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桥梁减隔震设计.

桥梁减隔震设计.


阻尼器
与速度相关的粘弹型阻尼器
以摩擦或金属屈服为特征的位移 相关型阻尼器
6.3减震原理与方法
6.3.2 耗能减震装置
最大长度915mm,最小长度595mm,冲程320mm
粘弹型阻尼器
6.3减震原理与方法
6.3.2 耗能减震 100
6.3减震原理与方法
主结构振幅为零
系统振动能量集中 于子结构而主体结 构得到了保护
子结构频率接近或 等于主结构频率时
主结构的地震反应总是 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
6.3减震原理与方法
6.3.3 吸振减震原理:
R是主结构的振动控制频率参数 当R<1时,表示具有减震效果
大量理论分析结果表明:

小 地震位移反应
地震剪力

地 震 内 力

6.1 结构抗震设计思想的演化与发展
刚性结构体系
反应接近地面地震运动 一般不发生结构强度破坏 导致材料的浪费 减少结构物的刚性
柔性结构体系
地震动作用下结构 位移过大,实践上
的困难
避免结构与地面运 动发生类共振
减轻地震力
延性 结构体系
6.1 结构抗震设计思想的演化与发展
ui iuc
第 i个隔震支座的扭转影响系数, 应取考虑扭转和不考虑扭转时 支座
计算位移的比值;当隔震层以上结 构的质心与隔震层刚度中心在两个 主轴方向均无偏心时,边支座的扭 转影响系数不应小于1.15
罕遇地震下隔震层 质心处或不考虑扭 转的水平位移
6.2隔震原理与方法
橡胶支座隔震:
10.4.2 减隔震装置应进行如下验算: (1)对于橡胶型减隔震装置,在E1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剪切应
6.2隔震原理与方法
橡胶支座隔震:
水平刚度是竖向
刚度的1%左右
具有显著的非线

性变形特征
kp
ke
uy
位移
小变形,刚度大, 抗风有利
大变形,橡胶剪切刚度 下降,结构频率降低, 结构反应减少
橡胶剪应变超过50% 以后,刚度又逐渐有 所回升,起到安全阀 的作用,有利于防止
建筑的过量位移
6.2隔震原理与方法
设置耗能部件的
的阻尼矩阵
结构在预期位移
下的总应变能
a Wc /(4Ws )
耗能减震结构的 附加有效阻尼比
所有耗能部件在结 构预期位移下往复 一周所消耗的能量
6.3减震原理与方法
6.3.2 耗能减震装置--阻尼器
支撑处
阻尼器 安装于 有相对变形或相对
位移的地方
梁柱连接处 框架与剪力墙的连接处
上部结构与基础连接处
6.2隔震原理与方法
2.常用隔震装置--其它隔震装置:
滚珠隔震装置
已用于墨西哥城内一座五层钢筋 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学校建筑中, 安放在房屋底层柱脚和地下室柱 顶之间。为保证不在风载下产生 过大的水平位移,在地下室采用 了交叉钢拉杆风稳定装置
6.2隔震原理与方法
其它隔震装置:摇摆式隔震支座
是一种摇摆隔震支座。在杯形基础内设一个 上下两端有竖孔的双圆筒摇摆体。竖孔内穿 预应力钢丝束并锚固在基础和上部盖板上, 起到压紧摇摆体和提供复位力的作用。在摇 摆体和基础壁之间填以沥青或散粒物,可为 振动时提供阻尼。经试验证实:当地面加速 度幅值达330cm/s2时,被隔震房屋的加速度 反应被降低到无隔震反应的1/3左右。我国 山西省的悬空寺,历史上经历多次大地震而 仍完整无损。分析认为是其特有的支撑木柱 起到了摇摆支座隔震的作用
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与强度
结构构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的延性 通过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
“延性结构体系” 基本要求
“坏而不倒”
实现延性结构体系 设计是工程师所追 求的抗震基本目标
6.1 结构抗震设计思想的演化与发展
延性结构体系的结构
当地基本烈度地震
作 用
建筑物
被动抵御地震作用
隔震、减震、 制振技术
(2).保证隔震结构在强风作用下不致有太大的位移。 通常要求在隔震结构系统底部安装风稳定装置或用阻尼器与隔 震装置联合构成基底隔震系统。
6.2隔震原理与方法
6.2.2 隔震分析模型
隔震建筑系统 动力分析模型
单质点模型 多质点模型
空间分析模型
6.2隔震原理与方法
6.2.2 隔震分析模型--单质点模型
10.2 减隔震装置 10.2.1 常用的减隔震装置分为整体型和分离型两类。 10.2.2 目前常用的整体型减隔震装置有:
(1)铅芯橡胶支座 (2)高阻尼橡胶支座 (3)摩擦摆式减隔震支座; 10.2.3 目前常用的分离型减隔震装置有: (1)橡胶支座+金属阻尼器 (2)橡胶支座+摩擦阻尼器 (3)橡胶支座+粘性材料阻尼器
顶层加速 度0.21g
加速度折 减系数为 1.8
橄榄景医院(抗震结构)
南加州大学医院(隔震结构)
6.2隔震原理与方法
橡胶支座隔震—实例
6.2隔震原理与方法
橡胶支座隔震
钢板叠层橡胶支座
橡胶支座 铝芯橡胶支座
石墨橡胶支座
在天然橡胶中加入 石墨大幅度提高橡 胶支座的阻尼 实际中应用还不多
6.2隔震原理与方法
6.3.2 耗能减震装置--阻尼器
各种形状的软钢阻尼器 (弹塑性阻尼器)
6.3减震原理与方法
6.3.3 吸振减震原理
地震
结构
能 量 转 移
附加子结构
减轻结 构振动
6.3减震原理与方法
6.3.3 吸振减震原理:
运动平衡方程:
m0 x c0 x k0 x c1v k1v m0 xg
m1 x v c1v k1v m1xg
2. 对需进行竖向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平均压应力设计值应包括竖向
地震作用效应;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宜出现拉应力
6.2隔震原理与方法
橡胶支座隔震:
隔震支座对应于罕遇地震水平剪力的水平位移,应符合下列要求:
罕遇地震作用下, 第 i 个隔震支座考 虑扭转的水平位移
ui ui
第 i个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限值; 对橡胶隔震支座,不应超过该支 座有效直径的0.55倍和支座各橡 胶层总厚度3.0倍二者的较小值
v x1 x
m0 --主体结构质量 c 0 --阻尼系数
k 0 --刚度
c m1 1 k1 --附加子结构质量、 阻尼系数、刚度
6.3减震原理与方法
6.3.3 吸振减震原理
考虑简谐地面运动输入
数学推导
考虑无阻尼体系的反应特征
实 际 情 况
地震动含有多种频率分量 结构系统也必然是有阻尼系统
子结构的频率等于 地面运动输入频率
隔震
悬挂隔震 基底隔震
结构物地面以上部分
隔震层隔开 限制地震动向结构物的传递
固结于地基中的基础
6.2隔震原理与方法
6.2.1 隔震原理
图6.1 隔震原理
6.2隔震原理与方法
6.2.1 隔震原理
基底隔震结构设计应注意:
(1).在满足必要的竖向承载力的前提下,隔震装置的水平刚度应尽可 能小,以使结构周期尽可能远离地震动的卓越周期范围
隔震层
简 化
水平刚度为k 阻尼系数为c
结构层
水平动刚度计算式为:
隔震支座数量
N
K h Ki i 1
第i 个隔震支座 的水平动刚度
等效粘滞阻尼比计算式为:
N
Kii
eq
i 1
Kh
第 i个隔震支座的
等效粘滞阻尼比。
图6.2
6.2隔震原理与方法
6.2.2 隔震分析模型
隔震装置
有效降级
隔震层以上结构 的水平地震作用
橡胶支座隔震:
设计的关键--合理确定隔震支座承受的应力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
隔震层各橡胶隔震支座,考虑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 组合的竖向平均压应力设计值不应超下表的规定。
橡胶隔震支座平均压应力限值
建筑类别
甲类建筑
乙类建筑
丙类建筑
平均压应力 (Mpa)
10
12
15
注:1. 对需验算倾覆的结构,平均压应力设计值应包括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层间剪力最大比值与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对应关系
层间剪力最大比值 0.53 0.35
0.26
0.18
水平向减震系数
0.75 0.50
0.38
0.25
采用水平向减 震系数的概念 反映这一特点
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宜低于0.25,且隔震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 用不得低于非隔震结构在6度设防时的总水平地震作用
6.2隔震原理与方法
动力平衡方程:
mx cx kx mxg
m —结构的总质量; c, k —隔震层的阻尼系数和水平刚度; x, x, x —上部简化刚体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速度与位移; xg —地面加速度过程。
上部结构侧移刚度远大于 隔震层的水平刚度
上部结构近似为 一个刚体
单质点模型
6.2隔震原理与方法
6.2.2 隔震分析模型—多质点模型
Et Es Ef
附加耗能构件的 耗能
能量观点:E t 一定 E f E s
结构地震反应的降低
动力学观点:耗能装置的作用, 相当于结构的阻尼 , 必使结构地震反应
6.3减震原理与方法
6.3.1 耗能减震原理
小震
结构
减轻结构振动
耗能
耗能装置 应具有 较大的刚度 保证
结构的使用性能
强烈地震作用
结构
减轻结构振动
山西悬空寺
6.2隔震原理与方法
其它隔震装置:不倒翁式隔震
伊朗人设计的不倒翁式 隔震房屋。该房屋顶面 半径显著大于底面半径, 能起提供复位力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