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传统造物文化与中国设计

浅论传统造物文化与中国设计

浅论传统造物文化与中国设计
摘要: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公司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需要优秀设计
的帮助。我国设计事业发展初期那些盲目照搬西方的做法,已经严重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学界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好传统造物文化发展中国设计。本文分如下三个层次浅论如何让
中国当代设计利用好传统造物文化,发展中国设计:学习日本的造物文化保护措施,保护纯
粹的传统造物文化;“借古开今,化古为新”对传统造物进行适应当代生活的再设计探索;
提炼中国造物精神,突破传统风格,树立中国设计品格。
关键词:中国设计 传统 现代
今天,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把目光投向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巨大的宝库,这时我们
才惊觉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出现了巨大的问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优秀手工艺随着
老一代艺术家的离去,后继无人;另一方面,普通设计师拿传统作为噱头,拿来主义,根本
没有理解运用好这些资源就生搬硬套,导致出现了大量的低劣的设计作品,严重影响了这类
设计在市场上的口碑,把消费者推向了国际设计,认为国产无好货。这种情况让很多设计师
痛心疾首,都想努力改变这种状况。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论怎么传承利用中国传统造物文化。
首先,我们需要保护纯粹的传统造物文化。具体解释来说就是我们应该学习日本的双
轨制,加大对传统文化造物的研究和传承力度,让传统造物保留它们的原汁原味,并一直活
下去,让世人和后人能见到中国真正传统手工艺的美。上世纪中叶,日本传统造物文化回归
思想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促进了官方的传统文化振兴运动,并颁布了《传统工艺品产
业振兴法》。这部从国家层面上针对传统手工艺产业保护和振兴的专门法,对促进传统造物
文化有生命力地、可持续性地传承和生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个法律颁布的背景有战后日
本高新技术发展导致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整个产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所占市场份额愈来越少;
手工艺原材料的减少;传承人流逝;传统手工艺从业者收入降低,对继承人缺乏吸引力;生
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传统手工艺品市场的萎缩等等原因。以上情况与我国传统造物文化目前所
面临的低迷状况是非常相似的。从后来实施的情况来看,这对日本的传统工艺的传承是大有
裨益的,也是我国当前急需学习的。立法重视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从笠间烧二战后的发展
情况看,确实是日本传统手工艺品产业振兴的明证。

笠间烧是日本极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但是在明治维新以后,很快衰落,到二战后仅剩
十余家作坊还在坚持。情况如此不好,笠间烧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当地产业界的重要任务。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诸如培养后继人,开研讨交流技艺会,组织相关的展示、展销活动激活了
这个产业,让他重发生机,这些手段都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思考的。
其次,对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们应该坚持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观念。一方面我们要
利用好传统造物文化做设计就必须要深刻挖掘传统中国造物的特点与内涵并进行总结和概
括,运用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来;另一方面,要想在当代设计中取得立足之地,又必须充分
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降低消费门槛,符合现代的时代审美趋势。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传统风
格做现代化的,创造性的改造,就像丹麦设计大师瓦格纳所设计的中国椅那样对中国传统家
具尤其是明式家具元素的改造运用那样。
丹麦最出色的家具设计师汉斯·瓦格纳一生设计了500多件椅子,近三成都是直接从中
国明式家具中得到的灵感。这件作品瓦格纳把它称作为“中国椅”,是他从丹麦工艺博物馆
的中国圈椅上得到的灵感。它带有明代圈椅的明显特征,瓦格纳对明式圈椅的造型进行了简
化提炼,尤其是保留了圈椅曲线扶手的传统元素,结合极具丹麦家具特色的支撑作为过渡,
简化了装饰和一些复杂部件。 “椅子”的扶手由几块实木拼接而成,其间融合了中国的榫
卯结构,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节省木料,更易于批量生产,而且比西方惯用的曲木技术更完整
地保留木头原本的自然品质。这便是设计大师给我们在设计上如何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一
次完美的示范! 把传统造物做符合现代审美和工艺的概括,同时保留它的优秀的材料,工
艺和比例形态,这样的设计真正利用了我国传统造物的物质财富,设计出了优秀的作品。相
信西方人都能利用好我们的特色元素来设计,我们自己只要把握好这样的方法,也一定能做
得更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们必须要用中国造物精神内涵,突破传统风格,
树立中国的设计品格。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的《生活与美学》中说到:“每一代
的美都是而且也应该是为那一代而存在,它毫不破坏和谐,毫不违反那一代美的要求;当美
与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时候,再下一代就将会有他自己的美,新的美,谁也不会有所抱怨的。”
我们看到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绿色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追捧,每一个国家
都在追求那样的风格,在这里取得鲜明区别的是我们记住了德国人的严谨理性,法国人的浪
漫,意大利人的反叛与时尚,日本人的精致灵巧,这些从他们本民族骨子里就有的品格体现
到了他们的设计中来形成了他们独立于世界的特色。我们传承传统也是要找到我们中华民族
骨子里的那样一种“中国意象”“中国气质”即中国造物文化的内在的审美内涵,在我们的
设计中体现出来形成我们的中国的设计品格,这才是我们从传统中得来的最锋利的宝剑,让
我们的设计具有中国品格,让我们的时代设计讲中国的故事。我们当代中国实现中国设计的
进步就一定不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传统图案和纹样,不能随意照搬,要把传统精神和创
造的理念继承下来,结合时代生活进行再创造。翻开设计史,我们会发现最优秀的设计几乎
都是是利用当时先进科技和工艺的时代设计,尤其是进入到现代设计以来,每一次技术革新
都会带来设计的大发展。当今世界的设计强国,都是以引领世界设计潮流为目标。我们中国
的设计发展也一定要抓紧技术创新,突破传统风格,把最先进的技术理念与中国特有的精神
结合起来,像英国的工艺美术,法国的新艺术,德国的现代主义那样走在时代的前面,让我
们的孩子在看我们现代这个时候的设计史的时候,让设计史讲一个中国的故事,那样,我们
就应该就算是有了自己的优秀设计。
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显然就在讲诉这样一个中国设计的故事。
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大到整体的布局经营,小到建筑的形式、材料,有很多对传统与
本土营造方式的思考。建筑本身不仅对当代建筑设计界“忘本”现象批评,而且体现了设计
师冲锋陷阵的热情,最终提出了结合本土与当代现实的具体设计实验方案。

“山决定了那座房子的尺度,那座房子就像一棵树种在山边。“在论及设计灵感的时候
王澍谈及的中国设计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与设计融合的设计思想,这也很好的体现
在他的设计作品中,表现出了传统意味。“这工地上有很多做法出自施工管理人员和工匠的
智慧。这种以民间手工建造和材料为基准的做法,激发了工匠们的热情。房子不是由设计完
全决定,而是让设计追随因大量使用手工建筑而导致的全建造过程的修改变更。联系单因此
变得异常重要。不知不觉间,一种不同的建筑营造观开始在工地上形成。”

王澍在设计建造的象山校区时并没有一张图纸了事,而是像中国传统的设计师一样充分
参与到建造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工匠的能力,这样的营造观就是体现了中国朴素的工匠
设计理念,一种随机的、偶然的、自发生长的建造方式,模仿在没有设计的介入和干涉之下
的民间的建筑生长方式。它没有任何设计,只有时间流程、地形地理特征,以及在其中的生
活与劳作。它是无规则的,无可预计的。设计跟随手工传统的集体劳作方式与避免机械化操
作带来的冷漠、非人性化。这样的设计理念区别于西方的模数,闪耀着中国设计哲学的光辉。
杨志麟先生的”自由设计“理念中对于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哲学与王澍的设计方法,不谋而
合。建筑师重新认识本土设计观念,特别是挖掘出了一些在当代仍显示着可用价值,甚至在
当前社会中显得十分先进的设计理念。“瓦可不可以用旧的,旧的比新的便宜一半,我说当
然可以,有多少用多少。房子造好,就已有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设计师对建筑利
用传统与本土的材料与观念,却又获得出其不意的新奇感,这势必影响大家对“传统”、“本
土”的固有观念,不再将它们和“老土”、“陈旧”等同起来。这很有可能促使大家重新思考
“传统”、“本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问题,也会把问题引向当下社会颇为热闹的文化遗
产传承保护问题。这些与传统设计哲学密切相关的设计行为,展示了我们应该如何利用传统
造物思想做出优秀的中国品格的设计。
继承前人的辉煌,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创造一个新的辉煌,新的传统,让我们深刻挖掘
中国造物精神,让我们的设计充满这样的精神内涵,同时引领时代设计潮流。
参考文献:
[1] 王澍.那一天[J].时代建筑,2005,4:96—106.
[2] 杨志麟.自由设计:一个未被完全认识的设计体系[J].艺术学研究,2008,00:298—3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