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劳动力市场

第四章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活动不仅由工人和用工单位双 方决定,而且受到政府、工会、雇主和舆论等 社会力量的影响。
四 、劳动力市场的分类
(一)按照劳动力市场范围划分
✓ 区域劳动力市场 ✓ 产业劳动力市场 ✓ 职业(工种)劳动力市场 ✓ 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
(二)按照职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划分
国家公务员市场 职业经理市场 专业技术人员市场 普通劳动力市场
➢ 假设本期(t)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资率,分别以 Wt和Dt表示本期的工资率和本期的劳动力需求量,两者 之间的关系为: Wt=f(Dt)
➢ 假设本期(t)的工资率(Wt)决定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以 St+1表示,即本期的工资率Wt为自变量,下期的劳动力 供给量St+1为因变量,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St+1=f(Wt)
(二)劳动力市场狭义的含义
劳动力市场又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 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以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 动力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
• 劳动力市场是将劳动者配置于不同的工作岗 位并且协调就业决策的市场。
存在条件: • 通常情况下存在大量劳务买卖机构 • 买卖双方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信息搜寻与信息
图4-2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2)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资本供给的变动


产品需求的变动
力 需

国家的经济政策


动 其他非工资因素
图4-3 劳动力需求变动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3)劳动力供求双方同时变化
• 均衡的破坏也可能是供给和需求同时变化 造成的,供求双方的变化可能同向,也可 能反向。在同向变化时有变化幅度相同与 相异两种情况,在变化幅度相异时,还有 劳动力需求变化幅度大于劳动力供给变化 幅度,以及劳动力供给变化幅度大于劳动 力需求变化幅度两种情况。
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
(1)劳动力供给的变化
在劳动力市场上,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水平 是劳动力供给方和劳动力需求方在追求自身最大利 益时,力量对比达到均等状态下形成的。不过,劳 动力供给方和劳动力需求方追求的利益目标存在差 异,因此劳动力供需双方中的任何一方的变动都会 打破原有的均衡状态,但都能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实 现均衡。
供求均衡:
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社会对其需求量达到均衡的 状态。要达到宏观上的这种均衡,实际上还包括质量、 职业类别、地区分布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均衡。
供求均衡的标志: ①劳动力供给能够为社会全部吸收; ②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又能全部得到满足。
2.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由于存在工资刚性(如最低工资 法)、劳动者不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而造成劳动 者失业的现象。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演变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起源
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起源有二个:
➢ ①约翰·穆勒(John·Mill)和凯恩斯——劳动力 市场具有非竞争性质。
此学说奠定了劳动力市场细化和结构化的基本概念。
➢ ②20世纪60 年代对美国城市劳工和贫困问题的研究, 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分析。
S=f(W) D=f(W)
将劳动力供求曲线在同一图上重叠,用图4-1 可以说明静态均衡的形成。
图4-1 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在图4—1中,横轴为就业量L,纵轴为工 资率W,D为劳动力需求曲线,S为劳动力供给曲 线,对应于纵轴上的每一种工资水平,沿水平方 向做出一条直线,该直线会与劳动力供给曲线S 和劳动力需求曲线D相交,由交点向横轴作垂线 就会形成与其相对应的劳动力供给量与需求量。 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相交之处即 是均衡工资率we和均衡就业量Le
• 工资漂浮是由工资紧张促成的
• 工资紧张:指某个集团以另一集团或几个 集团的工资为参照进行比较而产生的对自 己在相对工资关系中所处地位的不满。
5.失业-职位空缺分析
• U—V分析:是从失业(unemployment)与 职业空位(vacancies),也就是劳动力过 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 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图4-4 供给右移、需求左移的劳动力市场均衡
图4-5 供给、需求左移后劳动力市场重新均衡
表4-1 比较静态分析结果汇总表
供求变化
需求不变,供给增加 需求不变,供给减少 供给不变,需求增加 供给不变,需求减少 需求增加,供给增加 需求增加,供给减少 需求减少,供给减少 需求减少,供给增加
均衡工资率
图4-13 充分就业
二、非均衡的劳动力市场
(一)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
劳动力市场是典型非均衡市场的主要原因
①工资率(包括名义工资率和实际工资率)作为 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工资刚性使 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 ②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 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 调节; ③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 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 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调节。
现代经济学对均衡概念的两个方面的发展:
➢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均衡,已不仅仅是“市场 均衡”,而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均衡”。
➢把只满足古典均衡两个条件当中的一个条件 的经济状态也认定为均衡。
(二)劳动力市场均衡
1.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市场劳动力供给S和劳动力需求D与工资率W的 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一种函数关系。假设其他条件 不变,则有
劳 动 力 市 场 的 分 类
劳 动 力 市 场 的 影 响 因


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广义和狭义 )
(一)劳动力市场广义的含义
广义: 劳动力市场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 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其内 容包括劳动契约、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 障、劳动立法、职业培训、职业咨询、职业安全 卫生以及特殊群体劳动者的保护等等
第四章-劳动力市场
• 学习目的与要求: • 掌握劳动力及相关研究对象概念,能够通过
劳动力的内涵进行辨析,了解劳动力市场的 基本概况(定义、特征、结构、功能等)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概述
本节主要内容
劳动力市场概述
劳 动 力 市 场 的 含 义
劳 动 力 市 场 的 构 成 要
劳 动 力 市 场 的 特 征
图4-9 多维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使劳动力资源实现最优配置
•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 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 源与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会产出亦能取得最 高水平。这是劳动力市场均衡在理论上所具有的 第一个意义U的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处于供大于 求状态,职业空位V则是求大于供的表现。
图4-15 失业、职业空位与供求平衡的关系
如果均衡失业并不是由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而 是摩擦性失业。均衡失业率U*的高低反映了劳动力市 场资源分配机制的效率。即U*高则摩擦性失业多、效 率差;u*低,则效率高。这种V与U的关系用坐标来描 绘,如图4—16所示:
降低 上升 上升 降低 不确定 上升 不确定 降低
均衡就业量
提高 减少 提高 减少 提高 不确定 减少 不确定
3.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1)动态均衡的基本假设
➢ 假设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本期,以t表示;执行 或实现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下期,以t+1表示。在t与 t+1期间,已经形成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不变。
造成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原因:
☞ 物质资源的供给数量不足
☞ 人口、劳动力资源数量增长过快
☞ 经济运转中的一些问题所造成
供不应求: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小于社会对其需
求数量的状态。
这种类型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缺乏劳动力, 企业和社会扩大生产时难以找到充足的求业人员。
产生的原因: ☞ 生产持续发展 ☞ 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在高水平的状态 ☞ 人口、劳动力资源相对或者绝对减少 ☞ 可能出现特定部分劳动力需求难以满足的现象
交换(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地区性劳动力市 场) • 买卖双方通过签定合同实现约束机制
二、 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
劳动力
用人单位
工资
劳动力市场组织者
三、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劳动者只能被雇佣或租借,劳动者本身不能 被出卖和购买。
劳动者对劳动力拥有不可动摇的所有权。
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不只是当时提供劳动 的报酬 。
图4-16 U-V 分析概念图
第三节 异质劳动力市场——劳 动力市场分割
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经济学家对 劳动力市场运作方式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他们放弃了居于主流地位的竞争模式分析, 转而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属性,强调制 度和社会因素对劳动力市场报酬和就业的 重要影响,这种理论即劳动力市场分割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 LMS) 学 派。
☞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在量上处于均等状 态,即变量均等; ☞决定供求的任何一种力量这时不具有改变现 状的动机或能力,即行为最优。
古典均衡:同时具有这两方面含义的均衡
2.现代经济学对均衡的理解
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均衡状态是指经济中各种对 立的、变动着的因素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 不再变动的状态。
(三)按照市场的竞争自由度划分
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四)根据不同职业的收入水平划分
主要劳动力市场 次要劳动力市场
五、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劳动力市场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
(二)非经济因素
组织性因素 社会性因素 歧视因素
第二节 同质劳动力市场
一、均衡的劳动力市场
(一)均衡的概念
“均衡”(Equilibrium)这一概念是从物理学 中借用来的,它所描述的是一个系统的特殊状态, 即运动的物体在受到方向各异,但作用相互抵消, 合力等于零的外力作用时,受力的物体所处的相对 静止的状态,即为均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