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市中心城区水浸街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广州市中心城区水浸街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第9期2010年9月广东水利水电GUANGDONGWATERRESOURCESANDHYDROPOWERNo.9Sep.2010广州市中心城区󰀁水浸街󰀁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伍家添(广州市水务局,广东广州󰀁510640)摘󰀁要:结合2010年广州市󰀁5󰀁7󰀁特大暴雨情况,分析广州市中心城区内涝灾害(俗称󰀁水浸街󰀁)发生的主要原因,探讨防御和治理广州市中心城区󰀁水浸街󰀁问题的有效措施。关键词:水浸街;城市内涝;雨水系统;成因分析;治理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112(2010)09-0019-03

󰀁󰀁收稿日期:2010-06-17;󰀁󰀁修回日期:2010-08-13作者简介:伍家添(1982-),男,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前言2010年雨季期间,广州中心城区频降大雨,其中󰀁5󰀁7󰀁特大暴雨尤为突出。据统计,全市228个雨量测量站点降雨量超过50mm(暴雨至大暴雨)的有221个,超过100mm降雨量的有128个,超过200mm的有11个。全市平均降雨107󰀁7mm,市区平均降雨128󰀁45mm,均超过特大暴雨标准;最大降雨出现在沙河涌上游白云区耙齿沥水库,达232mm。此次降水其雨量之多、雨强之大、范围之广均属历史罕见,致使中心城区多处出现严重的内涝险情。全市共发生内涝点118个,其中89处为新增内涝点,44处为严重水浸。这次强降雨使白云区、天河区、越秀区、海珠区、黄埔区等区遇到了较大的防洪排涝压力。广州市自建立城区防洪预案以来,第一次启动一级暴雨应急响应。一直以来困扰广州中心城区的󰀁水浸街󰀁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广州市中心城区󰀁水浸街󰀁成因分析1󰀁1󰀁集中的区间暴雨是导致󰀁水浸街󰀁的主要因素之一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具有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的特征。加之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雨岛效应󰀁的出现日趋频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温室气体导致空气对流旺盛,广州地区的极端天气在增加,中雨量级事件减少,而暴雨、特大暴雨事件增多[1],从而使得广州中心城区和辖区内一些城镇小范围、高强度的局部暴雨时有发生,一旦排水设施堵塞造成排水不畅就很容易发生󰀁水浸街󰀁。󰀁5󰀁7󰀁特大暴雨降雨持续4~5h,雨量较大,远远超出了中心城区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从而出现严重的󰀁水浸街󰀁现象。1󰀁2󰀁中心城区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过低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大,广州中心城区原有的农田、沟渠逐渐变成城市排水管网。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滞后,大部分排水管道的设计排水能力偏低。据广州水务部门统计显示,广州市中心城区现有的6000多km排水管网,其排水系统的排涝标准偏低,达到1年一遇标准排水管网占总量的83%,达到2年一遇标准的仅有9%,中心城区还有部分重现期为0󰀁5年,有些地区(如城中村)还没有排水管网,全市雨污分流任务仅完成9%,中心城区一旦发生强降雨就很容易出现大面积内涝。广州老城区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多为1~2年一遇,即使新城区的排水管道也是按3年一遇的标准建设。而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雄厚,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较高,如德国的合流排水渠里可以开小汽车,新加坡的雨水设计重现期在5年以上,这些国家的排水系统完善,维护管理到位,󰀁水浸街󰀁较少。1󰀁3󰀁公共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当地下停车场因监控不严、排水不畅、未及时采取防御措施造成水淹,部分路面大修未及时完工,多处工地违规排放导致排水系统被破坏,这些因素都对广州中心城区公共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起到非常大的制约作用。2009年中山大道修建BRT工程,施工单位把华师路段

󰀁19󰀁的地下排水管挖坏,还有梅东路、大观路等,道路施工在铺沥青之前先把排水口修高,新排水口比路面高出8~10cm,使路面积水无法全部排干;有的则因新工程的淤泥不及时清理,在雨水冲击下,淤泥冲进排水道造成堵塞。此外,水面漂浮物和施工淤泥堵塞河涌涵管、闸口,公共排水管道由于年久失修,或长期未能进行疏通造成管内板结严重,均能导致排水泄洪不畅,局部排水系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1󰀁4󰀁中心城区排水体制不合理,雨污管道混接情况严重城市排水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2种类型。我国国家标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明确规定,新建城市、扩建新区、新开发区或旧城改造地区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在有条件的城市可采用截流初期雨水的分流制排水系统[2]。目前广州中心城区排水体制不尽合理,雨水、污水管道混接现象严重。中心城区大多是老城区,排水体制以合流制为主,新发展区排水规划为分流制,但现状多为合流制。一些新建小区按城市规划在小区内建设了分流管道,但由于公共管道建设与小区建设不同步,造成广州市中心城区管道混接现象较为普遍,污水系统内合流制、分流制交替存在,排水体制混乱。城中村大多为直排式合流制,无完善的排水系统,雨、污水直接排入河涌,严重影响涝水排泄并污染环境。1󰀁5󰀁受珠江及城区内河涌洪潮水位顶托影响广州中心城区现有排水系统存在设计、施工、管理、布局等方面的缺陷,不少排水主管入涌、入江标高偏低,如果强降雨时恰逢珠江水位处于涨潮期就容易受珠江及内河涌水位顶托影响。󰀁5󰀁7󰀁特大暴雨中,中山一路梅东路段因受上游地区特大暴雨影响,致沙河涌水位猛涨形成洪水顶托,路面内涝积水无法及时排入沙河涌致局部区域受浸。2008年󰀁6󰀁2󰀁暴雨致天河岗顶严重水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珠江水位顶托影响,岗顶地处低洼处形成󰀁锅底󰀁,中山大道及周边地区大量雨水汇集于此无法通过自流方式及时排向猎德涌,从而造成严重󰀁水浸街󰀁。1󰀁6󰀁城市化进程加快,地表󰀁硬质化󰀁日趋严重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城镇的建设,原有的自然地貌必定会被大量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代替,地面的储水能力和渗透能力大大下降,原始地面基本采用水泥或沥青硬化,整个城市大范围地表密不透气,天上雨水渗不进去,地下水汽蒸发不出来[3]。由于城市建设中不注意保护自然地貌,片面追求土地效益,使广州中心城区自我调节能力不断降低,高密度硬质化的城市表面使得大部分降水在短时间之内迅速汇集,集中排向城市排水系统,导致排水系统不堪重负,一旦排水系统堵塞,更是雪上加霜,每逢大雨出现󰀁水浸街󰀁现象的概率极高。2󰀁治理和减轻󰀁水浸街󰀁问题的主要措施2󰀁1󰀁编制完善广州城市排水规划,提高中心城区排涝标准广州应对特大暴雨内涝要考虑全面提高城市的排水标准,做好雨水规划,根据城市性质、重要性以及汇水地区类型(广场、干道、居住区)、地形特点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雨水规划重现期[2]。对于新建城区按3~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进行建设,对于老城区要通过排水改造,进一步提高城市排水标准。广州中心城区现状雨水系统设计重现期标准普遍偏低(基本为小于或等于1年一遇)区域,如越秀、荔湾和海珠的旧城区,设计重现期提高应采用与雨污分流同步、与旧城改造同步、与内涝改造同步的󰀁三同步󰀁措施,逐步扩大排水管道过水能力,从根本上治理广州中心城区󰀁水浸街󰀁问题。2󰀁2󰀁加强中心城区排水设施管理,建立排涝应急机制一是完善市、区两级分级管理体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管养水平。一方面加强路面的清扫工作,减少路面泥沙进入雨水管;另一方面,加强管道的清淤养护力量,争取实现清淤机械化[4]。同时加强对爱护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的宣传教育,禁止市民乱扔垃圾、杂物等行为,对中心城区建筑工地加强监督管理,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清理建筑废料杂物,消除造成󰀁水浸街󰀁的人为因素。二是建立雨天排涝应急机制。全市各级排水、市政部门应当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抓好水浸黑点的应急排水工作;发生涝灾险情时各级部门应及时行动,排水管理部门及时清理道路排水口,检查水闸、泵站等设施的运行情况,加强疏通地下排水管道,确保排水通畅。2󰀁3󰀁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和󰀁水浸街󰀁改造工程一是󰀁雨污分流󰀁改造。雨污分流可以提高污水及合流管(渠)的过水能力,减小合流管的雨天溢流量;提高雨水管设计标准,或通过新建雨(污)水管道,客观上增大城市排水管网的雨水接纳能力,有利于缓解或消除城市水浸现象。新建、扩建地区和旧城改造地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逐步改造为分流制。新建小区、改造城区(含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以及道路等市政公共设施,必须全部实现雨污分流,雨水管和污水管不得混接,并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正本清源,实现源头排水户、小区排水、市政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有效解决排水系统存在的雨污混接、错接、乱接问题。󰀁20󰀁2010年9月󰀁第9期伍家添:广州市中心城区󰀁水浸街󰀁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No.9󰀁Sep.2010二是󰀁水浸街󰀁改造。据统计,2009~2010年,广州市安排9亿元对中心城区228个较严重的水浸街点进行整治。从已完成的185个水浸街改造项目来看,水浸街改造对于提高局部区域的排水能力,并通过强排措施,解决局部水浸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5󰀁7󰀁特大暴雨中,中山大道岗顶路段经受住了考验,主要是新建的强排泵站发挥了重要作用。水浸点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今后应继续实施水浸街治理工程,对重点地区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升级。2󰀁4󰀁尊重自然和谐发展,增加城市地面透水性城市内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环境的生态发展。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增加中心城区绿地面积(如绿化广场、公园等),在人行道、广场等地区采用透水砖,以减少城市地表的径流量。还可以参照以前的公园与城市比例,通过连通河涌、建造公园等手段,扩大水面,加大渗透率,增强天然的排涝功能。城市建设应积极推广渗透性新材料,以降低降雨径流,综合运用雨水调蓄与综合利用技术,适当控制城市建设改造前后径流系数的差异。2󰀁5󰀁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城市热岛主要是由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硬质化、城市大气污染、人工热源增多、城市绿地和水体的减少等因素引起,是造成中心城区频降暴雨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规划、增加中心城区绿化面积(如宏城广场由商场改建成为绿化广场)和水域面积(如建设大型的白云湖和海珠湖),增加地表渗透能力和集水空间。同时应注意城市规划要利于城市通风,通过节能减排措施控制中心城区工厂的热量排放,推行环保车辆,提倡市民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使用排放温室气体的机动车和工具,以提高缓解热岛效应的自然能力。2󰀁6󰀁转变传统观念,走雨水排放与利用相结合的道路传统观念上的排水系统是以防止雨洪内涝、排除和处理污水、保护城市公共水域水质为目的,认为污水是有害的、应尽快排除到城市下游。21世纪排水系统的定位应从以前的防涝减灾、排污减害逐步转向雨水、污水的资源化。广州治理󰀁水浸街󰀁可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雨水利用理念和技术,使雨水工程从传统的排放方式转向利用与排放相结合思路上,采取各种雨水渗透与雨水蓄滞措施,以立法形式要求新建、改建小区必须设置相应容积的雨水调蓄库,改变让雨水尽快排入河道的传统思路,调蓄库中储存的雨水在洪峰过后排入河道,或作为绿地浇灌和城市清洁等用水[5]。3󰀁结语广州市中心城区󰀁水浸街󰀁对市民的出行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一直以来是市民关注的热点。󰀁5󰀁7󰀁特大暴雨带来的内涝灾害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问题和启示。󰀁水浸街󰀁治理涉及面很广,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急于求成,应立足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吸取教训,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防洪排涝的成功经验,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从排水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养护、监管等方面管理好城市的雨水和污水,创建人水和谐,实现广州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丁鹤󰀁对内涝灾害的基本认识和主要对策[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11).[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318-2000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司国良,黄翔󰀁沿江城市内涝灾害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水利,2009,(19):39-40.[4]󰀁梁映辉󰀁河源市中心城区水浸街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6):108-110.[5]󰀁陆一奇󰀁关于城市防涝减灾的若干思考󰀁󰀁󰀁杭州󰀁10.8󰀁涝灾过后的反思[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8,20(1):34-38.(本文责任编辑󰀁罗睿)

󰀁21󰀁2010年9月󰀁第9期广东水利水电No.9󰀁Sep.2010

相关主题