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
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
了障碍。本文从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文化风俗、地理环境等方面论述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
英汉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翻译 ;文化; 差异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时
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赖以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要将某一民族的语言及文
化传播和扩散到异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借助翻译。因此,文化、语言同翻译三者之间处于
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英汉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在地域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
观念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使得英语和汉语在应用中出现很多差异。
一.思维模式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人
对自然的顺从及崇拜,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维,是一种
整体优先的认知活动,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然后再注重细
节,为先整体后局部。汉语承受细节上的模糊,取得整体上的清晰。与此对应,西方文化坚
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的,
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构成,思维时往往以个别部分为起点,
然后把这些部分拼合成一个整体,即分异型思维,也称解析式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分异
型句式。例如:
(一)我常见许多青年的朋友,2)聪明用功,3)成绩优异,4)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
5)甚至写一封信亦难得通顺,6)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倘若完全按原文的句法
特征将其译成英文,可能是:
(二)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young friends, 2)Bright and diligent,
3)Do exceedingly well in studies, 4)but they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5)
even can’t write a smooth Chinese letter. 6)When asked why, they’ll say they are
not interested in Chinese.
请看张培基先生的译文:
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bright and diligent young friends who have done
exceedingly well in their studies, but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They cannot even
write a letter in correct Chinese. When I asked them why, they said they we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英语的从句前必须根据其语法功能用when, where, who,that, an等表示关联词将
其与主句衔接起来.这也是汉语语法隐含性(covertness)的一种表现。而英语的语法呈外显
性(overtness),体现了英美人重个体,重分析的思维方式。
二.价值观念的不同
西方人空间对抗感很强,特别注重个人空间,也称“个人隐私”(privacy).他们认为个
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涉。所以,英美人的话题常从无伤大雅、公开性的天
气谈起,年龄、收入、体重等都是很敏感的“privacy”。在个人隐私方面,中国人的观念比
较淡薄,因此常常引起cultural shock。
这种不同还表现在对待其它事物方面,比如在中国人眼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
繁荣,“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都带有褒义色彩,
我们更是自称为“龙的传人”;相反,在英国人看来,龙代表的是邪恶 ,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
恶魔的身。She is a real dragon, 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她是凶狠的母夜
叉, 最好离她远点。“亚洲四小龙”被说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s”。再
如鱼在汉语中我们有“年年有余”、“如鱼得水”,但是在英语中fish 含有贬义色彩, 一般
用来形容不好的人和事,例如:a poor fish 可怜虫、a loose fish 生活放荡的女人、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浑身不自在。
三.社会文化风俗
在英国,面包是主食,牛奶、奶酪等是家常食品,围绕着这些食品的习语层出不穷,如:
“Do not quarrel with your bread and butter.(不要闹翻你自己的面包和黄油;不要轻
率地打破了自己的饭碗)”。在中国,“吃米带点糠,保你一家老少都安康”、“谁知盘中餐,粒
粒皆辛苦”等习语都反映中国的主食是大米。再有,中国文化中的“老”字既是人们表达敬
意的方式,又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人们常用“老人”、“老爷子”、“老太太”来称呼自己的
父母、同事朋友的父母或上了年纪的老人;“姓氏+老”是对德高望重的长者的敬称;还有许
多是在表示姓氏、职务或身份的词前加上一个“老”字以表达亲切尊敬之情,如“老张”、“老
师”、“老总”、“老革命”、“老职工”等。而英美人对老有一种恐惧,忌讳用“old”一词来表
示“老”或“老人”这一概念。因此,英语文化中有许多表达这一概念的委婉语。如:senior
citizen;advantage in the age;the mature;seasoned m an;the aged;a veteran soldier;
an experiencedworker等。另外,用于指代年老的Mature在英语中表示“成熟”、“年长”。
四.客观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同
文化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东面是欧洲大陆,西临大
西洋,故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通常是阴雨连绵,人们对天气必然会产生特殊的感情,因而
英国人见面无论相识与否都喜欢谈论天气。所以“A lovely day,isn't it?”之类的话。
就成了城乡见面最普遍的打招呼用语。另外英国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因而与海洋有关的
成语和言语就特别多,如:“The water that bears the boat is the same that swalows it
up(水能载舟,亦能覆舟)”、“The sea has fish for every man(海里有鱼虾,人人可去抓)”、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as close as an oyster(守口如瓶)、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大部分地区是内陆。文化起源的中原地区更是与
海洋无关。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所以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例如,比喻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
因此,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揠苗助长”等。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这说明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
交流。因此,我们在进行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中,单方面地了解语言本身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
须熟悉原语言的文化及构成该文化的各种因素,这样才能作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入透彻地理解
原语含义,最后才能忠实通顺地再现原文风貌。
参考文献:
[1] 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2-
6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J].绥化师专学报,2003-1
[4] 彭保良.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 ] . 中国翻译,1998
[5]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 秦贞(1979—),女,汉,甘肃陇西人,学士学位,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英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其研究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