶叶的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

二、茶文化拉动陕茶产业的具体措施思考业、茶文化真正的复兴是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初期,中国茶文化也从此蓬勃发展起来。

从那时起,一种以茶为载体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书写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而陕西就是1994年在扶风法门寺举办了首届国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后,从而也拉开了陕西茶文化的序幕……而这方面活动中,作者就是参与者、办会者、宣传者和推动者之一,从而从中也学得和总结出了很多经验与教训。

随后,我就持续参加海内外茶事交流活动,耳闻目睹了全国众多茶区的先进经验,在比较中有了鉴别,因而在长时间的思考着陕茶的发展与命运,我认为要用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拉动陕西茶产业,则要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1.领导重视,理解到位,统一思想行动事实最有说服力。

这方面的典型事例莫过于原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他从福建到河南工作后,在信阳市茶叶产地调研时,敏锐的捕捉到了我国和世界茶叶市场上的消费趋势,几年间主推“信阳绿茶改红茶”的主张,一举获得成功,在全国茶叶市场上瞬时刮起了“信阳红”风暴,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终于让信阳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了信阳,把河南茶产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信阳市就类似于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产茶市,都是相邻的省份,比较起来,人家成功了,陕茶滞后了,这在一定水准上说明老陕人对国内外茶叶市场缺乏战略研究,经常是在心动与激动中彷徨,就是缺乏行动和决策上的执行力。

这就要行政官员逐步从外行变内行,准确领导。

2.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历史机遇,让陕茶文化饮品走出去,为发展陕西茶旅游业奠定坚实基础历史总是以穿越时空的力量昭示未来。

近年来,从上到下,从中国到国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如火如荼,宏图大展。

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顺利进入到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与此同时,陕西“非遗”大放异彩,有7处遗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以前的秦始皇陵现总计有8处。

这些都是以丝绸之路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时期的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在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

陕西文物古迹驰名中外,也是文博旅游大省。

陕南产茶三地市都有着丰富独特的茶乡自然资源、深厚的茶乡人文积淀、坚实的茶乡社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汉中市城固县张骞墓也在今年的“非遗”成功之列,可谓是天赐良机。

这就需要陕南茶乡在充分发挥茶叶旅游资源优势的前提下,注重开发群众性、表演性、扩大参与性、增强娱乐性和发展教育性的旅游产品与项目,激发起游客对陕茶的感知、体验与文化的探究。

但在此方面,陕南茶乡最为薄弱,无一成功案例。

常给人印象是茶园面积管理落后,风景十分暗淡,设施没有配套,置身茶乡平淡,喝茶买茶没客店,与江南茶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没有创造力和推动力,哪来“茶饭碗”。

这就需要农口与旅游、文化部门相对接,实行综合开发,让游人“进得来”、“可参与”、“有收获”,在一种“慢生活”中品味一方风士人情。

就是说:游茶乡,闻茶香,知茶趣,一缕清香演不尽天下事;品茶味,得茶理,悟茶性,一杯清茶道不完人生味。

只要游客回归了自然,茶乡的“原生态”茶文化就得到了弘扬,茶品顺其自然就会被消费,打造中国西部乡村茶旅游品牌就会逐步成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