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山东理工大学 《采矿学》课程设计 题 目:某地下铁矿采矿方法设计 学 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 老师: 张军 课程设计时间:2013年7月1日~7月19日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序论 一.课程设计目的 未来矿山企业的总工程师──矿物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勘探设计单位承担矿山设计任务,还是在科研院所从事专业科研开发事业,或者在生产企业进行专业技术与行政管理工作,对于地下开采起主导作用的采矿方法,都必须具有正确选择设计采矿方法的知识和能力。本次课程设计是在学习了相关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得到专业工程设计基本能力的初步训练,为毕业设计及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也是对同学们以前所学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的检验。 采矿方法课程设计,要求同学们在给定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翻阅专业参考书和相关文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确定技术方案,掌握正确的步骤和内容,进行必要的科学计算,并运用规范的技术语言(规范的图纸及说明书)将设计意图及设计结果表达出来。
二.课程设计任务 1.设计任务:某地下矿山采矿方法设计 2.设计要求:①根据所给地质资料及开采技术条件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②设计确定所选采矿方法的各类结构参数;③设计确定所选采矿方法的各种技术经济指标;④绘制采矿方法标准方案图;⑤编写采矿方法设计说明书(A4纸)。
三.课程设计题目 某铁矿走向长500m左右,倾斜延伸260~570m;矿体走向为西段NE向、中部EW向、东段NE向,倾向SE,倾角20°~40°;矿体埋深370~590m,平均厚度14.14m;密度3.84g/cm3,平均品位51.88%;矿体形态呈似层状、扁豆状,具分枝复合膨缩现象。
四.课程设计方式 学生按设计大纲要求,按照设计题目条件综合应用《采矿学》所学知识,每个人独立完成一份课程设计。 设计者之间可以讨论、借鉴,但不得相互抄袭,疑难问题可与指导教师共同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研究解决。本课程设计要求方案进行技术分析与经济比较。 第一章 矿床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
1.1矿床地质 1、矿体特征 矿体主要由探矿天井和穿脉控制,勘探网度为50×50m,即中段高度50m,穿脉间距50m,其间穿插一些脉外天井,勘探程度在C级以上。某铁矿走向长500m左右,倾斜延伸260~570m;矿体走向为西段NE向、中部EW向、东段NE向,倾向SE,倾角20°~40°;矿体埋深370~590m,平均厚度14.14m;密度3.84g/cm3,平均品位51.88%;矿体形态呈似层状、扁豆状,具分枝复合膨缩现象。 2、矿石特征 矿石为原生磁铁矿,硬度f=8-10,节理裂隙不发育,稳固性较好。矿岩的自然安息角为45°,松散系数1.6。 1.2开采技术条件 1、矿区水文地质 坑内涌水来源主要是构造裂隙水。构造裂隙水的直接来源是大气降水和生产用水。 2、矿区工程地质 顶板围岩大部分为结晶灰岩,大理岩或硅化大理岩,整体性好,较稳固。有些部位为矽卡岩,稳固性次之。矿体底板为矽卡岩,其次为蚀变闪长岩、矽卡岩化闪长岩。 3、矿区环境地质 由于矿块距地表较深,附近无民采活动,矿体未遭民采破坏。采后地表不允许塌陷。
第二章 采矿方法的选择 2.1 采矿方法的选择 2.1.1 采矿方法选择的基本要求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1)工作安全。保证人员在采矿过程中生产安全,有良好的工作条件。使繁重的作业实现机械化。保证矿山能持续的安全生产,防止矿山大规模地质活动,防止地下水灾和火灾。 2)最大限度的回收国家资源。所选定的采矿方法要损失少,贫化小,充分的利用地下资源,尽量提高矿石质量满足生产部门的要求。坚持“贫富兼采,难易兼采,厚薄兼采,大小兼采”的原则。 3)生产能力大,劳动生产率高,材料消耗少,生产成本低。选择的采矿方法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1.2 影响采矿方法选择的因素 1.地质因素:是影响采矿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矿岩的物理学性质 (2)矿体的产状 (3)矿石的赋存深度 (4)矿石的品位 (5)矿体内有用成分的分布及围岩矿化情况 2.开采技术经济因素 (1)地表是否允许陷落 (2)加工部门对矿石质量的要求 (3)技术装备及材料供应 (4)采矿方法要求的技术管理水平 2.1.3 采矿方法的初选 根据地质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见采矿方法初选表2-1。 主要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名称 条件 较适合的采矿方法 排出的采矿方法
地表允许崩落的可能性 不允许崩落 空场法,充填法 崩落法 矿石的稳固性 稳固 空场法,充填法 围岩的稳固性 稳固 空场法,充填法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倾角及厚度 20-40°,平均厚度14.14m 房柱法,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留矿法,阶段空场法
表2-1采矿方法初选表 根据表2-1可初选出三种采矿方法:(1)房柱法(2)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3)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2.1.4 初选采矿方法的实质 2.1房柱法三视图
(一)矿房布置及其构成要素 房柱法的矿房布置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中深孔崩矿的,另一种是用浅孔崩
矿的。我国多数使用浅孔崩矿的房柱法。 (1)矿房斜长——对于留间隔矿柱的房柱法来说,矿房长度不是主要的设计参数。留长条连续矿柱的房柱法,其矿房长度由矿房顶板最大允许暴露面积来决定。 从回采工艺方面来考虑,在电耙运搬的方案中,其矿房的最大长度应在电耙的有效耙运距离之内。一般为40~60米。以40~50米为优。同样使用装运机,汽车等无轨运输设备时,其矿房长度也应当与设备的经济运距一致。如果是独头推进的矿房,其矿房长度还应当考虑到通风条件的限制。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我国大多数矿山采用电耙运搬矿石,因而矿房一般是沿倾斜方向布置的。 (2)矿房宽度——矿房宽8~20米之间 矿房宽度主要取决于顶板允许暴露的跨度大小(暴露面积大小)。但是,与矿体厚度的及矿体倾角也有关系。留永久性间隔矿柱时,矿房宽度应尽可能等于矿房顶板允许暴露的最大安全跨度。 根据矿体厚度和围岩的稳固性,矿房的宽度变化在8~20米之间。 (3)矿柱尺寸 ① 房柱法的矿柱尺寸取决于矿柱的强度,也就是矿柱能够承受的最大平均压力。当然这直接与作用在矿柱上面的载荷大小有关。 此外,矿柱尺寸还与矿柱的作用和矿柱在以后是否要回收有关。如果以后要回收则可以留的大一些,可以留连续矿柱。否则留小一点。 再者是与矿体厚度有关,矿体厚度增大,则留的矿柱尺寸也应当增加。当矿体厚度<5米时,可以考虑留间断矿柱。当矿体厚度比较大时,应当留大约5米宽的连续矿柱。 ② 一般情况下:矿柱尺寸为Φ=3~7米,矿柱间距为5~8米 ③ 房柱法所留矿柱的矿量还是比较多的。 留连续矿柱时,矿柱矿量占40%左右; 留间断矿柱时,矿柱矿量占15~20%。 ④ 阶段间柱宽度:一般为3~5米。(阶段间柱是指顶柱与底柱的统称) (二)房柱法的采准和切割工作 (1)阶段运输巷道。阶段运输巷道可布置在脉内,也可在脉外 (2)放矿溜井。每个矿房内都开掘一个溜矿井,不放矿的溜矿井可以作通风、行人、送料工作,溜井布置在矿房的中心线位置。溜井的断面为2×2米2。 (3)上山。沿矿房中心线并紧贴底板掘进上山(对于缓倾斜矿体,所开天井,一般称为上山)以利于行人、通风和运搬设备及材料,同时作为回采时的自由面。(断面2×2米2)。 (4)切割平巷。在矿房下部边界处掘进切割平巷。切割平巷既作为起始回采的自由面,又可作为去相邻矿房的通道,也可以作为电耙道用。 (5)联络平巷。各矿房间掘进联络平巷。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6)电耙硐室。在矿房下部的矿柱中,掘进电耙硐室,(指阶段间柱中) (三)房柱法的回采工作 (1)回采方法(薄矿) 在采切准备工作完成后,即可进行矿房回采工作。 根据矿体厚度不同,矿岩稳定性不同,则有不同的回采方法。 1) 当矿体厚度在2.5~3.0米之间时,一般不拉底,可以巷道掘进方式,一次采全厚,用浅孔留矿方式崩矿。 ?2) 当矿体厚度在3~5米之间时,不能再用一次采全厚的办法,需要分为拉底和挑顶两步回采。 ① 当矿岩稳定性条件好时——可以将底一次全部拉开,然后再从头开始挑顶。 ② 当矿石稳定性较差时,不应将底一次全部拉开,而应逐渐拉底,拉一段接着就挑顶,但要求拉底超前于挑顶。 ③ 当矿体厚度在3~5米范围内可以这样回采,如果再厚一些,仍然用这种方法就会发生困难,主要是顶板管理很困难。如: 1. 若顶板稳固性差,需要用锚杆支护,若矿厚大于5米就很困难。 2. 撬毛困难,太高看不清,撬不上。这样工作安全性不好。 3)当矿体厚度在5~10米之间,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回采。如划分为若干台阶来回采。 ① 倒台阶回采。即站在矿石堆上进行凿岩放炮。为了通风好,应先要在采场中先开凿巷道,使风流贯通(不拉底时)。 ② 正台阶回采。不拉底应先开通风巷道,此巷道可以贴底板沿倾斜掘进,也可以在顶板方向沿矿体倾斜方向掘进。当矿石与顶板岩石界线明显时,使用正台阶比较好。这种方式在台阶上堆积矿石往下要倒运矿石,可以用电耙子。在国外也可用自行设备。另外,这种回采方法以对顶板管理方便,若顶板稳固性差时,打锚杆较方便。 4)当矿体厚度大于10米以上的矿体,使用房柱法开采,在国外比较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