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
【摘要】善意取得制度是我国《物权法》确定下来的制度,但是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却是法学界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从善意取得制度的起源、各国的立法模式探寻我国建立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的具体内涵。
【关键词】赃物;善意取得;以手护手;交易安全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起源
目前理论界对善意取得制度起源的通说是日耳曼法的“以手护手”和罗马法的“物在呼唤主人”结合起源说。
罗马法的“物在呼唤主人”是指“任何人不得以大于自己的权利让与他人”、“发现己物,我即收回”,该原则意在强调对所有权人进行绝对的所有权保护,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一旦原所有权人的动产被其他人占有,无论该占有是出于何种原因,原所有权人对该动产均具有绝对的追回权利。
日耳曼法与罗马法结合起源说认为善意取得制度是在日耳曼法强调信赖占有人权利外观的基础上,增加了罗马法绝对占有中的善意占有因素而形成。
二、各国对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模式
(1)完全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该模式发源于1766年《特里西安法》,后被德国、丹麦、挪威、阿根廷和前苏联等国采用。
该模式奉行所有权绝对保护主义,即使第三人出于善意占有赃物,但因为赃物本身的属性,第三人不能取得该赃物的所有权,原所有权人可以要求第三人无偿返还该赃物。
(2)完全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该立法模式完全否定了原所有权人对赃物的追及权,基于维护交易安全,其奉行善意第三人所有权绝对保护原则。
即使该动产是占有人盗、抢等不法行为取得,一旦第三人出于善意、支付对价取得,该第三人即享有该赃物的所有权,原权利人无权请求第三人予以返还。
该立法模式目前被英美法系国家、意大利、荷兰等广泛采用。
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规范是1952年《美国同意商法典》第2403条规定“货物的购买人获得他的转让人过去拥有或过去有权转让的全部所有权,除利益有限的购买人获得与购买利益相当的权利”。
(3)有条件的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为了更好的维护原所有权人的所有权,也为了保证交易安全,目前各国最普遍的做法是有条件的承认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
如《日本民法典》第194条规定:“盗赃及遗失物,如系占有人由拍卖处、公共市场或出卖同类的商人处善意买受时,受害人或遗失人除非向占有人清偿其支付对价,不得回复原物”。
总体而言,目前各国通常采用时间和空间条件来限制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其一规定原所有权人行使返还请求权的年限,若超出该期限。
原所有权人未行使该请求权,则其所有权由善意第三人取得;其二规定善意第三人在拍卖等公开场合取得的赃物,若原所有权人不向善意第三人支付相应的对价,则善意第三人取得原物的所有权。
三、我国确立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的内容
目前我国《物权法》并未确立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不知情买主买得赃物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复函》有关
于该问题的具体规定,但该规定只是将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以不知情的买主是否从公开合法场合买得赃物进行区分,笔者建议对不同类型的动产应规定不同的善意取得制度。
对于该问题,首先我们应当明确的是民法上赃物的具体内容。
新华字典给出的解释是“贪污、受贿、盗窃等用非法手段获取的物品”即国家禁止或限制流通的物品。
笔者认为应将赃物进行分类,一类是国家绝对禁止流通的物品如毒品等,一类是由于获取手段的不合法等导致国家禁止流通的物品。
对于第一类物品应当是刑法讨论的内容,不属于民法的范畴。
民法要讨论的赃物应当是第二类物品,对其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应当考虑到维护原所有权人的利益与保证市场交易安全两方面,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对民法上的赃物应分为两类,对这两类物品区别适用善意取得。
一类为该赃物是原所有权人独一无二的物品,对其有着特殊意义,一旦该物品离开原所有权人,对原所有权人将是精神上致命的打击,对于该类物品我们应将其绝对的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即使第三人出于善意、支付对价也不得获得该物的所有权,原所有权人可以绝对的、不受时间限制的要求第三人返还。
另一类为除上述物品之外的物品,此时该物品除了获取手段上与正常流通物不同外,本身属性是一致的,因此其当然的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但有条件限制:其一若第三人是从商场或拍卖等公开正规场合支付对价买得物品,则其取得该物品的所有权,原所有权人不得请求第三人返还该物,其二对原所有权人要求返还该物的请求权进行时间限制,超过该期限该物所有权当然的由第三人取
得。
(2)为了同时保证原所有权人的权益,应在有条件的承认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的同时设立对原所有权人的补偿制度。
当善意第三人取得物品之所有权时,应由该善意第三人、原占有人共同对原所有权人予以补偿,这种补偿是在原占有人对原所有权人进行赔偿之外的补偿,该补偿是在一定程度上以物质上的给与来弥补原所有权人精神上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罗方方.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2(2)
[2]王笑冬.赃物善意取得制度分析[d].江西:南昌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