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语文中国现代诗歌的教学-----以穆旦的《冬》教学为例刘石平摘要:中国现代诗歌尤其是现代主义诗歌和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新颖别致的艺术手法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文章从抓情感关键词,确定诗歌的情感基调,从以具体深刻的感觉和体验为依托,用咬文嚼字的方式,细致深入的感受现代诗歌的丰富内蕴,从排除简单、直观、机械的日常思维的干扰,充分发挥想象,用审美的感知方式去感受现代诗歌蕴含的独特情感等方面探讨提高学生的中国现代诗歌解诗能力。
关键词:中国现代诗歌解诗能力中国现代诗歌是大学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新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教学要求有所加强,突出的表现为选择了相当一部分现代主义诗歌和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比如选择了九叶诗派诗人穆旦的《冬》、台湾现代派诗人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七月诗派诗人曾卓的《有赠》、朦胧诗派诗人舒婷《双桅船》、北大诗人海子的《麦地》等。
这些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新颖别致的艺术手法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是一种新的挑战。
很多学生都反映在学习这些诗歌的时候,觉得与学习那些意象相对固定明确的古典诗歌、与现实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现实主义诗歌、情感直露的浪漫主义诗歌相比,在理解上是有很多困难,要从审美的高度上去欣赏还很难做到。
笔者在此针对这些问题,主要以学习难度比较难的穆旦的《冬》为例,讲解一些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和欣赏现代诗歌最实用的方法,希望对培养学生的解诗能力有所帮助。
一、抓情感关键词,确定诗歌的情感基调,为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奠定基础。
现代诗歌的思想比较复杂幽深,尤其是现代主义流派的诗歌对思想的表达不是直露的,很难用类似“找中心句”那样简单的方法来领悟(很多学生有这样的学习心理) ,但不管它如何隐曲,总是可以从诗句里,尤其是从含有感情倾向的词语里捕捉到的。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高度关注“情感关键词”是解诗的十分重要的“第一步”。
比如我们读《冬》的第一部分:“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从上面用横线标出的情感关键词(“又冷又昏黄”、“凭吊”尤其是4个“严酷”),可以看出来诗歌是在表达一种孤独、凄苦、惨痛的人生体验,这就是这首诗歌第一部分也是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凭着这些情感关键词的导引作用,我们就可以在诗歌情感基调的范围内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调动各种感官进一步去理解诗歌里面蕴含着更丰富细腻更幽深复杂的思想感情。
我们讲诗歌欣赏的时候特别强调要发挥想象,但学生却反映自己在现代诗歌面前往往像无头苍蝇,不知道朝哪个方面想象,只能是在那里不切诗歌思想内涵而胡思乱想。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最好的对策,就是让学生学会抓情感关键词。
可以说抓住了情感关键词,就寻找到了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路向标,就打开了理解诗歌的大门。
二、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以具体深刻的感觉和体验为依托,用咬文嚼字的方式,细致深入的感受现代诗歌的丰富内蕴。
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和考试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切确、很肤浅。
出现这样的现象与学生凭一点点读诗的直观印象和脱离诗歌具体内容而纯粹以自己个人以往的认识和感受来解读诗歌的方式有很大联系,也就是说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是深入解析诗句和意象后得出的深刻体验和认识。
为了纠正这样的毛病,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良好习惯。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以《冬》的第一部分诗歌解析为例来说明。
当我们初步了解到《冬》的第一部分诗歌是写“一种孤独、凄苦、惨痛的人生体验”后,我们就可以逐行的进一步去深入理解诗歌的意思,其中下面几个重要的诗句和意象如果我们能抓住并理解到位的话,对该诗歌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
比如“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中引导学生理解“淡淡”一词除了有清冷的感觉外,还有着静寂的意味,此句中的“短命”在此指短命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诗句基本色调:温暖(“太阳”),但更多的是冷寂。
引导学生理解“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中的“灌溉”显示了诗人干渴的形象,还可结合冬天这样的背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我”是一个渴望温暖与明亮的形象。
让学生理解“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里的“冬”为生命之冬/人生暮年的隐喻。
“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勾勒的是毫无生气的冬天场景,让学生联系诗人写作的时代,他们就会很自然会想起诗人当时处在的那个一个荒凉肃杀的环境。
“已埋葬的火热一年”中的“埋葬”这一动作的主语在诗句里是省略的,让学生思考:是谁/什么埋葬了“火热一年”?学生抓住这一点是能理解到“埋葬”一词流露出诗人的叹惋之心,而且也暗示诗人对一种不好明指的某种势力的隐在愤懑。
在这里出现了小河的意象值得我们引导学生注意,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是一条表面被冻结,却依然在冰冻下面流淌不息的小河。
她象征着什么?这条小河很显然是象征着卑微、受压迫但却顽强抗争着的弱小者。
下面这几句诗值得我们一道学生细读: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以“我爱”领起的这一节,似乎描写了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
但我们从“昔日”“回忆”“往年”等指向过去时间段的词汇和与之相连的“会心”“快乐无忧”等词汇,可以感觉到这是暗示了对当下某种不欲明言的不满,这里我们必须用“反解”的策略引导学生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诗人的真实心理和情感。
同样“人生的乐趣”在这里不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而是应该理解为一种对自己当下生活状况的自嘲和反讽,这一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将之放在一九七六年的中国背景下结合诗人自身的遭遇去看,他们就会更明白的理解。
“死去”“尚存”“遗忘”则勾勒出在白雪覆盖之下的另一重世界,一个属于诗人“自我”的世界,这必须引导学生联系到解放后新政权对所谓的“旧知识分子”的改造和诗人在政治上蒙冤而入狱改造这样的背景,才能作更确切的理解。
“。
通过以上一道学生“咬文嚼字”式的细读文本,我们基本上就把握了《冬》的第一部分思想内涵:一位经历了历史劫难的受难者在冷寂、严酷的现实和孤独的迟暮之年对美好往事和青春流逝的叹惋,对光明、温暖、美好未来的焦灼渴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对诗歌的理解,是一个十分细致深入的过程,我们对诗歌内蕴的探寻,必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面深挖出来,所作的“结论”必须有根有据,不可以撇开具体的诗句、意象去泛泛而谈,否则的话就难免流于空疏和浅陋,甚至是对诗歌的误读。
三,排除简单、直观、机械的日常思维的干扰,充分发挥飞扬的艺术想象,用审美的感知方式去感受现代诗歌蕴含的独特情感。
缺乏诗歌阅读经验的学生,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喜欢用一种简单化的直线思维来指导诗歌的理解过程,这与现代诗歌尤其是现代主义诗歌追求对人的复杂的人生体验的传达构成一种尖锐的矛盾,这必然导致学生在理解现代诗歌的时候疑惑重重,不得其解。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现代诗歌的时候,要转变思维方式,用学会破译那种充满对立和悖论的诗句,要高度注意那些充满“自相矛盾”表达的地方,要抓住这个令人疑惑的地方,以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人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表达,往往就能很快地由表及里深入到诗歌的思想内核。
比如我们读《冬》的第2部分:“寒冷,寒冷尽量束缚了手脚/潺潺的小河用冰封住口舌/盛夏的蝉鸣和蛙声都沉寂/大地一笔勾销它笑闹的蓬勃/谨慎,谨慎,使生命受到挫折, 花呢?绿色呢?血液闭塞住欲望/经过多日的阴霾和犹疑不决/才从枯树枝漏下淡淡的阳光/奇怪!春天是这样深深隐藏/哪儿都无消息,都怕峥露头角/年轻的灵魂裹进老年的硬壳/仿佛我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袄。
”这里“年轻的灵魂”与“老年的硬壳”用一种前后矛盾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确有点令人费解。
“年轻的灵魂”是指什么呢?结合具体的诗句,我们知道是指“潺潺的小河”、“盛夏的蝉鸣和蛙声”、“花”、“绿色”、“血液”,“淡淡的阳光”、“春天”,确切的说就是指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而“老年的硬壳”又是指什么?是指“束缚了手脚”的“寒冷”、“封住口舌”的“冰”、“多日的阴霾”确切的说就是指对生命和自由进行严酷压制的现实。
“年轻的灵魂裹进老年的硬壳”就是指当下严酷的社会对生命和自由的无情禁锢,同时也隐隐约约传达出被压制者的愤满和微弱谨慎的反抗(这一点可以从“奇怪”、“谨慎”、“淡淡的”、“才”等词语里感觉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抓住诗歌的“悖论”去理解,不仅化解了理解上的困惑,而却使你可以真正的深入到诗人隐秘复杂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探求到诗歌的真实含义。
对现代诗歌的理解,最忌讳的是用“写实”的观念来看待诗歌所描绘的世界,把诗歌里呈现的物象机械死板的理解为客观世界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
如我们在分析《冬》里的第3部分,一些学生把“爱情”、“信”、“小说”、“夏季的礼品”、“梦”理解为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信”、“夏季的礼品”、“小说”、“梦”,就会觉得这部分内容很凌乱,意象很琐碎,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很令人费解。
如果我们抛弃那种“坐实”的理解方式,多发挥一下自己的艺术想象力,是比较容易理解其内涵的。
“你大概已停止了分赠爱情/把书信写了一半就住手/望望窗外/天气是如此肃杀/因为冬天是感情的刽子手/”,这里的“分赠爱情”和写书信应该理解为人类美好感情的自由交流,这几句诗句可以理解为诗人描绘了一个可恶的现实世界:一个专制社会对人们思想情感交流的钳制,破坏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关爱,在这样的高压粗暴的环境下使人们陷入了令人窒息的心理孤寂。
这里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你把夏季的礼品拿出来/无论是蜂蜜,是果品,是酒/然后坐在炉前慢慢品尝/因为冬天已经使心灵枯瘦。
”这里写到的在火炉前品尝夏季的礼品,表面上写诗人生理上的乏味饥饿,实际上是写“冬天已经使心灵枯瘦”,即当下现实使人的心灵受到压抑(压抑人的正常的欲望和追求)。
“你拿一本小说躺在床上/在另一个幻象世界周游/它使你感叹,或使你向往/因为冬天封住了你的门口/”,这里读小说不仅仅是指一种简单的休息消遣,而是暗喻诗人由于对可恶的现实世界的逃避,寄情于幻想的一个令人“感叹”、“向往”的美好世界,以寻求心灵的抚慰。
然而现实的残酷和高压,连在虚幻的世界里求短暂的逃避逗不可能,因为“听着树木和草石都在嘶吼/你虽然睡下,却不能成眠/因为冬天是好梦的刽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