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配器课教学笔录

配器课教学笔录

文章编号:100327721(2007)0320036208黄汛舫配器课教学笔录摘 要:配器法课程是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重要的教学内容。

文章记录了音乐学院学生在此门课“管弦乐法”“管弦乐法原理”“管弦乐配器法”“管弦乐队程教学时的课堂答疑,诸如:乐器法学习的枯燥、配器法”“乐器法”“乐器学”等名词的区别与关联、如何把握配器法学习的重点和有效地学习方法、课程学习和作曲实践中的困惑与苦恼等问题,并以教师的身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配器法;作曲系学生;困惑;课堂答疑中图分类号:J614.4 文献标识码:A我从2002年开始担任配器法课程的教学,积累是有限的。

在日常教学中常设有课堂答疑时段,并随机留存其记录。

①关于乐器法的……问:请问老师,有什么方法能让乐器法学习不那么枯燥??答:首先,我要武断地说:脱离配器法的乐器法学习,很难不枯燥!实际上,每个初学作曲的学生都会有乐器法学习的体验,比如,考前学习中进行钢琴曲写作练习必然会涉及钢琴的构造、发音原理的内容,这些体验可能是今天学习乐器法的感性基础,起码可以说初步领略过乐器法对音乐写作的重要性!我不主张在配器课程中强行进行阶段性纯粹乐器法内容的讲授,而开课伊始便通报大家:本课程将以配器法教学带动乐器法学习。

配器法教学力图培养大家对管弦乐音响的兴趣和制造音响的相关技能,乐器法为乐队音响制造提供技术前提。

如果我们把配器的音响趣味与乐器的音色、音区、特色指法与弓法捆绑起来,想必乐器法的单调枯燥感会不翼而飞的!这样看来,乐器法太重要啦,你们大家不可因枯燥而疏离,要尝试着让其变得有趣起来!这里不妨给一些建议:1.自制专项乐器法工具卡。

将常用或所有乐器的音域、音区划分、禁忌提示等汇集一体,随时待用。

2.通过独奏曲写作实践掌握乐器的基本性能。

最好是每个乐器组各选一个乐器进行一些尝试。

还可以搜寻各乐器的中、高级程度的练习曲教材,在表演专业学友的讲解下深入了解其演奏技法及乐谱书写样式,针对性地将演奏技法融入到你的“独奏曲”中。

3.完整阅读、研析、归纳(甚至抄写)总谱中的某一个乐器的所有内容,深究这个乐器所有的乐谱形态、专用演奏符号,尽可能做到“彻底地”了解这个乐器在乐队中的运用(当然包括乐谱的写法)。

4.整体观察乐器法教材的目录,找出管弦乐器性能的共性内容(如音域、音区等)和共性特征(如所有乐器的中音区发音自如等)。

这个工作的直接成果是写作中涉及所有的乐器的中音区时,你不必顾虑是否要翻作者简介:黄汛舫(1954~),男,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武汉430060)。

收稿日期:2007204204书或打电话问老师。

问:我们对圆号的反应是“既爱又怕”!在平时的音乐听赏中,圆号常常有极其美妙的音响表现。

可是在配器学习中,圆号的记谱让我们感到茫然!通常要投入数倍于其他乐器的学习时间,是否有更便捷的途径来掌握圆号的记谱?答:这要先分析一下“既爱又怕”的反应本身。

“爱”的是圆号的运用结果,可以暂时避开不讨论,在此仅仅针对“怕”给予解答。

圆号客观上存在旧式和新式两种记谱方式。

旧式记谱方式,指的是在高音谱表高五度和低音谱表低四度记谱。

(见谱例1)谱例1.作为移调乐器的运用,圆号在这里除了与实际音高的技术转换之外,还要有一个无实际音阶内容的“空八度”区域需要我们予以剔出。

这一点即便是有经验的作曲家运用时也是会耗费一点时间的,何况初学者?新式记谱方式,指的是任何情形下,一律用高五度方式记谱,(见谱例2)谱例2.我建议:先弄清旧式记谱为学习所用;使用新式记谱为创作所用。

弄清旧式记谱至少有利于阅读传统音乐总谱;而进行配器技术学习和乐队总谱写作时可以采用新式记谱。

但由于现有的各种版本的配器法教程中并未明确这样提倡,也许在使用中仍存疑虑。

其实五十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为了让大家对这一点有足够的认识,下面提供一些采用新式记谱的可信性资料:资料1.英国作曲家戈登・雅各著《管弦乐器法》第四十页有这样一段话“在以前写在低音谱表里的音比实际需要的音高要低四度而不是高五度。

这种写法不合常情,现已逐渐废而不用了。

学者写法国号的音乐时,不论是高音谱表或低音谱表都要比所需要的音写稿五度。

不过在旧制尚未完全废弃以前,我们还是应该把法国号乐谱中的这一点加以口头说明”[1]资料2.(法国)柏辽兹原著、(法国)维克多改写、(苏联)罗加尔-列维茨基编译补充、金文达译的《现代乐器学》第136页片段摘录:“假若第一法国号用G 谱号演奏,第二法国号用F 谱号演奏,那末这种同度听起来好似与记谱呈八度关系。

下面这种记谱法简直是毫无意义的!为什么不把F 谱表作为G 谱表的自然的延续呢?”[2](见谱例3)谱例3.73黄汛舫:配器课教学笔录 资料3.当下著名音乐作曲绘谱软件《Sibelius 》的圆号移调转换功能全部以高五度记谱。

下图是圆号的C 调音阶高五度记谱和实际发音。

(见谱例4)谱例4圆号的记谱、移调等问题相对复杂,将其简单化有利于音乐创作和演奏。

这一点我曾与圆号演奏员沟通过(北京中国爱乐乐团的唐兵先生、武汉音乐学院孙飞先生),他们一致表示新式记谱不会给演奏带来麻烦,再说排练中一个移调动作就解决了全部问题,何乐而不为?坦白地说,起初我也是费了不少精力的,好在乐队的圆号手修养极好,从来没有“骂”过我!关于配器法的……问:我们常常听到关于“配器法”方面的一些专业词语,比如“管弦乐法”“管弦乐法原理”“管弦乐配器法”“管弦乐队配器法”“乐器法”“乐器学”等等。

我们如何理清这些不同词语之间的关系?答:配器法涵盖所有不同类型乐队的配置技术。

如管弦乐队配器法、中国民族管弦乐队配器法、小乐队配器法、电声乐队配器法等等。

无论哪一类型乐队的配器技术都含有乐器法和配器法两项内容。

“管弦乐法”“管弦乐法原理”“管弦乐队配器法”“管弦乐配器法”特指西洋管弦乐队的配器技术和相关的乐器法内容。

而专门的乐器法主要包含乐器历史沿革、乐器构造、发音原理和演奏技术等内容,不会涉及深入的配器法内容。

无论哪一种乐队的配器技法,其原理是相通的。

配器法是一门基础课程,更是一门作曲技术课程,因此学习掌握其基本技术和写作要领是大前提。

如果某些专业词语间的关系一时不甚明了,并不影响技术学习,暂且不予纠缠。

至少这是我的一个建议。

关于技术学习的……问:老师,站在个人仔细的角度,如何把握配器法学习的重点以及有效的学习方法?答: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

起步阶段应该掌握弦乐组的写法。

接下来可以对木管组、铜管组进行单项练习。

最后在进行完整乐队的配置练习。

一般而言,弦乐队配器技术是管弦乐队配器技术的基础,因此这个阶段的学习是整个配器技术学习的重点。

弦乐队有五个基本声部,其音域从E1-e4,几乎相当于整个管83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弦乐队的音域。

弦乐组在演奏技术、音乐表现和音响方面有无限的可塑性。

在学习练习时我们甚至可以尽情地将弦乐队假想成管弦乐队,一旦引入管乐器、弹拨乐,抑或是打击乐器,常常可以将我们的弦乐队的“假想”内容通过重叠、拆分等手法完成(当然,管弦乐队的配器技术并非全是这样)。

你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学习投入量。

如果你曾学习过小提琴或者曾经就是一个弦乐演奏员,那么你可以花更多的力气去揣摩弦乐队的音响妙用;如果对弦乐器是两眼一摸黑,我想你的重点必须是最基本的乐器法内容呢!配器技术的学习方法多数情况是依靠授课老师的教学智慧,合适的时候提供合适的习题作业引导大家获得技术能力。

因此,我理解你所问的“学习方法”是自学方法。

即便是自学方法还是要围绕老师的训练方法进行个人化创意,这样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目前至少有不同阶段的四种有效学习方法:1.钢琴谱改编;2.总谱缩编还原;3.单项技术练习;4.管弦乐创作。

“钢琴谱改编”是通行的方法,你们可以依此的启发而想出一些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法。

比方说,选择一首你所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作品,同时搜集其钢琴谱、乐队总谱以及与此同步的音响资料,反复聆听,仔细深入地观察分析钢琴音响资料中的“乐队语汇”、总谱与钢琴谱之间的互换关系以及钢琴谱转换为乐队谱的“材料增删”和“直译”“意译”因素。

“总谱缩编还原”是一种周期较长的循环练习方法。

不少同学都有操作电脑软件的条件和能力,用软件将总谱片段或全部缩编为钢琴谱,然后如同闭卷考试一样将钢琴谱还原成总谱,最后分别对照作品音响和总谱,检验和归纳个人的技术收效。

“单项技术练习”更多是配器课程特别设置的关键性技术练习。

如“铜管乐的排列技术”“弦乐器的音色变化”“织体错落技术”“为旋律编写乐队谱”等等。

由此,同学们可以针对性地搜寻和制作技术卡片。

一方面这个练习动作可以促使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对日后创作积累可靠性音响依据并能有效规避失误。

“管弦乐队写作”是最高阶段的练习。

直接的写作经验可以从前面的三项练习中获得。

从“钢琴谱改编”中获得经典作品的结构完整性经验,促进目前的管弦乐队写作的整体构思的完善程度。

从“总谱缩编还原”和“单项技术练习”中获得音响构成的经验,激发个人的乐队音响想象力。

从实际出发,你们也许没有精力和时间投入这样完整全面的练习,这并不危险。

就一种方法不断深入、深化地练习和钻研,同样有希望成为配器能手的!关于技术应用的……问:在学习和作曲实践中,我们时常感到困惑和苦恼。

做练习时,我们很难判断自己的配置方案是否合适,尤其是遇到需要声部分配的时候不知所措。

另外,在排练个人的重奏曲或合奏曲时,音响效果离自己心里的预期有很大的落差!要么很零散;要么声音发干!答:你的问题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你对多乐器的结合有音响上的要求和主动判断的意识。

而且,我还要肯定地说,你的这些感受是学习过程中的自然反应。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配器技术本身就是一项项的经验“累加”起来的。

也就是说,你正处在某一个技术的掌握和积累之中!或者说,你正处在技术成长的临界点!不过,我还是可以正面回答你的问题。

你的反应与我在课堂上曾讲过的“音响平衡”和“织体结构”内容相关。

针对你的问题我试着逐个解答:“做练习时,我们很难判断自己的配置方案是否合适”多乐器声部相结合时,理想的音响要求是各自音色依稀可“见”,即能够体现出声部的清晰度。

如下例,一个四声部音乐片段,以一、二小提琴八度重叠旋律声部,大提琴、低音提琴八度重叠担任和声低音,而中间的两个和声支撑声部由中提琴分奏担负。

经过这样配置后,中提琴天生的“弱势”被夸大了,显然会导致音响的失衡。

谱例593黄汛舫:配器课教学笔录 “尤其是遇到需要声部分配的时候不知所措”。

如果继续上面弦乐组的配置,以管乐器组的重叠获得更大音量,那末内声部的“弱势”进一步夸大。

整个乐队会形成“响”而“癟”的效果。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不难,首先把弦乐组的声部配置打理好,让第二小提琴分担中音声部,中提琴的弱势问题得到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