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城市雨洪管理之海绵城市基础知识及雨水收集方案 PPT
城市雨洪管理之海绵城市基础知识及雨水收集方案 PPT
海绵城市试点
2015(16个试点)
2016(14个试点)
4月2日,公布第一批试 点名单:迁安、白城、 镇江、嘉兴、池州、厦 门、萍乡、济南、鹤壁、 武汉、常德、南宁、重 庆、遂宁、贵安新区和 西咸新区。
4月27日,公布第二批试 点名单:北京、天津、 大连、上海、宁波、福 州、青岛、珠海、深圳、 三亚、玉溪、庆阳、西 宁和固原市。
时
利用
海绵城市的相关政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 在突出地位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 见》
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建 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 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 技术指南(试行) 》 发布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推进海绵城 市建设的指导意 见》
人大十二届五次会 议:推进海绵城市 建设,使城市既有 “面子”、更有 “里子”
遵循原则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
2
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
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
3
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
性和长期性。
“海绵城市”的内涵
资源利用角度
防洪减灾角度
生态环境角度
城市雨洪管理发展史
“海绵城市”这个概念不是凭空出现的,它 可以算是城市雨洪管理的第三代概念。 第一代:最佳实践管理(BMPs) 第二代:低影响开发(LID)
LID
BMPs
在美国,上世纪70年代,很多城市的雨洪 问题也很严重。联邦政府通过建设深层 隧道等方式,延缓雨水进入受纳水体, 缓解雨洪问题。以深层隧道和调蓄池为 主要代表,形成了城市雨洪管理的第一 代概念——最佳实践管理(BMPs)。
海绵的概念
吸水、持水、释水
海绵的 水分特性
海绵城市
压缩、回弹、恢复
海绵的 力学特性
在中、小重现期降雨情况下应当能 够发挥渗透、积存、净化、回用雨水 的作用。
在较大重现期降雨甚至超标准降雨 情况下,应当具有应对洪涝压力的压 缩、回弹、恢复能力。承受得起洪涝。
示意图
降雨 时
吸收 存蓄 渗透 净化
干旱缺水 释放
城市规划建设必须顺应自 然,通过构建水源涵养型 城市下垫面,使城市降水 能够被积存、净化、回用 或入渗补给地下。
要求城市能够与雨洪和 谐共存,采取有效措施 最大限度地降低洪涝风 险、减小灾害损失,速 恢复生产和生活。
要把城市应放在大自 然中,科学设置开发 强度,把绿水青山保 留给居民。
“海绵城市”的重要性
2012.11 2013.4 2013.9 2013.11 2013.12 2014.4 2014.10 2015.4 2015.10 2016.4. 2017.3 2017.1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 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 设工作的通知》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 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的说明》:山 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 同体,用途管制和生态 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对这些试点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 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海绵城市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
1
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 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
生态环境保护。
中央工作会议:“节 水优先、空间均衡、 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的治水方针
三部委确定首批 2015年海绵城市 建设试点16座城 市。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让江河休养生息
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 城市。
三部委公示新 增14个试点城 市。
党的十九大报告: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 改革,建设美丽中 国
海绵城市基础知识及雨水收集方案
目录 CONTENTS
“海绵城市” “雨水收集利用“公司”
1
“海绵城市”的概况
这里可以用一段简短的话描述出本章中心内容、章 节导语、小节标题;如无必要也可以删除。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水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是水养育了人类,造就了文明,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 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用水需求增加,以及受全球气候 变暖影响,洪涝灾害、干旱缺水等极端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过度生产开发导致的水污染问题 也不容忽视。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规格 1000*1000*400/800*800*250
环保pp(聚丙烯) 45T/㎡ 90%-95% 400
-30℃-120℃
国合绿材雨水模块的优势 产品设计灵活。 1
海绵城市 生态文明建设的 重要内容 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 重要体现 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 重大任务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这里可以用一段简短的话描述出本章中心内容、章
2 介绍 节导语、小节标题;如无必要也可以删除。
“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示意图
PP雨水模块
产品指标 尺寸(毫米)
材质 承重 孔隙率 蓄水容积(升) 耐温
因此,如何利用好我们有限的雨水资源,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资源性缺水
城市内涝
污染性缺水
海绵城市---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
“海绵城市”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
的提出
概念首次在中国被提出。
什么叫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 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 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 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世纪90年代,美国又提出了 第二代雨洪管理概念——低影 响开发(LID)。LID强调源头 控制实现雨洪控制,代表的工 程措施有绿色屋顶等。
海绵城市
本世纪初,BMPs和LID又得到了进一 步的发展,绿色暴雨基础设施(GSI)的 理念被提出。 类似的理念在美国成为“可持续排水系 统”(SUDS); 在澳大利亚成为“水敏感城市设 计”(WSUD)。 GSI的理念,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经过 本土化的改造,最终形成了“海绵城市” 这个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